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魏晋风华》读书笔记1

《魏晋风华》读书笔记1

作者: 依娜_ce2c | 来源:发表于2019-06-11 22:04 被阅读68次

    为什么怀念魏晋?

          日本诗人大沼枕山的“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引起了我们对魏晋人物的好奇。与汉朝的敦实厚重、三国的慷慨激荡、唐朝的盛大开放、宋朝的清丽婉约不同,魏晋人物以率性不羁、旷达玄远著称。为母学驴叫的戴良,驾车狂奔至前面无路时席地痛哭的阮籍……正如学者宗白华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他认为魏晋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他们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了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

    第一章  高德美誉

      立志扫天下的少年

          “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能事一屋?”的东汉后期的名士和重臣,德才兼备的他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言为士则,行为示范”的天下人的榜样。

          东汉中期以来的政治特点是:外戚、宦官相互争斗,而后者取得了优势。宦官胜利带来的直接恶果是掌控皇帝,凌驾于大臣之上。作为大臣,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依附在宦官周围。二是不与之合作,寻机力转乾坤。选择后一条道路的士人,慢慢形成一个松散的集团,这就是清流。

        东汉后期的清流名士坚持着家国理想,为挽救帝国大厦的倒塌而一次次努力。陈蕃,就是这种浩然士风的代表。

          东汉多高士,和他们自下而上的察举选官制度有关。东汉时期察举制分为两大项:举孝廉和举茂才。在地方上你被发现的前提是具有德行上的美誉。

          在当时,两大重臣太傅陈蕃和和司隶校尉李膺齐名。两人不分上下,因“陈蕃强于犯上,李膺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这句话,陈蕃胜出。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秋九月,陈蕃与外戚窦武秘密策动,结果因走漏风声,宦官劫持了灵帝,软禁了太后,袭杀了窦武,须发皆白的陈蕃,想起小时候的志向,百感交集。拎了常见。带领府内侍从以及学生近百人突入承明门,想冒死一拼。结果,宦官王甫派军士收捕陈蕃,当日即杀之。据说,一代名士死前遭王甫、曹节交替抽耳光羞辱。

          对天下士人的领袖陈蕃来说,其实他有多次引退避祸的机会,但他却没有选择那条路。他有自己的信念:“以遁世为非议,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最终,殉于国难。

    登龙门

          李膺是颍川襄城人,跟陈蕃一样,也因受胡广提携而步入仕途。其人为高士,亦精通军事,率部出击鲜卑与西羌,屡屡获胜。

          李膺仪表高迈,孤拔不群,一如松下清劲之风。李膺为人很骄傲,对一般人不怎么搭理,在颍川时,他只跟当地最著名的士人荀淑、陈寔有交往。李膺为人严肃苛刻,似不通人情,天下士人皆敬畏之。但是只要你有真才华,不管年龄大小,地位如何,他也都会亲切地拉起你的手。他与比自己小18岁的太学生领袖郭泰关系就很好。两人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议论朝政。把东汉中期开始流行的品人之风又往前推了一步。同时,也使得名士间的社交形成网络化。

          东汉时期,门阀世族的崛起与他们的家学有重要的关系。这些门阀世族掌握着儒家经籍的解释权和世代传承。还有名士间的游学互访和品评推荐,以此获得士林中的名望,再通过察举制进入仕途,其后依靠家族的声誉而累代为官。

          东汉后期,名士间交游互访,彼此品评是一种新风,对提高士人声誉具有实际作用。李膺和郭泰就引领了这种风气。

          汉桓帝末年,李膺任司隶校尉,他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当时权宦张让的弟弟张朔为野王县令,贪暴无度,枉杀孕妇。李膺对其调查时,张朔逃至京城,藏在哥哥家的空心柱中。李膺得报后,带人破柱捕之,得口供,立斩之。张让向桓帝告状,但桓帝也不能使之屈服。大小官宦不敢出宫,桓帝问缘由,答:“畏李校尉。”

        桓帝延熹九年,宦官犯罪被清流大臣惩治,桓帝在谗言下反治大臣之罪,太尉陈蕃劝谏无效。李膺等人下狱,这就是东汉第一次党锢之祸。

          李膺在职期间,因乐于提携德财兼备的后生。年轻士人到洛阳都以能被其接见为荣,这在当时被称之为“登龙门”。被接见者也会因为李膺的品评而身价百倍。或许是李膺的影响力太大了。让专权的宦官心里不踏实。汉灵帝建宁二年,宦官为彻底压倒和消除清流朝臣的影响力。诬其为“钩党”,罪名是“相聚群辈,欲为不轨”,李膺等人被下狱处死。宦官通过皇帝的诏书,禁止这些名士的门生故吏、族子兄弟出仕为官,导致“天下豪杰及儒学有行义者”皆为党人,这是第二次党锢之祸。

          至此,清流朝臣挽救东汉危亡的努力宣告失败,很许多士人不得不选择归隐与放旷,导致儒学在东汉末年的彻底崩溃。正如余嘉锡先生所说“盖魏晋人之一切风气,无不自后汉开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魏晋风华》读书笔记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yu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