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月
樊登老师讲解过,当一个人情绪受伤,根本的原因,是他的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沟通中最重要的事,是寻找需求,而不是发泄情绪,问出别人的感受,而不是评判。
之后,我学着以这种方式和孩子沟通,发现孩子的笑容变多了。我才深切地体会到这句话,有多么重要。
孩子兴奋地说:“妈妈,你看,白茫茫的一片,好美呀,我们打雪仗好吗?”
我:“妈妈感冒了,不敢玩雪呢,怕再受凉。”
孩子撅着小嘴:“好不容易,才下一次雪,你就陪我玩好吗?”
我:“你很想玩雪是吗?妈妈小时候,也很喜欢下雪,打雪仗呢。”
孩子使劲地点点头。
我:“可是妈妈感冒了,那我们就玩10分钟吧!”
“太好啦!”孩子开心得跳了起来!
雪地里,我们抓起雪,互相挥洒,小人儿跑着,笑着,被我的小雪球打中笑得更欢啦!灿烂的阳光下,看着他欢蹦乱跳地样子,可爱极了。
玩了一会,孩子懂事地说,“妈妈时间到了,不玩了吧。”
孩子看了着我:“妈妈,你真好!”看着孩子,嘴角上扬。
心里想着,妈妈那里好呢?是满足了他打雪仗的一个小愿望吧,我也说出了自己只玩十分钟要求。孩子开心,我也开心,何乐而不为呢!
回想起以前,孩子还会说,妈妈你生气的样子,我有些怕,妈妈,我不敢说,怕你又吼我。
记得孩子做作业,我看到他写了几个错别字,字迹很潦草,
忍不住大声说:“你写字用心点好吗?好几个错别字!
看看你写的字,东倒西歪的!”
孩子默默地拿着像皮擦,小声地问:“妈妈,哪个字错了?”
本来就心情不好的我,一下子火气上来了,指着作业本,
大声吼道:“这个这个,都写错啦,你不知道看看语文书吗?
老师讲课的时候你认真听讲了吗?这么简单的字都写错了,还写得这么难看!”
孩子惊吓地看着我,呆在那里,不知所措……
晚上睡觉前,回想起孩子默不出声的样子,突然意识到,我焦急地语气,发脾气的样子,影响到了孩子的情绪。
于是静下心来问孩子,
“妈妈白天吼你时,你在想什么呢?一直不说话。”
“妈妈,你生气的样子,我有些怕!”
“那你为什么不说出来呢?”
“我怕你又吼我。”
摸了摸孩子地头,“现在妈妈不生气了,你和妈妈说说,好吗?”
“妈妈,你坐在我旁边,我就紧张,我怕我写错了,你吼我,越紧张,我就越写不好。”孩子委屈地说。
听到这里,我把孩子搂在怀里。
“对不起,妈妈对你发脾气,吼你,说话态度不好,以后会改正,妈妈也有做得不对的时候,这时需要把你想法说出来,妈妈才会知道,好吗?”
孩子微微一笑地说:“我知道啦,以后会好好做作业的,我知道你是为我好。”
原来孩子字写得潦草,错别字多,不全是不用心,还有太紧张了,想想自己平时和孩子说话,过于急燥。
周末早上,“喊了几次了,还不起来?”
“你吃快点好吗?吃饭这么慢,饭吃凉了,肚子会不舒服的。...”
“认真写作业,你写字用心点,好吗! ……”
那些话孩子听到很多次,却还是没有改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我说话的方式有问题,那时,没有多关注他情绪的变化,也没有多聆听他内心的感受。
孩子说他怕我生气的样子,想想自己对他吼叫,已经在他心里产生了恐惧心理,对他小小的心灵造成伤害。我希望孩子不是怕我,而是把他的心里话和我说,像朋友一样相处。而做为妈妈的我,是不是该控制下自己的情绪呢?好好和他说话呢?
现在的自己,也慢慢学会控制情绪,少指责,多问问为什么?多听听孩子的感受, 再去分析孩子这样做的原因。
原来,孩子早上不想起来,是想躺在床上,舒服地晒太阳。
原来,孩子吃饭慢,是食欲不好,不想吃饭,而不是拖拉。
原来,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不止是不用心,还有紧张。
原来,吼他,他会害怕,不敢说话……
记得曾经看过《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书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不要总是跟孩子讲道理,他更需要你的理解。”
是的,多问问孩子在想什么,聆听他内心的感受,多点耐心,多点理解,好好说话,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不也是不喜欢爸爸对我过于说教吗?
其实,孩子的内心,是希望妈妈能关注到他的感受的,就像我们也希望别人能理解我们的感受一样。
陪伴孩子,保持心平气和。用爱的语言,和孩子好好对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