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成长。
文 | 龙妈 图 | 网络
备注:这篇文章是对所推荐书籍主要内容的一个整理与概况,更多精彩,建议阅读原著。
一、引子
在博鸟绘本上借的这本书,无意间看到,想着借回来随便翻翻,方法论的书我向来不太接受。
很普通的书名:《如何给孩子读绘本》,让我对这本书不报太多的期望,拿回来就在书架上放了好几天,没有翻开过。
因为还书日期将近,所以才拿出来阅读,没想到就停不下来了。
还挺好看......
看完就发朋友圈推荐给其他妈妈了。
作者松居直,被誉为“日本绘本之父”,是日本绘本的先驱人物,作者通过对《在森林里》、《小黑鱼》、《狼和七只小羊》、《小房子》等经典绘本的解析,让你真正掌握读图的要诀,学会同时运用孩子和成人两种眼光看绘本。
在我心目中,绘本仅仅是儿童读物,读绘本时我只看文字,画面被作为文字的附属物,只适合还没开始认字的孩子阅读。
实则不然。
说实话,原本以为这就一工具书,没想到却让我看到了星辰和大海。
整理如下。
二、绘本为何是重要的
1.什么是语言
思考一个问题:“是谁教会了你说话”。
学校里从来没教过说话,人并非上学之后才开始学会说话的,从幼儿开始,不,确切地说,从婴儿开始就能发出类似语言的声音了。
语言是从母亲或者其他养育者那里来的。语言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别人对你说话的声音传到耳朵里,不知不觉中被你记住,再从嘴里说出来。
就像含着母亲的乳头喝奶一样,把流到耳朵里的充满关爱的言语吸吮进了体内。
如果只把语言看作知识,采用解释、灌输的方法,语言就会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尽量用心来轻松地叙述,让听者在不经意间领悟,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去让孩子了解语言具体的意思,只是让他们去感觉、去体验。
从孩子的婴儿期到小学毕业,大人必须要做的是,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和孩子说话,给孩子唱摇篮曲、念童谣、读绘本、讲民间故事、朗读叙事型诗歌等。
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首先要有用耳朵听语言的经验,接着才是“读”和“写”的步骤。要达到真正“掌握”语言的程度,则需要积累丰富的“感觉”体验。
2.怎么学语言
“用你的整个身体和灵魂去感知”。
“感知”不是让智力先行,而是让活跃的五感先发挥作用。听觉、嗅觉、视觉、味觉和触觉,让这些感觉直接和语言联结在一起,即在身体感觉到的瞬间,人可以直接联结到语言。
孩子们通过体验来学习这些丰富语言的绝好时机就是在“玩”的时候。
在有着四季变化的户外,孩子们尽情地在大自然中玩耍,经历丰富的体验,就能学到活生生的语言。但这些语言并不是用大脑来学习,而是和感觉联系在一起的。
不断培养孩子们的感性,感受越深,孩子思考得就越深,语言也越生动,并逐渐变成自己得东西。
通过视觉和听觉,将印象、声音和语言融为一体,孩子们在感觉到语言得微妙色彩得同时,也能明白其实际含义。
重视语言,就是重视生活,就能让生活中的话语更加丰富多彩。
语言是不可视的。
没有声音为载体的文化,就没有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
即使是初生的婴儿,也能分辨出在胎儿期就已熟悉的母亲的语言。说话人饱含深情的言语,会打开宝宝的心灵,培养他的心智,想象力也会从这儿开始萌芽。
在妈妈怀抱中的婴儿,一听到声音响起,就能感觉到自己和谁在一起。
孩子尽情地沐浴在母亲的声音里,就这样,母子之间产生了相互依偎的情感,共同体验到了生的快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在跟着成长,或者进一步说,正因为孩子,父母才得以成长,甚至可以说是孩子教育了父母。
这些在给孩子读绘本过程中就能体验到。所以爸爸们也应该抽出时间来给孩子读绘本。
孩子的幸福依托于母亲的幸福。如果母亲感受不到幸福,孩子就不可能幸福。
母亲和孩子一起看着图,在将绘本讲或者读给孩子听的过程中,母亲把自己从绘本中获得的感受融入语言之中,宝宝的快乐也会引发母亲的幸福感,母子之间会产生愉悦的感情交流。
3.读的人和听的人之间的交流
绘本并非是让孩子自己读的,而应该由大人读给孩子听。读绘本首先意味着,此时此地孩子能和父母在一起,共同分享绘本这一充满欢乐的语言世界,共同拥有从中获得的喜悦。
绘本是通过精彩的语言和图画来呈现的,但这些语言和图画需要由读的人传达给听的人。
父母,也就是读绘本的人,可以把绘本中呈现的最美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用声音表述出来,表述得越喜悦、越快乐、越美,读绘本时得体验就越能长久地留在孩子得生命里,经久地向其述说。
这才是爸爸妈妈或者老师给孩子读绘本得真谛。
三、孩子和大人看绘本的角度有何不同
在孩子们日常生活得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和平日不同的世界——幻想世界。孩子们可以在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间自由地穿梭。
(题外话:我觉得这是让我回答龙宝各种与事实不符问题时的一个很好的回答,既可以帮孩子分清现实,又不抹杀想象力。)
这本书真正让我爱不释手,是从第二章开始的。
1.如何保留孩子的幻想
《在森林里》,在小男孩还停留在充满幻想的、非日常的游戏世界里时,和游戏世界形成对照的人物出现了。父亲代表现实世界,他是典型的现实原则代言者,所以,他的出场也意味着小男孩从非日常世界转换到了日常世界。这也预示着游戏的世界被破坏。
父亲这一角色担负着把孩子从幻想世界带回现实生活的责任,这也是父亲存在的重要意义。
“已经很晚了,”爸爸说,“我们该回家了。”
到这里故事本该结束,但这位父亲却意想不到地留下一句话:
“也许它们会一直等着你,下次再来一起玩。”
太精彩了!能说出这样的话,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成人。森林里愉快的幻想世界没有被破坏。就这样,森林里的世界留在了小男孩的心里。这就是爸爸那句话的力量。
语言可以留着梦想,也可以打破梦想;语言可以成就人生,也可以毁灭人生。这位父亲正是看透并成就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然后用一句“下次再来一起玩”,让孩子的幻想延续到了将来。
还需要追述的一点是,为什么这位爸爸能够读懂男孩内心那个看不到的游戏世界呢?可能他儿时也同样体验过在森林里游戏的快乐吧。他通过对照自己过往的体验,理解并接纳了小男孩的心情与感受。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充实的童年生活,就无法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成人”。
《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S.刘易斯对人的成长有着这样的阐述:“成人中的大多数都经历了这样一个成长过程,即脱离幼年时代成为小男小女,再脱离少年时代成为青年,然后脱离青年时代成为成年人。这其实并非成长,只是一种‘变化’而已。真正的成长是指,在幼年时代的基础上建立少年时代,在这基础上再积累青春期和青年期,在长大成人的时候,就会像树木的年轮一样重叠着过往的岁月和经验。如这般成长起来的大人,在自己的体内还确确实实地存有孩子的世界。”
2.作者心中的森林
《在森林里》的最后一个画面,画的是空无一人的森林。结合绘本的创作背景,作者猜测,最后这一页所描绘的森林的场景,是不是代表了艾斯随时都有可以回去的心中的风景呢?
3.读图的要诀
成年人一般只是用眼睛看插图,或者单纯作为一种绘画去欣赏,但是孩子却能在插图中读出丰富多彩的故事来,因为画面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用语言来替换。
作者在描述自己小时候的绘本阅读经历时时这么形容的:
小时候还不认识字的我,在自己一个人看绘本时,像“舔”一样地不放过插画的任何一个角落。而当别人读给我听时,又会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让想象力飞翔。
绘本的朗读者,如果不能同时运用大人和孩子两种眼光去解读插图的话,就无法成为优秀的朗读者。
《狼和七只小羊》的插图作者是瑞士画家菲力克斯·霍夫曼,他同时也是一名彩色玻璃艺术家。
这本绘本里的插图为何能牢牢地抓住了孩子的眼睛?答案可能就在于,作者在所有的构图和细节上花了工夫,在画面中对孩子的感觉和期待做出了回应。
此外,霍夫曼创作绘本的最大特点在于,他的创作是基于父女合作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心心相连的温情。
绘本中每一个场景,都体现了作者的用心,有用到版画家使用的技巧;为了让听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故事中来,作者采用了大面积留白;使用了异时同图法,也就是在同一个画面上表现不同时间的情景。这是古老的卷轴画中经常用到的绘画技巧。
一帧帧画面,就像一幕幕戏剧不动声色地展开,场面丰富,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随着翻页,画面在动态和停顿间变换着,作者利用联系的变化让故事达到高潮,有效地构成了空间和时间上的戏剧性,让读者一瞬间在脑中上演了一出戏剧。
好的绘本,隐藏着很强的故事性,随着朗读者的讲述,能让画面流动起来,呈现一个个逼真的场景。
霍夫曼的另一部作品《睡美人》,每一幕插画场景里面,同样隐藏着故事的细节,细心留意的读者会发现,刚开始的时候,小帮工的帽子是带着自己头上的,到了第14个场景小帮工的帽子掉了。
城堡中的一切事物确实沉睡了一百年,但有一样东西没睡,而且一直在运动着,那就是玫瑰篱笆,只有它一直在生长。正是玫瑰篱笆顶掉了小帮工的帽子,所以帽子挂在了篱笆上。
霍夫曼就像是一个能变魔术的画家,通过小帮工的脑袋和挂在玫瑰篱笆上的帽子,呈现了一百年的时间流逝。
画面生动地表现了文字并未直接表达的内容。绘本的图画作者如果尝试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描述文字故事的话,图里表现的就是当时可能会发生的场景。
绘本中的图不是对文字做简单的说明,而是文字故事中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及能够吸引读者的场景的视觉化表现。
正因为文和图既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又保持了整体的协调,传达的故事意境才能超乎读者的期待,从而体现出绘本艺术的独特魅力。
对读者来说,读懂这些才算真正读懂了绘本。
同样一副画用于不同场景的技巧和构思,也是版画家霍夫曼的特技。
文字叙述和画面的细节处理达到了高度统一,真实感才会扑面而来。
四、在绘本中打开眼界
1.绘本作家是怎样的人
以维吉尼亚·李·伯顿(1909-1968)为例。
伯顿家族是18实际从英格兰移民到美国的,伯顿的父亲是麻省理工学院首位教务长,也是著名科学家、探险家,曾经和罗伯特·皮里一同参加过北极探险。母亲是诗人兼音乐家,同时也是儿童剧作家。
伯顿自身曾就读于波士顿美术馆附属美术学校,师从雕塑家乔治·迪米特里欧斯。在伯顿的绘本作品中《逃跑的小火车头》,虽然是单色的木炭画,火车的真实感和动感却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共鸣。
《迈克·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机》,书里可以看到迈克·马力甘挖运河的场景,这也许就是以美国开挖巴拿马运河为背景创作的,插图运用了石版画技法。
《加里可,一匹奇迹马》,伯顿运用了乱版画画法——一种很费工夫的工艺手法。
《小房子》,伯顿采用的是水彩画。
《凯迪和一场很大的雪》,用的是版画。
《罗宾汉之歌》,全书使用了硬笔画之类的工艺手法。
《缆车梅波儿》以旧金山市民反对废止当地的代表性事物——有轨缆车这一事件为背景,通过对事件具体的描绘,展现了代表着美国民主主义最基本精神的草根运动,用生动易懂的方式向孩子们传达了民主主义原则。
《生命的故事》,这本书伯顿耗时八年才完成,是伯顿整日浸泡在自然博物馆里的成果。她把漫长复杂的生命历史,用叙事诗一般的语言总结出来,叙说给孩子听。
2.绘本不仅仅是儿童读物
人们评价绘本时,常常以主题和内容是否优秀或创意是否有趣为标准。
对于儿童书来说,作者想要叙述的内容,能否被完美地表现出来,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孩子理解,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伯顿绘本的魅力就在于,画面的细节能够充分地表述故事。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小房子》。
《小房子》用固定的视角,把本来用眼睛看不见的时间流逝展现出来。时间是绘本里隐藏的主角。
伯顿通过太阳的表情变化,用一个跨页便将从早晨到傍晚的一天表现出来。
首先吸引孩子的是环衬,背景中的小房子不变,作者用卷轴般展开的图画描绘交通工具的演变史。除了交通工具,公路、电线杆,甚至电线的根数都有据可查。其中有一副画描绘的是司机站在爆了胎的汽车旁边的情景,这暗示汽车轮胎加入了内胎,从而得到改良和进步的历史。
书中,作者通过交通工具的变化,可以让我们大致推测出所处年代。
书中真正的主角是时间。白天、黑夜,一天、一个星期、一年,还有历史等,这本书尽述了关于“时间”的一切。据说孩子到了十岁左右才能掌握时间的概念,《小房子》却把眼睛看不见的时间呈现出来,通过画面叙述给孩子们听。
需要注意的是,住在“小房子”里的一家人过着没有邻居的孤立的生活。这是因为1862年的《自营农地法》规定,“拓荒者如果想获得土地所有权,必须在这块土地上居住5年”。
据说,正是因为农民们分散居住,美国的邮购业务才得以发展。
3.绘本蕴含的内容
作者通过对基本具体绘本的分析、描述,让读者们看到了绘本所包含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多彩,从艺术的角度,绘本中含有各种艺术手法;从创作背景的角度,绘本中包含特定的历史背景知识。
可以说,作为朗读者的成年人,不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是没有办法真正都懂一本优秀的绘本的,这是对我们自身知识体系的一个挑战,也从绘本创作者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一本优秀的绘本读物,绝不仅仅是只需要关注文字,关注故事变化的儿童读物。
五、文图合奏的力量
1.幼年时代奠定的艺术基础
同样以举例说明的方法,在像我们介绍绘本创作者背景的同时,呈现出一本优秀绘本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李欧·李奥尼,1910年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父亲从事钻石加工行业,收入丰厚,同时还是一名会计师。妈妈是女高音歌唱家。伯父是疯狂的美术收藏家,所以李奥尼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现代艺术。可以说他是在毕加索画作的熏陶下成长的。
“现代绘画对我来说不是作为知识学会的,而是以更加自然的方式感受到的。”
这样的体验带来的影响,在他的绘本中随处可见。不只是绘画表现得精湛,更重要得是他拥有对绘画最根本得感觉和把握。
像李奥尼那样在幼年时就接触真品,这种经历是无法代替的人生体验,他对艺术的把握并非是长大成人后才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一种更加纯粹的,自然流露出来的直觉。
(题外话:通过这一章的阅读,不仅看到了李奥尼的成长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幼年时代的艺术熏陶,奠定了一个人终生的审美基础。
2.一部优秀作品表达的思想
《小黑鱼》,李奥尼其中一部优秀的绘本。
开始时鱼群游来游去的画面,所有的红鱼都是用两种橡皮印章拓印的,只有主人公小黑鱼是手绘的。
从视觉意图上来看,作者希望赋予主人公强烈的存在感,对小黑鱼的眼睛也进行了精心的刻画。
仔细看看就可以发现,每幅画作者都用了不同的绘画技法,进行了有力的造型表现。
虽然小黑鱼一直都住在海里,但直到落单为止,他对于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海洋是什么样,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里是怎样一种存在等问题,从来都没有思考过。
当小黑鱼落单时,才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海中的世界,观察这里生存着怎样珍惜有趣的生物,他才注意到这个世界如此美丽,从而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存在,也即意识到了自己是谁,加深了对自我的认知。
孤独也是发现自我的一种途径。
成长后的小黑鱼在找到新的伙伴时,没有躲避,而是主动地向他们打招呼,还会潜入海底深处静默地思考,尽全力为伙伴们的生存想办法。
在每一本绘本中,李奥尼都会通过安排主人公在画面中的位置,使其具有特殊的意味。孩子们用眼睛紧紧地跟随主人公,而大人的眼睛往往漠然地掠过画面,也因此无法把握到绘画中描述的故事内容,这等于只读了绘本的一半。
《田鼠阿佛》,李奥尼说,这本书道出了工业化社会中艺术家的作用。他还说:“对于四五岁的孩子,要让他们明白隐藏在故事背后的道理时不可能的,但这点并不重要。因为孩子们可能会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玩,会觉得这只田鼠好像和我一样。”
与其只是都懂了绘本而没在心里留下痕迹,还不然读得不太懂却在心里留下点什么。那些认为自己跟这只小田鼠有共鸣得孩子,长大以后应该也不会忘记阿佛吧。
心里留下得课题,可以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对认知自我提供重要得线索。被人教会和通过思考自己体会到,这是两种截然不同得体验,后者的体验会更多地和自我认知联系在一起。
(题外话:每次带孩子出去玩,逛动物园或者博物馆时,我们有没有为了敢进度,不停的催促孩子加快脚步。究竟是看到并记下一些事情重要内,还是完成整个行程重要?)
关于《田鼠阿佛》中涉及的自我认识——自我同一性,引用李奥尼的一段话进行说明:
如果个人无法找到解决之道,那么整个社会也无法找到。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剧就是,存在对自我缺乏认知的人。唯有知道自己是谁的人,才能以宽容之心去进行社会性的活动。没有这种自觉意识的人是危险的。(《时间的书》)
六、真正的绘本体验
1.什么才是真正的“读绘本”
绘本不是孩子们自己读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们听的书。
真正的绘本体验,是孩子在听别人读绘本的时候,自己进行的再创造。孩子再用耳朵听文章、用眼睛看图的同时,也在拼命地运用想象力去描绘故事中的世界。这种让文和图达到统一的阅读,才是真正的绘本体验。
读图的要诀是,第一次拿到绘本时,不读文字先读图: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仔细阅读,观察线、形和构图。这三者组合在一起,隐藏着叙述故事的力量。
接着,注意画中的细节。仔细地捕捉细节,故事的趣味性会更加丰富地展开。
在仔细阅读所有画面的每个细节后,再来留意画面的流畅性——也就是画面间的连续和变化,是否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是否具有戏剧性效果。
一本好绘本,光看图就能都懂故事。
用以上方法读完图后,再来阅读文字。不是默读,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发出声音朗读。声音中有一种流动的气息,会唤醒隐藏在文字中的语言的生命。
另外,读文字的时候,也需要留意故事情节和结构。
对于绘本的文字,需要特别留意,文的叙述效果是否像用眼睛看事物那样生动而形象。
2.无上幸福的绘本体验
给孩子读绘本,不仅仅时因为这样更容易让孩子明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读者和听者是“在一起”的。
孩子们内心期盼的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梦想,就是在读故事的时候实现的。依偎在妈妈身旁,或者坐在爸爸的膝盖上,头靠头,听着亲人的声音,一起看着插图,这样的时光对孩子来说是千金不换的无上幸福。
如果听到的是愉快的故事,那么对这本绘本的体验会永远留在孩子心里,毕生难忘,让他们的内心变得坚强。
在这样的时光中,亲子间共同拥有语言,分享快乐,并接纳对方,这种经验给与孩子生存的力量。同时,作为读的一方,父母们也能体味到生活的乐趣和喜悦。甚至,读绘本时最能感受到乐趣的人很有可能就是读的人。
朗读童谣时,读的人自然带入的声调、节奏和抑扬顿挫的语气,会让语言变得鲜活。如果只用眼睛读,就感觉不到呼吸的节奏、声音的余韵和乐音。所以对孩子来说,给他们读绘本是不可替代的对鲜活语言的体验。
七、作者的创作历程
本书后面几章主要介绍作者自身创作绘本的理念以及历程,从中可以看到绘本创作者对于绘本的用心和态度。可以看到,绘本创作过程中,包含了多个领域艺术家的参与,绘本远比我想象中传达的信息更多。这里不展开说明。
八、小结
为什么说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星辰和大海呢?
看龙宝的书,我也能从中得到成长,这是我已有的体验。
但是,看绘本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里面的画面,我只追求故事情节的发展。
拿到得过奖的绘本,比如凯迪克金奖、德国绘本大奖亦或者格林纳威将,在我看来也没有什么区别。作为一个外行看不出其中的门道,而且还不自知,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但同时,如果一本书能够让我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不正说明,它其实在帮我拓宽我的认知。
优秀的绘本画面可以被当然好的舞台剧来观赏,而好的朗读者能让画面流动起来。
即使是儿童读物,同样汇集着各个领域优秀的艺术家为之付出。
能有这么多优秀的绘本可以选择,现在的孩子们真幸福。
龙妈简介
飞奔在育儿路上的软件工程师
奉行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个人微信号:B612-My
e n d
写下来为分享,也为记录这份成长的美好。
感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