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翻译:
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解读摘要:
知乎 道一经典谈
本章经文分四段。上章开显谷神不死,本章阐述天长地久的生命追求,二章显然在述说同一主题。因此解读《道德经》,很多章是姐妹章,无法断开解读,否则错会经义。第22、23章,第24、25章、第39、40章,第66、67、68、69章关联都非常大,决不能断开解读,分章合解为上。
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呢?老子说“以其不自生”。不自生有多种注解,河上公注释为不“夺人以自与”,也就是不伤害他人生命而益己之生,即“不为己”。这个注解很精辟。王弼注:“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自生即损人利己,不自生即奉献一切。魏源注释为“不自私其生,故能长生”。
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长养万物,但不自益其生,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老子心目中,天地是无私的最大代表。多少人赞美天地,敬畏天地,但没有人像老子这样解读天长地久的秘密在于无私。找到了天长地久的秘密就找到了养生的秘诀。第二段与第五章“天地不仁”对照,可以读出天地不仁就是无私的含义。
无私是老子第一个明确提出来的人生修养目标。这实在很伟大。我们看到文明的兴起与文化精英倡导的价值观有极大关系,一种文明中没有倡导利他的价值观,这种文明必将衰落。这不是哲学问题,而是逻辑学问题。老子是一个逻辑学家,早就看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存。
这段话清晰的说明了“不自生”的含义。后其身、外其身成为圣人的内心境界,这是老子首次宣说的教义,这是圣人无私的宣言。天地是无私的,成为圣人效法的对象。天地所以能长久,就在于无私。这样的利他主义宣言一直令《道德经》发出特别的光彩。《金刚经》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以下解读来自南怀瑾老师的《老子他说》
天地能长且久而生长万物,在人们的眼光中,只从万物个体、小体的生命看来,有生又有死,好像是很不幸的事。但在天地长生的本位来说,生生死死,只是万物表层形相的变相。其实,万物与天地本来便是一个整体、同体的生命,万物的生死只是表层现象的两头,天地的能生能死的功能,并没有随生死变相而消灭,它本来便是一个整体的大我,无形无相,生而不生,真若永恒似的存在。如此而已。
因此,而引出下文,得道的圣人能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处事,去掉自我人为的自私,把自己假相的身心摆在最后,把自我人为的身心,看成是外物一样,不值得过分自私。只要奋不顾身,为义所当为的需要而努力做去。那么,虽然看来是把自身的利益位居最后,其实恰好是一路领先,光耀千古,看来虽然是外忘此身而不顾自己,其实是自己把自己身存天下的最好安排。所以,结论便说“非以其无私邪”,岂不是因为他的没有自私表现,“故能成其私”,所以便完成他那真正整体的、同体的大私吗?当然,这个“私”字和大私,也可以说是以雅谑的相反词,反衬出真正大公无私的理念。
个人感悟:
从天地一大熔炉到谷神不死,天地长久的原因在于不自生而能长生,反过来理解下,如果天地自生了,会发生什么?如同无限繁殖自生的细菌一样,最终会耗尽所有资源而消亡,不自生就意味着生死平衡,也就意味着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存。” 天地如此,人又如何?忘此身,也许会身不在,但是得道则永存,如同身存,就如同我们今天能记住的一个个历史人物一样,如果只是保全自我的小人,注定只会消逝在时间的长河里,哪怕是遗臭万年的人,也往往都是外其身而存的人,舍弃生死,敢为天下先的人,值得被历史记住。千年后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进一步阐述了这个道理,千年前的智者,仰望星空,留给后人的,是洞悉生死的领悟,只可惜,千年来得其道者寥寥,悲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