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东城区实验小学,全区三四年级语文老师聆听了张丽老师执教的《蝴蝶的家》一课。听课后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学习借鉴的地方
张丽老师向我们展现了一节非常真实的原生态课。课的伊始在回顾旧知的环节中,让学生回顾了前三课所学的提问策略,直奔本单元语文要素。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张老师抓住课前“阅读提示”,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虽是略读课文,但张老师并没有放弃生字词教学,而且选择重点和易读错的生字词,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家雀儿”的读音,“喧嚷”的意思。这节课我觉得设计最有亮点的就是他们团队精心设计、不断完善的两个学习单,一个是“个人问题清单”,一个是“小组问题清单”。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学生探究合作完成这两个问题清单。问题清单给予了学生学习、讨论交流、语言建构的支架,让学生易于解决问题,有法可依,有理可循,不偏离主题,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一节好课不仅仅是课设计的好,更在于老师对课堂的驾驭,对课堂生成的智慧处理,对学情的把握,对不同学生的关注。在课上张丽老师俯下身子和学生亲切交流,给予学困生耐心指导和鼓励,肯定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
二、个人认为有待商榷的地方
1、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策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提问策略进行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我认为学习这节略读课文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提问策略进行提问”上,也就是主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前三课所学的提问策略。张老师的课我觉得侧重点可能放在“解决问题”上比较多一些。
课的第一个探究环节是“个人问题清单”,它包括“提出的问题、提问角度、筛选问题”。张老师只展示了两个学生的问题清单,而且这两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差不多一样,并且都是从“课文内容”这个角度提出来的。我觉得这个环节进行得有点仓促,应该鼓励学生提出更多不同角度的问题,让学生补充,再进行筛选。在学生经历了思辨的过程中,去真正意会“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类”“怎样去筛选问题”。看似这几个问题在前三课都进行了学习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仅仅通过一节两节课的学习训练,只是蜻蜓点水,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策略。有的学生提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至今搞不懂“如何从写法上进行提问”“如何从启示方面进行提问”。我觉得《蝴蝶的家》之所以放在本单元的最后,重点就是要学生再次反复去训练去体会去掌握这些提问策略。
2、课的第二个环节,完成“小组问题清单”,主要是小组内进行筛选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其实如果第一个环节中学生个人没有多角度提出问题的话,这个小组讨论环节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出现“问题单一”的现象。所以第一个探究环节是基础很重要。另外尝试解决问题时应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朗读重要语句,在解决问题中感受作者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三、反思自身教学中的问题
观别人的课,思自己的课。在对比中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这一策略单元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我把从“局部和整体提问”局限于了从“课文内容”上进行提问。也就是说在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后,我给学生总结出的提问角度是从“课文内容的局部和整体进行提问”。经过反复思考和研读教学用书,我发现自己的理解太狭窄了,不能把这个角度仅仅框在“课文内容”上,而是从课文这个大的角度来界定。其次就是在课堂时间上的把握上。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熟练掌握“提问”这个策略,一篇课文我可以讲三个课时四个课时。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体会什么是从内容上提问,怎样从内容上提问,什么是从写法上提问,怎样从写法上提问,什么是从启示上提问,怎样从启示这个角度提问。我发现学生从写法这个角度提问是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可以从“题目、修辞、文章结构、体裁、标点、表达方法”等方面进行提问,把“写法”具体细化后教师再示范举一些从写法上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了。别外我有一个深切体会:即便是学习本单元时用了这么多的时间,有的学生还是不会提问题。提问的角度即使掌握住了,但提问题时语言的表述不清楚不准确。总之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提问这个策略难度不小。所以策略单元的教学,不能始于此就止于此,而是要在以后的课文教学中,反复操练,在实践中让学生意会从而达到熟练掌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