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第二篇是左丘明的《周郑交质》,文章短小精悍,以简炼的文笔描述了郑庄公和周平王互换王子(公子)为人质的事件,揭示了周王室和诸侯之一的郑国之间的微妙关系。周郑交质也被认为是周王室丧失权威,礼崩乐坏的标志性事件。
时代背景
公元前770年,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由于镐京残破,又时刻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在郑国、秦国、晋国等诸侯的卫护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
东迁以后,周王室管辖范围大减,如同一个小国。这时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周天子担负不起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
周郑交质是怎么回事?
郑国在周平王东迁以后,积极服侍周王室,东周初期和周天子建立了良好的君臣关系,
郑桓公曾经是周王室的司徒,郑武公也在周平王时出任卿士。郑庄公担任了郑国国君时,也承袭了父亲郑武公的卿士职位。公元前720年,周平王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刻意宠信虢公忌父,想分政给虢公,以分享郑庄公的权力。
对此,郑庄公很不乐意,就分权的事质问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于是周王室和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到郑国去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则留在周王室做人质。周郑二国交换人质以后,郑庄公继续留在朝廷辅政。
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人质交换事件。
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后,周平王的儿子狐准备回到东周继位,但一路哀伤过度,回朝后很快就病死了。这种情况下,周平王之孙、姬泄父之子姬林继位,就是周桓王。郑庄公的儿子忽自然也离开东周回到郑国。周桓王即位后,深感周郑交质有损东周颜面,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廷中的位置。郑庄公不满,便不再朝觐周桓王。并且在四月的时候派遣大臣祭足(即祭仲)率领军队收割了东周王畿内温地的麦,到了秋天,再率领郑军收割了东周王畿内成周的禾。
这样周郑的关系彻底恶化,两国边境争执不断。公元前707年,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权威于是荡然无存,礼崩乐坏正式开始。
主要人物
1.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20年),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姬宫湦之子,母亲是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东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在位。
2.郑武公。郑武公(?―公元前744年),姬姓,郑氏,名掘突,周厉王姬胡之孙,郑桓公姬友之子,周宣王姬静之侄。春秋时期郑国第二任国君,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44年在位。
3.郑庄公。姬姓,郑氏,名寤生,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位国君(前743年-前701年在位)。
4.王子狐。周平王的次子,史称“王子狐”,太子泄父死后,被立为太子。是周桓王的叔叔。
5.公子忽。即郑昭公(? - 前695年),姬姓郑氏,名忽,郑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春秋时期郑国第四任及第六任君主,郑庄公长子。
6.祭足。即大臣祭仲。
成语典故
1.典故:周郑交质。
2.成语:言不由衷
延伸思考
周王室的信用是怎样一步步丧失的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作”的。一代人不如一代人。
周朝立国,就是由于商王朝信用丧失才有的机会。
商王一度认为他们的王权天赋,给神灵大摆筵席,祭祀活人,他们以为让天上的神仙满意了,他们的王位就可以坐稳万代。
而周公在父亲病榻前悟出了获得和驾驭“权力”的真谛。那就是爱民、给予和付出。这也是周王得以伐纣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正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相比商王的倒行逆施,鱼肉百姓,周文王惠保庶民,不侮鳏寡……勤勉政事,不遑暇食……礼贤下士,贤能归附。此乃文王之德。
“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神飨而民听,民神无怨。”
但是,周王室的继任者逐渐忘记了祖先们的教诲,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周幽王的时代竟然玩起了“烽火戏诸侯”的把戏,这和商纣王是不是有点相似。到了东周时代,甚至和诸侯玩起了互换人质的事件,这其实就是把自己的权威完全打碎了!礼崩乐坏也就是必然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