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年,齐晋尚未崛起之时,小国郑国在郑庄公的经营下,称霸一方,连周王室都要礼让三分。
《古文观止》开篇之选《郑伯克段于鄢》讲的就是这位郑庄公的事迹。当年郑庄公初立,在母亲和弟弟段的逼迫下,韬光养晦,并留下一句千古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甄嬛传》中,雍正帝与嬛嬛谈及骄奢过界的年羹尧时,各自在纸上写了一句话,打开纸条一看,写的正是这句话,看罢纸条,两人交换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不再言语,果然还是嬛嬛“最得朕心”。
郑庄公的等待不是坐以待毙的等,而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猎食者耐心的等待捕猎的时机,他等着毛躁的弟弟送上门来,然后一举击中,从此坐稳了君主的位置。
虎父无犬子,郑庄公的儿子姬忽才能出众,得到齐僖公的赏识,想把女儿文姜许配给他。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好婚事,齐国国力强盛,文姜更是年轻貌美,才情出众。谁知姬忽断然拒绝了这门亲事,并抛出一个“齐大非偶”的论调来,意思是不凭婚事去高攀大国,支持他的大臣祭仲内心是崩溃的:你是不是傻啊!这么好的姻缘别人求都求不来,你还不要!怎奈左劝右劝姬忽都不听,只能眼睁睁看着他退了婚。
姬忽最后娶了陈国女子为妻,这下是门当户对了,可老丈人家对他可一点忙都帮不上,小小的陈国可比齐国差远了。
若姬忽自身实力强劲,不需要依靠妻子家撑腰,任性一把也无妨,可无独有偶,姬忽和他爹一样,有个虎视眈眈的弟弟姬突,他没有庄公的实力,弟弟姬突也不是省油的灯,历史惊人的相似,结局却完全不同。
姬忽刚即位,位置还没坐稳,弟弟姬突就杀了回来,身边势力还没树立起来,又没有外援帮助,姬忽只能咬咬牙,逃去卫国。姬突在郑国当了四年国君后,想除掉祭仲,计划不成,逃去栎地居住,祭仲马上迎回姬忽。重得君位,却是祸不是福,姬忽没做多久国君被高渠弥杀了。
姬忽死后,他的另外两个弟弟先后即位,最后都被杀死,郑国足足乱了二十多年,受尽大国欺负,再也没了郑庄公时期的威风。
识时务者为俊杰,乱世用实力说话,姬忽眼光和能力比庄公差远了,他的拒婚不但坑了宋国,还把齐国和鲁国坑了一把。
![](https://img.haomeiwen.com/i2301722/c056cbb00f12f37f.jpg)
话说文姜被姬忽退婚后,可以想见她有多么伤心,对一个美丽的妙龄女子而言,无端被退婚,简直是奇耻大辱!没人给她一个合理的解释,她明明没有任何过错。正当她伤心之际,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给了她爱和安慰,他们不顾世俗的眼光,走在了一起。
即使在民风开放的齐国,亲兄妹相恋也是伤风败俗的,文姜的父亲齐僖公听到谣言后,大为震惊,火速将她嫁给了隔壁鲁国的鲁桓公。按说这段情就这样被杀死在了萌芽中,没有后续了。可十五年后,鲁桓公带着夫人文姜拜访齐国,早已即位为君的齐襄公齐诸儿竟还没忘掉这个旧情人,两个人旧情复燃,完全无视鲁桓公的存在。
这可把鲁桓公激怒了,这么大一顶绿帽子,谁能受的住?他忘了自己还在人家的地盘上,就对文姜发一通怒,受了责难的文姜不免想情人哥哥哭诉。齐襄公一不做,二不休,约着鲁桓公喝酒,命力士彭生解决了倒霉的鲁桓公。
这下鲁国人不干了,自己的君主死在齐国,怎么也得要个说法,齐襄公干脆地杀了彭生,作为给鲁国人的交代。
事情是怎样的,大家心知肚明,怎奈齐强鲁弱,鲁国只得忍着气,立了鲁桓公的儿子鲁庄公即位。
年轻的鲁庄公不得不面对一个前无先例,估计往后也不会有的大难题,他的亲妈和亲舅舅合伙杀了他亲爹,这个仇报不报?怎么报?
如果报仇,就要杀母杀舅,这不符合礼法,而且年轻的鲁庄公也没有和齐国抗衡的实力,这口气就硬生生地忍下了。
都说武大郎死的冤,这鲁桓公死的比武大郎还冤。武大个矮,还不懂风情,被戴了绿帽子也不算稀奇了,鲁桓公好歹是一个国家的君主,这么多年过去,照样被戴了绿帽子;西门庆和潘金莲计谋杀了武大郎,是偷偷摸摸做下的,齐襄公光天化日之下就命人杀了鲁桓公,搞得天下皆知;武大郎冤死,武松马上替哥哥报仇,杀了奸夫淫妇,鲁桓公惨死,儿子和自己的国家都没能为自己报仇,鲁桓公真是比武大还要冤。
善恶终有报,儿子没能替爹报仇,齐襄公倒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齐襄公十二年,他命连称、管至父戍葵丘,说好“瓜时而往,及瓜而代”,结果到时间了,齐襄公却变卦了,不愿派人接班,气得连称、管至父与公子公孙无知合谋,杀了齐襄公。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齐襄公公然诛杀别国君主,之后又言而无信,他落得这样的结局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后公孙无知被杀,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即位,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开创了齐国霸业。
郑国姬忽拒绝迎娶文姜,没有势力依靠,最后被大臣所杀。鲁桓公娶了文姜,戴绿帽子不说,还冤死在情敌手中。齐襄公欲与文姜长相厮守而不得,身败名裂而死。
若当初文姜嫁给了姬忽,也许后面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也许又会发生另外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姬忽当初在作这个决定时,就已经改变了三个男人,三个国家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