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我尝试着运用刻意练习的规则开始练习打篮球,我的专业告诉我设置衡量指标的维度,可以从时间、数量、质量、成本等角度出发,关于打篮球的练习,我故意的抛弃之前以数量为主要标准的简单指标值设定模式,而选择以质量为主要的衡量和反馈指标,即在排球的总数量中,选择以手腕可控的排球数量占比为准,虽然手腕的控球能力仍然以感觉为主,但是我相信如果我以自己真实的感觉,告诫自己控球能力的衡量结果,相信还不至于自欺欺人。
为了测量我当前控球能力的实际值,我先做了五次试验,每次排球20次,我记录下每次排球自我感觉具有控球能力的数量分别是10次、9次、12次、13次、11次,我相信这些数据的平均值能更加直观反映我目前的水平,所以我把控球能力的现状设置为平均值,即11次,由于我不知道设置多少的练习目标为合适的,我采取保守策略,选择设置14次作为我练习控球能力的第一次目标设定,我相信我在练习过程中,对自我控球能力的排球次数,是能够如实的反馈的,所以,我能够很好测量我在练习排球过程中的反馈,以及差距。
同样,我不甚清楚我究竟该以多少次练习,或者多少组练习的结果,作为衡量与设定练习目标的差距,我能做到的是,先依然采取五次一组去平均值的方式,来衡量我的练习结果与目标的差距。
在确定好练习排球动作的目标之后的第一组练习中,经过第1次练习,我感觉到控球排球次数为10次,当我试图找到第1次练习结果低于设定的目标值的原因时,我分析了我练习排球的位置,这点没有变化,所以不足以影响我练习的结果,动作没有变化,起码我意识到的动作没有发生变化,环境没有变化,并不会有风或其他环境因素,影响我练习的过程,但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呢?
我想我的按照复盘的内容思考一下我遗漏了什么?
——从信息场(流)角度,人物、环境、行为三个方面,起码人物、环境没有变化是可以确认的,行为究竟有没有变化?靠感觉而言,我没有感觉到有变化,但是我能够理解为什么高手在研究对手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研究对方的影像记录,分析对手在影响记录中的每一个动作。
——从思维场(流)角度,关系、共识两个方面,如果说我和篮球之间的关系有些许的变化的话,那就是我更加专注于手掌和篮球接触的一刹那,我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合理的使用着力点以便控制它,很显然,我和这个没有生命的家伙并无什么共识可言。
——从情绪场(流)角度,心理、状态两个方面,我想我是主体,如果说心理有什么变化,我想更多的是,我达成练习目标心理变得更为急迫,而我呈现的状态则是更加的专注。
所以,复盘之后能够发现的变化主要是我的控球方式以及我达成目标的急切心态!
很显然,我认为这两个方面,我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从心态的角度,并没有摁住慢下来学习和练习,从思维假设的角度,依然还存在快就是好的观念,这当然不是一个练习者应该具有的心态,所以,这是练习者的思维模式的转变,不求快而求慢。
其次从方法的角度,我在搜罗了大脑中关于控球方式的知识积累时,明显提现到这方面的奇缺,这叫没有做好练习的知识准备,很显然,我应该选择停下来查一下那些高手练习控球的方式,最好不止三种才好,这样便于我用练习去验证,以找到有助于提升练习控球能力的技能。
关于第二点,我觉得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练习控球的方式,应该是由难度的,因为这些资料的最好来源是世界级篮球教练或高手的练习方式,既然如此,我决定先在网络上输入“篮球控球练习”,看上去一堆信息值得庆幸,但是实在无法辨别其中真伪,如果我采用这些无法辨别真伪的练习方式去练习,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去验证,这自然耗费了时间和精力,所以,我觉得通过网络等渠道,与某位懂得练习篮球控球能力的教练或者高手,还是有可能的,那么就需要尝试一下寻找这样的教练,当然,这是下一步或者明天需要做的事情。
总结一下:
1、练习的过程,比蹲在桌子旁学习的过程,感觉爽多了,就像初中物理课堂上看老师做实验和自己做实验的感觉区别,人类共性的好奇心,此时被使用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加入练习的学习,充满的是调动原始实验欲望的乐趣。
2、设定练习的反馈方式时,如果以质量为目标,预先收集准备高手的练习方式,尤其是超过3种之后,则会增加练习质量的提升效率,而如果没有充分准备这些技能背景,在练习过程中则会遇到迷茫。
3、无论如何,把包含练习的学习过程,在确定定位及选定方向之后,一定要慢下来,靠快速成,一定是自我虚幻的感知和判断,用看似慢的专一,延伸出相应的练习体系,恰恰是转换成能力的最快方式,所以一定要先慢才能后快。
后记:
从业余时间的角度,练习拍球的实验仍然需要继续;从职业的角度,练习专业的实验也可同步展开,但不可遏止的是,迫切使用练习验证学习的思想和思维,毕竟带来了苦恼,以及突破苦恼的窗口,这也许就是学习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