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被教育说要“减少分别心,要去除分别心”。
可是何谓分别心,分别心有何不妥,如何去除分别心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几个问题。
01、何谓分别心
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分别心,我们先从一个想象开始:
想象球员 A 和球员 B 在打比赛,C 当裁判。在破发点上,A 的二发出界了。
C 就喊出,"出界,双误",A 看见球出界了,并听到双误的声音,心里开始骂自己,并认为这次发球非常“糟糕”;但同样的一个发球动作,对于 B 来说,非常“好”,并笑了;裁判C既不笑也不皱眉。
这里想要说的是,球员一个单纯的击球行为的所谓“好”“坏”并不是这个行为本来的属性,只是不同的球员依据自己个人的角度而加上了好坏的评价。
结果,A 会说我不喜欢这个事,B 会说我喜欢。裁判,在这里具有讽刺意味地被称为作出判断的人,却没有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对这个行为进行判断;他只是对球出界做出判断并喊出来而已。
如果类似事件再发生几次,A 会变得非常沮丧,B 则会继续感到高兴,裁判C则对所发生的没有任何兴趣,继续作他的记录。
所以,所谓的分别心指的是,针对一个单纯事件去附加积极或消极的价值这一习惯性行为。表现出来就是,如果某个事件在我们的经验范围内是好的,我们就喜欢,反之,依据我们的经验,我们得出不好的判断,我们就不喜欢。
本质上,分别心是我们对自己有限的经验范围内的景象、声音、感觉、思想做出的个人的意识反应。
综上,事情本身是无好坏之分的,但是我们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该事附加上积极或消极的价值。
02、分别心的弊端
由以上概念,我们可知分别心有如下几点弊端:
一是会产生一系列不必要的情绪反应;
二是让我们看不清事情本来的面目。
再拿上面想象的打球做例子。
A的二发出界了,A很不喜欢自己这个行为,心里开始骂自己,并认为这次发球非常“糟糕”,若再一次发球出界,他会说“这一天可能都发不好球”;若再有几次发球不理想后,这个评价就变成"我的发球是弱项";再进一步,"我不是一个好的网球运动员";最后"我干什么都不行。"
从最开始埋怨,然后是一系列事件,并展开联想,最后对自己做出评价——“我干什么都不行”!
最后往往这种自我评价就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那么,如果是A打得好呢,又会是一个怎么样的结果?
A第一球打的非常好,A很喜欢自己第一球的表现,为了让自己保持第一球的表现,他尽量让身体重复这一击出好球时的过程,如此他会努力地去做自己认为的动作,然因为太过努力了,他的肌肉是紧绷的,击球的动作失去了流畅,结果很糟糕。
所以,分别心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继而让我们看不清事情本来的面目。
而无分别心指的是,不管自己第一球打的好还是坏,接下来还是按照平常训练的方式打,并根据对手的反应做出正确的策略调整,而非陷入自己的好坏情绪内,开启自我贬低或者过于给自己压力。
03、去除分别心
接下来,我们聊聊如何去除分别心。
一是,遇事慢一点,保持觉察。
遇事慢一点,给觉察预留一些时间,清晰的感知事情的发生、发展,让自己的判断不介入到事情中去,
二是,努力看清事情本来面目。
就事论事,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用第一项原理去分析事情。
三是,保持心静,启用观察者自我。
《跳出大脑、融入生活》一书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有三个自我:
第一个是概念化的自我,这个自我最危险,比如,我给自己定义为“我是一个作家,我肩负传递知识的使命”。这个自我之所以危险,就是一旦出现了什么样的事,跟我们所设定的这个概念化的自我不一样时,我们就会无比痛苦。
第二个是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自我,就是我正在干吗干吗,比如我正在写文章,即我是一个正在做什么什么的人。
第三个是观察性自我。这是一个超验的自我,一个虚无的自我,这就好像这个自我在头顶上或者在墙上,看着这个身体的自我在行动,看着这个情绪在发生、发展,看着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去喜欢或不喜欢。
如此,启动这个观察观察性自我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事情,继而去掉分别心。
04、写在最后
事物好坏,然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分别心去附加事情一些积极或消极的价值,继而影响我们对这件事本身的反应,最后会影响事情的发展方向。
去除分别心,让我们看清事情本来的面目,继而用正确的方法、方式对它,最后让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去除分别心,让我们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情绪,继而能愉悦的生活,最后让幸福比烦恼多一点。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
点亮再看,与朋友共勉,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