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似乎是现代人赋予自由时间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不知从那一天开始,读书的方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没错,我要说的就是“听书”。也许有人说,行万里路的方式也同样发生了变化,就是所谓的VR游。可我今天只讲“听书”,有关VR游的四期美篇,请参阅文后的分类链接。
以前,外研社出了不少外语“有声书”,可以有效地帮助语言学习。而现在,几乎所有的文学名著、和各种各样的畅销书 ,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应的“有声书”。

也许最有名的有声书APP就是喜马拉雅FM。它的云端,是一个容量超大的有声海量媒体平台,很多都是免费的。
作为长期从事IT业的理工男,文学方面天生“缺钙”,我一退休,就为自己制订了一个很贪心的读书计划。
家里的书堆积如山,已然成为家里的第二层墙壁。我就是用“点钞机”的速度,怕也无法读完了。于是,我在得到订阅了两年的有声书。得到(知识平台)的“有声书”是“二手速读”版,就是由专业人士“解读”。听一本书不到半个小时,我听读了六七百本。
这种精要式的听读法,可以拓宽视野,锁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书。之后,再有重点地读纸质书。或在喜马拉雅上搜索原著的全文有声书来听。

注意,听书比读书要轻松很多。散步时就可以听,甚至上厕所也不影响你听。我常常看着围棋(无声电视里的天元频道)听书,甚至手里还画着画。
听是平行性最好的一种感知方式,心理学就有“双耳兼听”实验。
听的输入是一种被语义编码了的声音流。与影视的直观图像输入不同,经过文字编码的声音流提取的是“概念化”的经验和语义。有用信息的冗余度特别高,听过电影录音的人都有体会。
影视全部都是“行为”、对白和“现象”,需要观者自己即时解读。而听书和读小说文字类似,细节解说、心里活动、表情态度、深层感受、观念品评…,可以说文学手段要多得多。而且经过作家特定的筛选,该让你了解的你可以了解,想暂时隐藏的,亦可藏而不露。

病毒肆虐加速了网络文化的演化,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转向“听万卷书,足不出户”。媒体功能化将成为一种大趋势,若干年后(其实现在的技术就可以),“音笔”、“视频笔”、“视音频混调板”也许就成为下一代作家的“火器”。传统装备就像“冷兵器”一样,成为展品。
总之,视音频将在“脑机接口”成为现实前,逐渐成为主流“功能化媒介”。你听书了吗?如果还没有,可以试试“喜马拉雅FM”。如果已经是听书潮人,那也可以探索一下视音频的新型的工具平台。
下列链接是作者作品的分类目录:
以上是空明岛公众号分类入口,也可访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