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借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人的职业生涯分为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内职业生涯指的是人的兴趣,禀赋,动机,有连续,绵延人一生的特点;而外职业生涯指的是职位和社会角色,有易发生变化的特点。所以,人的终极目标往往是他自己内职业生涯的外在表现。
正是因为人的“内职业生涯”的影响,使得我们的每一个选择看似孤立实则是有迹可循的,如果想在人生给我们的每一道选择题面前做出最优的选择就需要,找出自己的“内职业生涯”,发展它,提高它,然后以此为最高准则审视每一次选择,打破每一次选择的当下,自己给自己设的牢笼,做出最好的选择,最终成为一个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使用范围:在自己对自己进行一个大的反思时,并想通过反思指导未来行动时使用。
步骤:
一。找出自己的内职业生涯。回忆此前的人生,每一次对自己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者自己坚持做最久的事或者爱好。想想当时为什么有那种选择,思考是否有共通的地方,坚持做的事情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
二。审视自己的内职业生涯是处于哪个格局:盲众?逐利者?理念人?还是至善人?思考如果在现有格局的基础上,往上一点点,自己最高目标是什么?
三。打破自己思维的牢笼。描述出自己的现状和目标,并描述出想实现目标的障碍。
四。用精细化思考的方法找出自己的选择弱势,找出最好的选择。
五。依照选择行动。
A1:
1.找出自己的内职业生涯。
(1)去三泉,热爱大自然;
(2)学书法,模仿能力和定力;但一直是自学,属于闭门造车型,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3)小升初,和初升高,都执拗的选择当地最好的学校,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面子思想占一成,想证实自己占两成,有七成是想尝试一个新的环境,不想长时间在一个地方。
(4)喜欢看书,当时是因为看到母亲的艰辛不想让她失望,所以才逼自己看书,后来就养成喜欢看书的习惯;
(5)喜欢下棋,初中时即学会了下棋。所以养成了策略性和全局性思维。
(6)大学恋情的结束,让我懂得如何去维护好两性关系,并开始深刻反思父母对孩子性格塑造的影响。
(7)大学毕业后一人去厦门,一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二是为了逃避父子关系的不和谐,三是想磨炼自己,但又觉得去北上广能力不够。
我的内职业生涯:热爱自然,喜好自由,性格有开朗的一面,善于模仿,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但不善于分享和经验交流;喜欢探索新事物,但仅仅局限于好奇,常常浅尝辄止;心善,懂得换位思考,懂反思;自信不够,内心深处有小小的自卑。有一定的策略性和全局性思维。
3.审视。我的格局属于逐利型的,在这个层级我最想要的是有能力买一套顶层带有玻璃建成的花房的别墅,和每年有时间和金钱做一次旅行。我选择的手段一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职位上的升迁获得更高收入,二是创业,希望能赚更多的钱。
4.遵从自己的目标进行精细化思考,克服自己的选择弱势:
对于选择打工(A)和创业(B)这两者之间进行精细化思考:
虽然两者的差距不是很大,但选择创业依然是最优的选择。
5.行动
A2:
一直想在互联网营销领域有所建树,可自己没完全全程负责过一个项目,并且自己之前所做的工作,自己都没有做得很出彩,如何能成为一个该领域的领导者。
1.最高目标:成为互联网领域的专家。
2.这个目标与自己的内职业生涯也是契合的,也是内职业生涯的延伸。
3.但就这个目标来说,我的格局依旧停留在逐利型格局里,可以思考是否可以将心理学和哲学或者博弈论作为通往更高层格局的入口。
4.从我现在的困局可以看出,我犯了“赛道假设”的错误,认为在通往网络营销专家这条路上的每一个环节要比对手都领先才能赢。其实只需找到自己的擅长的部分进行深挖,其他欠缺的地方可以由我的团队来弥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