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和“快乐”可以说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祝福语,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对于幸福和快乐的需求,而这样的状态又不那么容易达到,所以才作为人们互相祝福的美好希冀。“幸福”和“快乐”看似是两个差不多的词语,幸福包含着快乐这一子集,“快乐”往往比较简单,刷到有趣的短视频、吃到一道合胃口的菜、看到好风景、购物等都能给人带来“快乐”,但它却又稍纵即逝,无法持续保持,所以“快乐”只是一种情绪。而“幸福”却是一种较为恒定的状态,从事喜欢的工作、稳定的情感关系、身体健康有活力等,都能使人处在一种幸福的状态中。“快乐”和其他负面情绪往往不能共存,而幸福的状态却能与烦恼、悲伤等共存,并且对抗负面的情绪,给人带来可持续性的安全感和正向情绪,所以说幸福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也不为过,也是我们活在世上的终极奥义。
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生来不同,性格各异,因此不同人对“幸福”的感知力也是有差异的。市面上有太多情感大师擅长煲心灵鸡汤,却忽视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所以心灵鸡汤也就成了“毒鸡汤”。罗素是著名哲学家,对于众多哲学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这本《幸福之路》并不是简单堆砌理论,而是为我们提供实实在在具备操作性的指导,教会我们怎么在平凡生活中感知幸福。
全书主要分为“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两部分,并无太多哲学思辨,而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直白地展示一个个事例和观点,为深陷痛苦想要摆脱困境的人提供一条幸福之路。就算与作者隔着一个世纪,也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人类的悲欢中观照自我,在个人经历中得到印证。读罢这本书,我惊叹于这位哲学大师对于复杂人性的理解。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先讲不幸福的原因呢?这就如同医生开药方,只有找到那个痛点,才能对症下药。更如同一面镜子,先让人看到最丑恶和不堪的点,才能欲扬先抑珍惜美好。人性的复杂在于善恶交织,想起纪伯伦的诗作《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嫉妒、懒惰、猜忌、怯懦、自私等是人的劣根性,就算是圣人也无法完全排除。人人都会受到这样的弱点影响,并且在不同事件、不同阶段中给自己带来痛苦。一个引爆情绪的点就能引发一连串的不良反应,如果没有及时对不良情绪进行正视和纾解,负面情绪就会堆积成一种与幸福相悖的状态。
其实感知幸福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是最简单的事情,就如同婴儿刚出生就会笑。但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难以感知到“幸福”呢?往往是从长大成人直面社会开始。孩提时期我们的快乐很简单,有父母遮风挡雨将所有人间疾苦都挡在门外。而走上社会我们将独自面对人性的复杂,体会生活的艰难,来自工作、生活、情感上的一切问题向我们排山倒海而来。被外界压力挟裹着不断往前走,害怕坏情绪耽误自己前进,想用金钱获得简单的满足却无异于饮鸩止渴,一刻不敢停歇地奔跑与内耗,等到彻底感到疲惫,再也跑不动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走入牢笼。
何必将自己逼入穷巷呢?与宇宙做对比,人不过一粒微尘,干脆和光同尘,正视内心欲望,将头脑清空,为心灵找一处净土。步子慢下来,将心里过多的杂质拿出来,如同婴儿一般用本能去感知幸福,才能腾出位置去获得爱、付出爱。幸福要用脑去记忆,用心去学习,书是指路标,为我们指明幸福之路,而路在脚下,知行合一,方能真正通往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