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念处(法随观念处)
一、五盖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在此,诸比丘,
内心有欲贪时,比丘了知:“我内心有欲贪。”内心没有欲贪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欲贪。”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欲贪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欲贪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欲贪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为什么欲贪会生起呢?我们必须了知:欲贪盖乃是由于对可喜、可爱、可乐的感官目标不如理作意而生起的。这样的可爱目标可以是欲乐本身或能产生欲乐的事物。
什么是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乃是不善巧的、错误的作意;或者不如理作意可以解释为视无常为常,视苦为乐,视无我为我,视不净为净的作意。
有助于灭除欲贪的六种方法:
(1)取得不净的目标(直到获得取相);
(2)致力于修行不净观,直到近行定或禅那;
(3)守护根门;
(4)饮食适量;
(5)亲近善知识;
(6)有助于灭除欲贪的适当言论。
内心有嗔恨时,他了知:“我内心有嗔恨。”内心没有嗔恨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嗔恨。”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嗔恨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嗔恨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嗔恨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嗔恨:
(1)学习慈心观;
(2)致力于培育慈心禅那;
(3)思惟自己所造之业是自己的财产;
(4)数数如理思惟;
(5)亲近善知识;
(6)有助于培育慈心与灭除嗔恨的适当言论。
借着对个别的人散播慈爱可以灭除嗔恨;借着整体地散播慈爱,不局限特定的人或方向,也可以灭除嗔恨。
以下列方式思惟的人也能灭除嗔恨:“你生气对他有什么作用?”“你能抹杀他的德行等法吗?”“你难道不是由于过去所造之业才投生在这里?未来你还不是要继续随业流转生死?”“对他人生气就像赤手握着灼热的木炭、火红的铁条、粪便等损害之物而想打击他人一样。”当你赤手握着灼热的木炭或火红的铁条想打击别人时,别人未必会被打伤,但你肯定会先烧伤自己。同样地,当你用手拾起粪便想丢别人时,别人未必会被丢中,但你肯定会先弄脏自己,沾上粪臭。
也可以对所生气的人如此思惟:“生你气的人又能对你怎样?”“他能抹杀你的德行等法吗?”“他也是由于过去所造之业才投生,并且还要继续随业流转生死。”“他的愤怒就像不被接受的礼物退回给他自己一样,也像逆风投掷灰尘,灰尘只会飞回他自己的头上一样。”时常如此思惟自己所造之业是自己的财产,他人所造之业是他人的财产,就能灭除嗔恨。
初学慈心观者开始时不应对以下三种人修行:
(1)你讨厌之人,因为可能会对他生起愤怒;
(2)你对他无好恶感之人,因为可能会修得很疲累;
(3)你非常亲爱之人,因为很难对这样的人生起没有执着的慈爱,而且很容易在那人稍遇困难时就为他担心不已。
“学习慈心观”是指激起以善愿涵摄一切众生的慈爱。“个别地散播慈爱”是指以下列的次第连续地散播慈爱:对自己、对亲爱者、对无好恶感者、对厌恶者。“整体地散播慈爱”是指借着破除人我之间的界限与分别而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
内心有昏沉与睡眠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昏沉与睡眠。”内心没有昏沉与睡眠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昏沉与睡眠。”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昏沉与睡眠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昏沉与睡眠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昏沉与睡眠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通过不如理地作意无聊等法,昏沉与睡眠即会生起:无聊就是不满意;松散是身体的怠惰;身体软弱无力是在起身等动作里迟钝地弯身;用餐后昏睡是在食用饮食之后昏沉,也称为用餐后的不适;心的软弱是心昏沉。
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昏沉与睡眠:
(1)知道饮食过量能导致昏沉与睡眠生起;
(2)完全转换身体姿势;
(3)作光明想;
(4)住在露天下;
(5)结交善知识;
(6)有助于灭除昏沉与睡眠的适当言论。
通过如理作意致力界等法,就能灭除昏沉与睡眠。致力界(ārambhadhātu)是初步的努力;精勤界(nikkamadhātu)是比致力界更强的精进,因为它将懈怠抛在后头;不断精进界(parakkamadhātu勇猛界)比精勤界更强,因为它不断地进一步灭除破坏性的因缘。通过数数如理作意这三层次的精进,就能灭除昏沉与睡眠。
内心有掉举与追悔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掉举与追悔。”内心没有掉举与追悔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掉举与追悔。”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掉举与追悔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掉举与追悔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掉举与追悔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通过如理作意心的轻安或定,就能灭除掉举与追悔。时常如理作意心的轻安或定是防止新的掉举与追悔生起之因,也是灭除现有的掉举与追悔之因。”
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掉举与追悔:
(1)对佛法有深入的知识;
(2)发问;
(3)了解戒律;
(4)与年长且对持行戒律等更有经验者相处;
(5)结交善知识;
(6)有助于灭除掉举与追悔的适当言论。
内心有怀疑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怀疑。”内心没有怀疑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怀疑。”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怀疑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怀疑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怀疑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不如理地作意基于怀疑之事是新的怀疑生起之因,也是现有的怀疑增长与增强之因。”如理思惟善行等则能灭除怀疑,“在勤于如理思惟善法与不善法,当受指责与无可指责之法,应修行与不应修行之法,卑劣与高尚之法,邪恶与公正之法,好与恶之法,就能防止新的怀疑生起,也能灭除现有的怀疑。”
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怀疑:
(1)精通佛法;
(2)问有关佛、法、僧的问题;
(3)透彻地了解戒律;
(4)对佛、法、僧的真实性有信心;
(5)结交善知识;
(6)有助于灭除怀疑的适当言论。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