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七律,到底谁第一

作者: 佘_冬冬 | 来源:发表于2023-08-01 21:40 被阅读0次

    终于又开始捧起我的书啦。半个月没看,有种看了后文忘记前文的感觉,不过看着看着就渐入佳境啦。

    这本书,是继《长安客》之后,又一本讲述唐朝诗人的书,学生推荐过,大数据也给我推送了好几次,于是买回了上下两册,名为《鲜衣怒马少年时》。相较于《长安客》,这本书的语言更通俗有趣。

    两书作者都不是我所听说的大咖,内容倒还算是依据史实。所以我也推荐我的学生去读,不知这个暑假有几人能读完。

    看到七律第一,有人评《黄鹤楼》,之前也看到有人评《登高》。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上一次读到《登高》,正是读杜甫之时,结合他多舛的命运再去看这首诗,也还能读出点第一的意境。由景之伤到人之悲,这是语文课上常讲的借景抒情及情景交融的手法。

    然而这首《黄鹤楼》,又是如何评得上第一的呢?这首别后所作之诗,让李白登上黄鹤楼后见了都不敢再作诗歌,究竟有何魔力?难道是这种直接抒发愁绪的诗歌读起来更得人心?

    这首诗歌收录于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当时上课强调得最多的是颈联、尾联。颈联采用的是对偶的手法,尾联则直抒胸臆,由景入情,这一处跟《登高》一诗有点相似了。学习诗歌时,我们尽量不去直白地翻译诗歌,而是通过多次朗读的形式去想象诗句所营造的画面。这样一来,《黄鹤楼》一诗的意境就出来了:写送别,却不见其人,只剩下楼台、草木、江边日暮、浩渺烟波,孤独寂寞油然而生。

    崔颢此人,以前写“情诗”,大多与男女之情相关,在得不到认可的情况下,开始以游历山水的形式增加创作灵感,在黄鹤楼写下了此诗。

    读多了诗歌,便会发现,无病呻吟者少,多数诗人都是历经了惨淡人生,品味了喜怒哀乐,才有如此精辟的五言、七言。不管怎样,都是值得我们去揣摩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七律,到底谁第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hu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