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为四时。一时二节,共八节;一节三气,共二十四气;一气三候,共七十二候。先秦人观察日月星有时、节,观察动植物有气、候。
《逸周书》有“序”篇,其言:“周公正三统之义,作《周月》;辩二十四气之应,以明天时,作《时训》。”可见,《时训》是为配套《周月》的。
据此书《时训解》,五天为一候,十五天为一气。这里,按时、节归并气、候,而分段落。且依“中气”,明示两种月份对应。何谓中气?顾名思义,月份中的气。也就是说,凡中气,不会游离出该月份。
一、春
(一)一节
“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风不解冻,号令不行;蛰虫不振,阴奸阳;鱼不上冰,甲胄私藏。”
“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
“雨水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桃不始华,是谓阳否;仓庚不鸣,臣不□主;鹰不化鸠,寇戎数起。”
提示:本节三气,雨水为中气。故而,孟春对三月。但文中,雨水在惊蛰后,这说明先惊蛰、后雨水,为夏朝原本说法。
(二)二节
“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玄鸟不至,妇人不娠;雷不发声,诸侯失民;不始电,君无威震。”
“谷雨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桐不华,岁有大寒;田鼠不化鴽,若国贪残;虹不见,妇人苞乱。”
“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萍不生,阴气愤盈;鸣鸠不拂其羽,国不治;戴胜不降于桑,政教不中。”
提示:本节三气,春分、谷雨为中气。故而,仲春对四月,季春对五月。但文中,谷雨在清明前,这说明先谷雨、后清明,为夏朝原本说法。
二、夏
(一)三节
“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蝼蝈不鸣,水潦淫漫;蚯蚓不出,嬖夺后;王瓜不生,困于百姓。”
“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苦菜不秀,贤人潜伏;靡草不死,国纵盗贼;小暑不至,是谓阴慝。”
“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鶪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螳螂不生,是谓阴息;鶪不始鸣,令奸壅偪;反舌有声,佞人在侧。”
提示:本节三气,小满为中气。故而,孟夏对六月。
(二)四节
“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鹿角不解,兵革不息;蜩不鸣,贵臣放逸;半夏不生,民多厉疾。”
“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温风不至,国无宽教;蟋蟀不居辟,急迫之暴;鹰不学习,不备戎盗。”
“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腐草不化为萤,谷实鲜落;土润不溽暑,物不应罚;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
提示:本节三气,夏至、大暑为中气。故而,仲夏对七月,季夏对八月。
三、秋
(一)五节
“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凉风不至,国无严政;白露不降,民多邪病;寒蝉不鸣,人皆力争。”
“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鹰不祭鸟,师旅无功;天地不肃,君臣乃□;农不登谷,暖气为灾。”
“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鸿雁不来,远人背畔;玄鸟不归,室家离散;群鸟不养羞,下臣骄慢。”
提示:本节三气,处暑为中气。故而,孟秋对九月。
(二)六节
“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雷不始收声,诸侯淫佚;蛰虫不培户,民靡有赖;水不始涸,甲虫为害。”
“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爵入大水化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鸿雁不来,小民不服;爵不入大水,失时之极;菊无黄华,土不稼穑。”
“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豺不祭兽,爪牙不良;草木不黄落,是为愆阳;蛰虫不咸附,民多流亡。”
提示:本节三气,秋分、霜降为中气。故而,仲秋对十月,季秋对十一月。
四、冬
(一)七节
“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水不冰,是谓阴负;地不始冻,咎征之咎;雉不入大水,国多淫妇。”
“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虹不藏,妇不专一;天气不上腾,地气不下降,君臣相嫉;不闭塞而成冬,母后淫佚。”
“大雪之日,鴠鸟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鴠鸟犹鸣,国有讹言;虎不始交,将帅不和;荔挺不生,卿士专权。”
提示:本节三气,小雪为中气。故而,孟冬对十二月。
(二)八节
“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蚯蚓不结,君政不行;麋角不解,兵甲不藏;水泉不动,阴不承阳。”
“小寒之日,雁北向;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雁不北向,民不怀主;鹊不始巢,国不宁;雉不始雊,国大水。”
“大寒之日,鸡始乳;又五日,鸷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鸡不始乳,淫女乱男;鸷鸟不厉,国不除兵;水泽不腹坚,言乃不从。”
提示:本节三气,冬至、大寒为中气。故而,仲冬对一月,季冬对二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