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景。
A:嘿,中午咱们一块儿出去吃点吧?你想上哪儿吃?
B:随便。
A:那我们去吃火锅?
B:吃火锅?是不是不太好?
A:那你想吃什么?
B:随便。
A:……
我们可以把AB设想成工作伙伴,更可以将AB设想为情侣、家人。像上面的情景,大家绝对不会陌生。我们当中,总有些人,对于吃什么貌似不在意,又貌似很在意。问他吃什么吧,没主意,给他个意见吧,他又要反对。真让人无语。
所以,一些人经常会在讨论吃饭前半开玩笑地警告:待会儿不许说随便哦,没有“随便”吃。
当然,精明的商家也嗅到了这个众人懒于思考的口头禅,命名了“随变”冰淇淋什么的,这是闲话了。
重点是,我们得纠正这个随便说“随便”的态度。即使是吃饭这样的小事,最好是想好要吃什么,不吃什么。不要伙伴一来问你,没有主意,又对别人的主意说不出所以然。
日本人狩野未希曾观察过美国人对于吃什么这样的小事的态度。一次,一位美国朋友问他:“晚饭想吃什么?”他回答:“饺子。”美国朋友又问:“为什么?”
当时狩野未希觉得这个朋友挺烦的,都说了要吃饺子了,还有什么“为什么”呢?出于日本人的一贯学习精神,他仔细观察了身边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现他们不仅是喜欢在这些小事上寻根究底,而是对于任何事,都习惯要“根据”。
狩野未希将这种求“根据”的精神归结为“批判性思考”。他认为,批判性思考,就是不流于他人的想法,自己认真思索意见的思考方法。其实简单点理解,狩野未希所谓的“批判性思考”实际上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独立思考”。
为什么说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呢?我认为,我们和东邻日本,在思考上有同样的缺陷:彼此的交流都比较注重察言观色、心领神会,自己不太习惯说出真实想法,更不愿意直接反对别人的意见。
中日两国应该是都已经深受各自“含蓄”的困扰,一直提倡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见。我们称之为独立思考。
狩野未希呢,长期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圣心女子大学担任讲师,本身又是英国文学博士,通过比较欧美人士与本国人士在思考方面的优劣,盼望日本人有批判性思考。他对于如何建立自我意见和打造强大的思考力有着独到的见解,并根据哈佛大学提倡的自我意见建立法则和批判性思考,写就了《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一书。
一、在《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中,狩野未希详细讲授了建立自我意见的三个步骤:
1.确认自己对一件事的理解程度。
以文头所列的吃饭场景为例,我们可以先向自己提问:今天想吃什么?是为饱腹还是消磨时间?
2. 调查感到疑问的部分,以及想知道的部分。
能让你吃饱的地方有哪些,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可以提供?能消磨掉中午时间的地方有哪些?
吃饱要讲究口感吗?消磨时间对环境有要求吗?哪些地方符合要求?
可以和别人讨论,也可以上网查。
3. 持有自己的意见。
明了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和要求后,别人来邀请你共进午餐,征询你的意见时,估计你不再会轻易说“随便”了吧。
这里只是以吃饭这个较小的事情印证狩野未希的三步骤,大家可能觉得有点小题大作了。但我不这么看,任何事情都有个习惯,在小事上偷懒,一时半会儿可能没什么,时间长了,别人可能都会觉得你这个人没什么主见,吃个饭都没个主张,更遑论你将这种习惯带入工作中了。到时候,你可能就是会议桌上那个猛点头,领导问到你意见的时候,那个茫然无计,只知道说“没什么意见”的人。
再来看如何看待反对意见。
从《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中可以看出,中日文化中,都有不习惯意见冲突的部分。当有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出现时,很多人会不知不觉地认为“自己的意见不行”,轻易否定自己,当然,在这种文化习惯下,就更不愿意直接反对他人了。
像前面提到的吃饭情景,当A提议去吃火锅时,B虽然自己还没有清晰主意,但却又不想去吃火锅,然而,又不便于直说。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反对意见呢?狩野未希认为,其实在持有自己的意见之前,我们还要先考虑和自己不同的其他人的观点,这样才能从正反两方面来加强自己的观点。
二、狩野未希主张学习欧美人士“交换意见”的规则。他介绍了如下14条规则,其中1至5项是关于发表意见的,6至8项是关于反驳的,9到14项是用于回应对方反驳的。
我们来看一看。
1. 秉承这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意见的信念。有各种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事,所以,不要畏惧说出自己的意见。
2. 用对方听得懂的方式表述自己的观点。不仅自己心里明白,还要给别人讲清楚。
3. 一开始就说出主要观点。“这是我的意见,它有三个理由”……
4.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因为我饿了,所以想吃米饭!”“我不想吃稀的,我饿了”……
5. 避免武断的语气。“一定要去X记吃,别的地方不行。”
6. 反对≠否定人格。不要有“别人反对我,肯定觉得我这人不行”的想法。
7. 把否定当成对方的“提问”。为什么办不到呢?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办得到呢?
8. 不打断对方说话。认真听,自己实在想插话了,可以打手势或欠身示意。
9. 不要“不懂装懂”。有人反驳你,如果你没有弄清别人的意图,可以问:“可否指点下,你说的是XX意思吗?”这样有助于理解双方的分歧所在。
10. 不要人家反对什么,都一味接受。对人家的反对意见,不要因为尊重或谦逊,全盘接受。不认同的部分,仍要进一步沟通:“谢谢您的指导,顺便说下……”
11. 不要被人牵着走。如果对方故意以你从前的失误来攻击你:“嘿,你上次提的那个方法,就不行啊。”这时,你不必和他争辩,只需要说:“上次的确失误了,但这次与上次不是一回事。”
12. 问根据。“您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了解了对方的根据,就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意图,有助于双方达成一致。
13. 不要假装自己什么都懂。这与第9点里所讲的“不懂装懂”有点区别,第9点中所讲的是别人反对自己的时候,别人所反对的真正意思要弄懂,这里所说的是,对于讨论的事情,如果不懂,不要装作了解而胡说一气,完全可以坦承:“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没想过,调查后再回复您。”
14. 既然要反对,就要提出替代方案。“我不同意那么做,我的想法是……”
好,回到前面那个“随便”吃饭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想变成一个“随便”的人,想给人留下一个有主见的印象。请仔细对待下:想想自己究竟想吃什么,说出自己的想法,参考他人的意见,即使不想附和他人的提议,也请有理有节地说服别人:中午我想去吃XX,你们怎么想?今天不是很想吃YY,因为ZZ……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