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秋,在翠华山上,是明净爽朗的红;在车水马龙的城内,是如星子一般闪耀的金黄。看着“喵星人”群里的“远赴山海”,心生向往,可眼下,却只能聚于室内,憧憬专业成长的诗和远方。
培训第四天,我们初中语文组一行四人抵达西安三中,开始下校观摩活动。
时间还早,我们在校园周边溜达了一圈,等数学组几位和万贤老师。再回到校门,大家都候着,一位女老师径直朝我走来,热情地唤道:“郑老师……”我当时有些懵。听她介绍,才知是碑林进校的中学语文教研员任艳老师,因在我校支教的周老师朋友圈认识。
第一节课还没有下,我们一行参观完校展室后,就到了操场。有穿着制服的孩子,三三两两地,从洒满阳光的操场走过,有的穿着深蓝色西装外套,还有的穿淡蓝色衬衣,打着领结。他们没有凑过来,特意给我们打招呼,就像是接下来的听课,我们走进教室后,他们也只是安静地走向自己的座位,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让人想起远山上的,近处路边的,那些或红黄,或深绿的树——自然的美,是任何丹青妙手都无法描绘的。
第一节课,是七年级孩子学《论语》十二章。葛老师化身为孔夫子的私人助理,带学生穿越到春秋战国,以自己所学,去赢得“孔子学堂入场券”。不管是“把孔子讲给你听”的作者及生平介绍环节,还是“把《论语》读、讲给你听”环节,学生都侃侃而谈,积极踊跃。每一位同学发言结束,都会获得葛老师手中的小卡片。这些小卡片,颜色不同,是个什么神器,会让学生有如此兴趣?我当时就在想。
我前面空着的桌子上,有一张导学案,8K,小四号字体,两面;还有两张A4纸,五号字双面打印,是课前助读资料,有孔子的介绍,还有《论语》若干章。后面的黑板上,是学习小组展示处,有组名、分工,还有组训和目标。
课堂还在继续,学生的表达是清亮的,教室里的空气是明媚的,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正热烈着,蓬勃着,真好!
第三节课,我们得换一栋楼听课。下到操场,有一个年级在小田径场上跑操,还有一个年级,为下午的活动做准备。没有音乐,没有闲话,没有场上的闲散,学生口里喊着“一二一”,小步伐,长排面,班主任跟着,很整齐;戴着红袖章的同学,站在内圈,手持纸笔,监督记录,很认真;大操场的正中位置,有一排同学迎着光,或站或蹲,手里都拿着一本书,问了才知道,这是因病不能跑操的学生。
到八年级教室,秩序依旧井然,有学生在黑板上划着表格。后面黑板上,贴着一张月考成绩单,细看之后,很是震惊——恕我孤陋寡闻,对于人均一百的语文成绩,我实在是震惊!
——以致于后面邹老师的课都一直无法专注下来听。
语文组长王老师课间时给我们找来了几份作业:导学案几乎每一课都有,包括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藤野先生》分三课时,仅字词,第一课时里“预习案”过一遍,“巩固案”过一遍,第二课时“检测案”再过一遍。还有学科课时作业单,16K一页,有四到五个大题,字体小,行距近,有老师评改,还有学生纠错,活页被贴在作业本上,上面是卷子,下面是纠错。后来听王老师介绍,这是他们每天课后服务的小测,十五分钟,闭卷,老师当天阅完,第二天一早就发给学生。
这种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我并不陌生。很多年前去江苏洋思中学,也是这样。还有成都的龙泉驿中学,也是如此。小步子,慢节奏,稳扎稳打,基础夯得很结实。
考试成绩和语文素养能对等吗?再次回到课堂,看学生回答问题自信,小组合作的热烈,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课后交流,翻看了葛老师的教案,从先前对成绩的震惊,转为对教师的敬意。葛老师应该是一位九五后,刚带完一轮,下到七年级。他《散步》一课的教学设计,创设了“公益短视频大赛”这个活动情境,以任务驱动课堂,分主角、场景的选择和标题的确定几个板块推进。用四种颜色的笔,标注清楚,条理清晰。教案本里,掉下来几张卡片,正是上课时她攥在手里的,她解释说,这入场券的背面,打算让学生课后抄录一则论语,做书签用。
这般用心,纵使成长山高路远,又何惧何忧!
【并非画蛇添足】纪行
回到学校,听周老师说,任艳老师那天本可以不去的,因为同样的热爱,所以她来了。
中午休息期间,郭老师提议去徐校长的大兴中学去看看,唐主任接待了我们,校园不大,精致温馨。晚上徐校长亲自接待,结识新朋友,再次感受到古城西安的温度,对所钟之事的热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