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一张 书画千年

作者: 一期一会生活美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8-22 14:09 被阅读2次

宣显古人艺,纸尽墨宝藏。

笔墨纸砚中,纸足以称得上文化的承载者、见证者和传播者。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造纸历史中,宣纸则又享有着“千年寿纸”的美誉,独占“纸中之王”的宝座。

—01—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

而我们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采用产自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并利用当地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流程和独特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生产而成。

毫无疑问,宣纸早已成为泾县的名片。而在这片文化乐土上,生长着全中国数量最庞大的宣纸厂——泾县金星宣纸厂便是其一。

张汉荣是金星宣纸厂的老板,与他的相识想来也算缘分。痴迷于徽派文化的我,曾多次探访安徽,而宣纸作为徽派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承载者,自然是不容错过的寻觅之物。

 —02—

张汉荣经营的金星宣纸厂算是当地规模较大的一家的宣纸厂了,大约有60名工人。可能有人会惊讶,60人也算较大规模?传统认知上的较大规模工厂,少说也以千为计吧。但当我们了解到宣纸的制作过程后,就完全不会诧异了。

要知道,宣纸的制作工序极为繁复,与一般的书画纸工艺不同的是,宣纸生产几乎为手工操作,从剥取青檀皮到做成成品,一般要经过18道工序,上百道操作。

在选皮造纸时格外考究,一般每三年采伐一次枝条,且要掐准节气小心“择时”,否则不仅皮质达不到要求,而且还会对青檀树的生长不利。制造宣纸的稻草,也要小心“伺候”,需要在沙质土壤中用“凉滑”的水来灌溉。宣纸原料的采集和加工要求苛刻,也决定了宣纸有天然的“上限”,不能任意扩大产量。

与此同时,这种严苛的制作工序,对工人手艺和意志力的考验也提出了极大挑战,没有数年工龄和一定时间的学习,很难静心于此。手工艺人的缺失,成为了宣纸制造业的一大现状。

也难怪张汉荣会感慨:“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宣纸制作,虽然这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做宣纸太苦太累了。

细细看来,较大规模的背后,其实也充斥着行业的无奈。

—03—

宣纸的生产技艺一般靠师徒传承,还有一种是像张汉荣一样,子承父业。

2000年,张汉荣大学毕业归来,就开始参与纸厂工作。听张汉荣说,他的父辈和亲戚很多都是从事这一行的,少年时的便他每天奔窜于宣纸厂。耳濡目染,也就慢慢熟悉了宣纸制作的每个环节,传承似乎是命运使然。

 

张汉荣从小就喜欢宣纸。与很多小孩“在家长的鼓励下喜欢弹钢琴”的那种喜欢不同,张汉荣对宣纸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以至于他每次跟我聊起宣纸,就眉飞色舞。

“小时候上学的第一天,第一次听老师的训导,就是要‘敬惜字纸’:上学是来学认字的,而字是圣人造的,字要写在纸上,纸也是圣人之物,没有写字的纸不能丢。这种启蒙教诲对我后来从事宣纸制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对宣纸我一直保有一颗敬畏之心。”

 

对于宣纸的不同种类和用途,张汉荣更是了如指掌。

“宣纸的种类繁多,一般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生宣的品类则有夹贡、玉版、净皮等。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

“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熟宣更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

鲁迅就曾经这样赞扬过宣纸:“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温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是最理想的纸。”短短几句话,就将宣纸的优势和盘托出。

而在千年的历史的积淀中,宣纸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其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传东汉造纸家蔡伦去世后,他的徒弟孔丹一直想造一种好纸为老师画像,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造纸材料。有一天,他在皖南溪谷,看见一株倒卧在溪流中的老青檀,树皮已腐烂发白,露出丝丝缕缕修长的纤维。他心中一动,觉得这是造纸的好材料,于是取来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有名的宣纸。

据说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纪念孔丹,一直流传至今。

—04—

徽派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流派,其历史影响力不言而喻。

在安徽这片文化高地上,历来书画艺术盛行,文人逸仕啸聚于此,宣纸成为了最能承载徽派文化厚重的天选之品。宣纸源何没能诞生在中国其他地方,似乎也有了合理的文化背景解释。

除此,泾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是宣纸在此诞生的必要条件:泾县境内河溪密布,水源充足,植被良好,水质清澈、凉滑,适合制造高档宣纸。尤其是乌溪境内有两条水源终年不绝:一条呈淡碱性,天然适于制浆;一条呈淡酸性,天然适于制纸。

 

宣纸发源于泾县,也由此走向了浩瀚的文墨世界。

清代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后,因穷困无力刻印,压在箱底多年。到乾隆三十二年(一七六七年),由歙县人鲍延博出资购买宣纸,此奇书才得以印行并流传下来。

另一部经典《红楼梦》最初只有手抄本流传,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年),和珅向皇帝报告了民间在流行《石头记》一书的情况,经朝廷批准由徽州人程伟元出资,将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和高鹗后续的四十回合在一起,首次用宣纸印刷,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完整之作,即风行天下的"程甲本"。 

宣纸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文人的墨趣情怀,更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变迁。

张汉荣介绍说:“好的宣纸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更能体现出中国艺术的风格。

宣纸被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所珍爱喜用,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飞目生辉,产生出特殊丰满的艺术效果。

—05—

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传统的手工宣纸依然有它的钟情者。

在被问及宣纸市场行情的时候,张汉荣说道:“我们的宣纸主要销往大中城市较多,主要是华北、西北、东北等地较多。但目前整个市场行情并不好,今年比往年的销量更减少了,一是政策调整的缘故;二是中低档纸张生产过大,除了安徽还有浙江、四川等省份也生产中低档纸,竞争激烈;三是宣纸的原材料青檀皮需求缺口不断加大,原料价格上涨。”

这并非只是宣纸行业面临的问题,更是中国传统手工制造业的缩影。竞争加剧,生产成本增加,机械化进程,这些都给慢工造成了极大程度的冲击。在匆忙前行的今天,又有多少人愿意以时间为代价去等候手工创造的惊喜?

宣纸生产全部依赖手工操作,生产周期特别长。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历时三百多天,需经过十八项关节,一百多道工序。有些特殊的宣纸,如"仿千年古宣",则需耗时十八个月,经历一百三十八道工序。

宣纸的一生,都在抵达洁净与纯粹的路上。这其间经历了多少煎熬与蹂躏,除去污秽和杂质,经历烧灼和蒸煮,最后才演化成时间的艺术。

在张汉荣的纸厂,我曾目睹纸工捞纸--在纸槽的两端,常常是夫妻和兄弟的两个人面对面,双手各执苦竹做成的竹帘两端,当竹帘从槽中捞取纸浆,在浆水滴答与倾斜、平正的滑动间,一张薄薄的宣纸便在瞬间生成了,继而被揭下,一张张摞叠于木板之上。四只手如同长在一个人的身上,那般协调、一致。

据称,捞纸的技艺性很强,全凭手感掌握纸的厚薄与均匀度。

这还仅仅只是一般规格的宣纸抄造,我便已经对工人们的默契与专注惊愕不已。我相信任何人在看到宣纸的生产过程时,都会对宣纸心生敬惜。

于此,你会发觉,所有等待都是值得的。

此内容为一期一会生活美学原创,著作权归一期一会生活美学所有。

主笔/所谓牧之

编辑/南橘

图片/Chinchin-wu(法国)

策划/寶華堂主

出品/寶華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宣纸一张 书画千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en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