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弗格森的帝国描述的是大英帝国以及大英帝国主导下的全球化,在市面上描述大英帝国全球化的历史书籍汗牛充栋,作者也只是简单的描述大英帝国全球化历史的关键节点,本书被划分为6个部分,也就是1,商品市场的全球化。2,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3文化的全球化。4,政治体制的全球化。5,资本市场的全球化。6,战争的全球化。分别叙述了大英帝国身份各种多样的身份。1,海盗。2殖民者。3,传教士。4,官僚。5,银行家。6,破产者。在大英帝国全球化的进程中,不仅仅依靠军事和金融的力量进行统治,也在传播着大英帝国的价值观和体制,这些东西都对目前现代世界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就是1,英语。2,英国的土地使用期限和制度。3,苏格兰和英格兰的银行模式。4,法律。5,新教。6,团队体育。7,政府权力有限的守夜人国家体制。8,议会制度。9,自由的概念。
大英帝国的崛起主要的表现是一个经济现象,它的发展完全是商品和消费品推动的,为了寻找糖,商人们纷纷前往加勒比海岸,为了寻找香料,茶叶和织物,商人们纷纷前往亚洲。但是,从一开始这就是依靠船尖利炮推动的全球化,他就像海盗,大英帝国一开始就是模仿之前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帝国模式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大英帝国。早在亨利七世时期,予以威尼斯航海家约翰·卡伯特颁发许可证并全权授权他极其儿子开展以下行为:打着大英帝国的旗号乘船开赴太平洋东岸、西岸和北岸的所有地区以开发和探索那些对基督教教徒来说未知的、野蛮人和异教徒聚居的任何岛屿、国家、地区或者省份,无论它位于世界的哪个位置,从而攻克、占领和占据他们发现的任何有能力统治的城镇、城堡、城市和岛屿,因为我们在那里封臣、代理总督和代表已经为我们获得了治理这些城镇、城堡、城市和岛屿的统治权、资格和司法权也就是在那时有了“吃熏肉”的人的说法——海盗。(“吃熏肉”的人是对海盗的称呼,原本指的是那些棕色皮肤的海员或逃亡的奴隶,他们常在一种简陋的烤架上熏烤肉条,也就是熏肉)。所以,别忘了,大英帝国就是通过“打、砸、抢、掠”发家的。同样的道理在塞缪尔·约翰逊的《拉塞勒斯》一书中谈到:欧洲人为什么变得如此强大;或者说,为什么他们能轻易踏上亚洲和非洲的土地,无论是开展贸易还是进行掠夺,为什么亚洲人和非洲人未能踏上欧洲人的海岸线,在欧洲人的港口建立殖民地,并在殖民地制定法律呢?要知道,把他们带回去的那阵风同样也能把我们带到那里。同时,也就是在那样一个背景下,大英帝国开始孕育出了一个不同的经济体:第一个大众消费社会。恰如笛福在《英国商人手册》(1725)中写道:英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外国商品消费国,它从多个产地进口货物,这些进口物资除了棉花、靛蓝、大米、姜、甘椒或牙买加胡椒、可可或者巧克力、朗姆或者糖蜜之外,主要还有糖和烟草,在大不列颠,这些物资的消费量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可想而知,英国人的金融和军事力量有多么强大。
英国的殖民主义历史也是一部人口大规模迁徙的历史,为了给掠夺原住民找借口,英国殖民者提出这样一个理由,即无人所有的土地。用伟大的政治哲学家约翰·洛克(他也是卡罗来纳的皇家地产所有者委员会的秘书)的话来说,一个人只有“在土地上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加入了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么这块土地才算是他的。实际上大英帝国的移民导致了种种祸患。例如安德鲁·马维尔在《百慕大移民颂歌》(1653)中说道:除了赞美他,我们还能做什么?他引领我们穿过潮湿的玉米地,来到长期不为人知的小岛,偏远却远远胜过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的家已经被巨猛的海兽摧毁,它们乘风破浪不可阻挡,他让我们歇息在绿草茵茵的草地,远离风暴和主教的狂怒,他赋予我们永恒的春天,让一切沐浴在光辉之中……彼得·奥利弗在《美国革命的起源和进程》(1781)中说道:我们(看到)一群人……在英国政府的资助下,在它的保护下……多年来……循序渐进地顺利发展,获得了令人艳羡的兴旺和幸福,但是我们也(看到)他们因为幸福太多而发狂,公开地背叛保护他们免受敌人蹂躏的父母。然而,大英帝国的移民措施,成功致使英语的国际化和北美和澳大利亚的英国化,并且最为成功的是大英帝国无疑不是成功的扮演了推动推动现代化世界发展的重要角色。
大英帝国在扩张过程中的自愿的政府行为,尤其是福音派教会与传教士团体在英国势力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宗教力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引发了英国本土文化主张与殖民地当地的激烈冲突,并且激发起19世纪的反帝国主义运动。从克拉彭到弗里敦时期基督被“国有化”了。 然而文明在不同的地区是会产生冲突的。对传教士来说,非洲腹地是处女地。在这里,人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多神崇拜和一神崇拜的信仰。所以对传教士而言,传教运动面临着更加困难的挑战。甚至,在欧洲人在印度居住了一个半世纪时,也从未试图挑战过这些信仰。一如,利文斯顿相信的是福音的力量,斯丹利却只相信暴力。利文斯顿惊诧于奴隶制的残酷;斯丹利却努力恢复奴隶制。同样的,也就是在这样的政治统治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许多人皈依了基督教的原因。正如麦克劳德·维利在《将孟加拉作为传教地》(1854)的书中写道:当我们考虑到基督教政府和异教徒政府影响的差异;当对人们疾苦的了解迫使我们反思,如何将不能言说的祝福带给英国逐步扩张的势力范围下所覆盖的千百万人,是仁爱而非野心给了我们谋求整个国家的渴望。万能的上帝引领我们将一个又一个国家纳入他的看护。不是正像利文斯顿所希望的,商业、文明和基督教终将传播到非洲,但最终,它们是在这片土地被“征服”后才得以扎下根来。
在争夺非洲殖民地的战争过程中,欧洲列强之间的军备竞赛和金融全球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的出现,军事,工业,金融之间的相辅相成,大英帝国的崛起是工业力量和金融力量结合的综合结果,保证大英帝国在殖民扩张中获取胜利。
约翰·罗斯金,就任牛津大学史莱德艺术教席教授时的就职演说,也就是1870年:我们有两面旗帜,应该把哪一面插在遥远的岛上——是飘扬在圣火中的那面,还是沉甸甸地挂满缀着黄金的肮脏布条的那面?我们面前铺开了一条能给我们带来益处和光荣的路,可怜的凡夫俗子们从未得到过如此良机。但对我们来说,这也是涉及生死存亡的问题,“要么统治,要么死亡”这也是(英格兰)的命运,要么扩张,要么衰退:她必须在尽量快的时间内,在尽量远的地方,找到新的殖民地,培养最有精力和最有价值的人;占领她能够到达的每一寸未被占领的富饶土地。是啊,如果说,没有领土的扩张,也没有领土间贸易的流动,那么大英帝国式的统治必将衰退,甚至可能会迈向死亡。 约瑟夫·张伯伦曾说过:不打碎鸡蛋,你没法做煎蛋;不用武力……你没法消除野蛮行径、奴隶制和迷信。是啊,暴力永远是消除战争的唯一途径。同时,战争的全球化也能致使政体和文化的全球化,大大的推进了世界的发展。 正如,塞西尔·罗德斯,向罗斯柴尔德勋爵概述设立罗德斯奖学金的初衷也是如此的。那是在1888年: 尽可能地参照耶稣会的样式缔造一个组织,其成员效忠于大英帝国,就像耶稣会成员效忠于罗马天主教一样。 如此一来,大英帝国式的统治将会继续,商品贸易间的流动也会加快推动世界的发展。同时,充盈、廉价的劳动力,可以更快更好的完成资本市场的全球化。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和《文明》一样只是简单的叙述历史,在制度层面探讨大英帝国的全球化,而非加州学派,从经济史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与局限探讨为什么大英帝国必须全球化,和大英帝国最后为何会失败,我们读历史不仅仅要从表面的制度着眼,更要深入去思考为何这些制度能在这里发展壮大,在别的地方为什么不能,是什么样的土壤保证了这些体制的生长,而又是什么抑制了他在其他地方的生存繁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