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特定的记忆,这样的技术正有科幻逐步走进现实。然而,这也是双刃剑,可以用于治疗,也可以用于作恶。更需要警醒的是,删除记忆可能还容易,要恢复记忆就难上加难了。当然这些担心可以逐渐成为科研的规范,防止科研违背伦理,因为目前的科研还只是在初步阶段,离现实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我们对于事件的记忆是由脑内的“印记细胞”编码与储存的,不同的记忆由不同的印记细胞群负责。要全面删除记忆相对容易,因为区分不同的记忆存储位置和细胞更难。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万有与伊鸣团队最近的成果向定点识别记忆和删除记忆还出了一步。研究者在两个不同的实验箱(A箱和B箱)里诱导大鼠对实验箱的恐惧记忆。进而,将基因编辑技术与活动依赖性细胞标记技术结合,特异性地敲低PL中储存了其中一个实验箱(A箱)恐惧记忆的痕迹细胞内的cbp基因。结果发现,这一操作精确“删除”了大鼠对A箱的恐惧记忆,而对B箱的记忆完好保留。此外,研究组利用顺行跨突触AAV1和活动依赖性细胞标记技术,特异性敲低dCA1-PL通路上突触后痕迹细胞的cbp基因,成功抑制大鼠的远期记忆,并证明了dCA1-PL通路参与了远期记忆的维持。此外,利用逆行rAAV2-retro,研究组进一步实现了IL-Amy(杏仁核)通路上突触前神经元的基因编辑,成功抑制大鼠恐惧记忆的消退。最后,研究组利用流式细胞分选和高通量测序,在单细胞层面验证了SaCas9的基因编辑效率,并证实了SaCas9在神经元内具有很低的脱靶率。
这些细节都很专业。其实就一句话,研究者通过一系列最新的技术实现了相对精准的记忆删除。但这也只是开始,因为记忆本身很难评估,小白鼠被影响的神经元和细胞到底会对小白鼠的记忆产生多大影响,实际上是很难评价的。但这样的研究值得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