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1日,他对她说:“敌人的孩子总是在你的课堂上故意吵闹生事,你要想办法对付。”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让学生中那些劳动人民的孩子认为你是一个真正的老师有水平的老师,那样,敌人的孩子就不敢过分放肆,因为他们的后台要顾颜面,不能让群众看出他们有受人指使的故意,否则,他们的后台就不光彩了,就欺骗不了更多的人。”
“怎样让学生认为你有水平,其实很简单,你只要开头连续讲几节好课,让他们对你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以后你即使讲课讲得一般,甚至有点糟糕,他们也能原谅你,还会为你找理由 ,不会想到你没有水平,不过你还是要时不时露两手对你的良好形象加以巩固。”
“你要抓住这届新生的第一印象,好好准备,连续上好三节课就行了,就可以给敌人一个下马威。你只要让学生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敌人越闹群众就会越奇怪,你就越香,敌人就越臭。”
“生物又不是主课,吸引学生要靠趣味性,不能仅凭过硬知识。我看你娘家的人都好奇怪,不爱笑,电视里不管几好笑的电视剧情节 或相声小品,你家人都不笑板着脸无动于衷。”
……
他对她说了许多,她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用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需要时间,如果在5分钟之内,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内,就有人通过小动作或小声说话来分散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怎么办。
故意制造噪音,这是他们的惯用伎俩,而且往往不是小动作小声音,而是大动静。
他们就是要用大动静来藐视你,来阻止课堂正常运行,他们屡次得逞。
当然,初次相识的第一节课上,不需要大动作,不能太突兀,也不能闹得太早。但如果他们要是知道你正想办法应对,用学生的第一印象打退他们的进攻,他们是不在乎多付出点代价的。
是啊,是得想办法,怎样让学生安静专注地听完一节课,使学生对一个老师的评判,能够无干扰地来自于内心的感受,而不是慵懒地裹挟于别人的淫威。
很难,她觉得。
因为她知道,以前,不是没有好的教学计划,而是缺乏顺利实施完美教学的条件,过程时时被打断。
是他们的肆无忌惮聚焦了学生的目光,是他们的得意张狂牵引了学生的思绪,把过程和系统断裂成了碎片。
趁浑水摸鱼,把一切杂乱无章的结果归因于教师的无能,或许还会委婉地讽刺,你不适合教初中,适合教高中,因为你管不了纪律,甚至说你可以当科学家,你怎么不去考研究生。
必须主动出击,不能被动挨打。
因为退无可退,来这里,来这个最偏远的农村中学已经一年了,从完中到技校到此时,时时处处遭算计,步步紧逼没有止境。
技校时,刘二就对他说过,要征子,要征他家的子,暗示要毁灭他们的儿子,他告诉过她,他还说过刘二总是炫耀自己是某官的近亲,她知道了,他记得某官的儿子,那个浑身散发着霸道气息的官家子弟,小时候曾来家中寻衅滋事,还当街恐吓过自己一次。
这是最后的斗争,她觉得,而且必将是漫长而艰难的。
他和她一起准备了第一节课,他提供了趣味知识,设计了整个教程,包括语气语速表情,连句中句间停顿的时间也有精确的计算,简直就像电视剧中优质课的精彩演绎。
一切都准备好了,他充满信心,因为他曾经就是这样赢得学生爱戴的。但她却不这样认为,她担心课程不会按设计的路线走,因为中途肯定会有很多的插说,或被迫的停顿。
怎样从第一秒钟起,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自主抗干扰的潜能,是关键。一定要找到这个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完全全实施课程设计,而一旦实施,就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目的。
她终于想到一个方法,那就是全程用普通话讲课,她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当时,在乡村,还没有硬性要求用普通话教学,有的语文老师读课文也是用方言土语,更不用说其他课程,她也从未用普通话授课。
对,就这么办,一定会刷新学生的眼球,争取时间,在新鲜劲儿褪去之前完成授课计划。
一切,如她所愿尽在掌握之中。
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神态自若的表情,坚定自信;妙趣横生的知识,在学生的心海,泛起阵阵涟漪。
她看见了,她看见一双双惊喜的眼睛求知若渴。她听到了,她听到一声声无声的赞叹写在脸上。啊,多么美妙,多么舒心!
她也看到了一个学生的骚动失望,她看见那学生突然推旁边的同学,试图说话,已经小声说了,但同桌没理会他,其他的同学也都视而不见,因为太迟了,学生们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正无比享受无限遐想呢,此时是刀切不断水泼不进,谁会注意嘤嘤嗡嗡。
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一种胜利的喜悦溢满心头。
……
第一印象效应奏效了,那届学生心里对她的认可坚不可摧。
那一年的公开课,也异常成功。学生的默契配合超乎想象,学生仅能异口同声续出她想要学生说出的词语,不是一个两个学生,也不是一群两群,而是全班,全班同学齐刷刷响亮亮接住她未说出的词,那么准确,如同事前编排导演过,一次,又一次,惊得听课老师忍俊不禁笑出了声,学生的思绪完全被她掌控吸引,与其同频共振,与其融为一体牢不可破。
……
第一印象效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