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永恒的纠结点。
每经过一段奋发向上的时间,重新开始质疑一切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反复跳出来。
明辨是非是一种天生的能力吗?不是。
那,判断对错自然也不是。
何况,是非对错,本就是相对而言。
你怎么知道自己相信的东西是正确的?你又怎么知道自己做的决定是当前最好的?
不确定的世界,不确定的事多了,连是否爱一个人都是不确定的,又何必太追求“确定”这件事。
这么一想,许多人就不免感慨:果然,“人生在世,难得糊涂”才是真理啊~
但我偏偏不想糊里糊涂地活,非要弄个清楚明白,怎么办呢?
无法判断对错,就去学会分析后判断;不会分析,就去努力学会分析。
逻辑就是这样简单。
所以与其总是在相信别人的鼓励和坚守自己的无能之间纠结,不如先试着好好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纠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最近的收获——遇事追本溯源,可缩减焦虑时光。
终于说到重点了。
其实,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往往比最后做决定更重要。
和准备工作、基本功更重要,同一个道理。
所以说,纠结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分析一下就知道,原因明摆着——自我判断能力的缺乏。
换言之,就是不够了解自己,或者不敢接受思维混乱不堪的自己。
前者,有明确可以努力改进的方向,但后者,可能要绕一绕圈子。
外人看我这些思考类的文字,很难有什么所得,那是因为我表达的结构不够清晰,立意不够分明,细节不够充实,难以产生共鸣理所当然。
但对我自己来说,这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梳理过程,前后连接,包括起承转合,都存在一定的逻辑性,并非全然的胡言乱语。不然,若是呈现思维的原始面貌,可能会一句话都看不懂。
这当然不是指我对自己很满意。相反,一般情况下,文字梳理思想的过程,都极容易偏离初衷,对此,一直很发愁。每次为了拉回正轨所做的努力,不亚于构思一部完整的虚构小说的付出。
只不过,想指出一点:自己输出的文字,回看时依然能明白,做到这点也很不容易的。至少目前为止,回顾以往文字,我都能联想起下笔时在想什么。
很满意了好吗,还要求什么呢?就是这么不求上进。
所以,我到底要相信别人期待我鼓励我说我能行的那些话,还是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无能不行呢?
这主要看主观能动性能发挥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我既可以让自己无所不能,完美回应他们的期待,也可以什么都不做,证明自己的无能。
看明白了吧,这其实根本不是个问题。全看我自己愿意怎么做而已。
试一下呗。遇到难题的时候,不要直接就想着你要怎么办,怎么选择,先想想,你的症结在哪里,抽丝剥茧的过程中,答案就出来了。
永远不要害怕思考,不要懒于思考。
总觉得,“每日一思考”系列可以一直写下去,就算看起来空洞也不怕,接连不断,持续累积,指不定哪天思想就有了质的跃迁,那么,想什么都很容易想清楚。
这对我的一生来说,很重要。
也许某天,心态会变,认可暧昧更好,但那个时候的我如何,与现在的我并不冲突。至少目前,现在的我并不愿糊涂。
想看清世界的本质,也想看清人心的莫测。
想给所有人事一个合理的解释,也想给经历的种种一个自洽的理由。
一步一步,清楚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