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哲思
《徐爱录》四 “心即理”

《徐爱录》四 “心即理”

作者: 涤生TK | 来源:发表于2018-01-23 23:11 被阅读77次
    《徐爱录》四 “心即理”

    上一章我们讲到“至善”。虽然我不能准确说出“至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但可以确认的是,要达到“至善”,只要“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同时,“至善是心之本体”“未尝离却事物。”

    接着往下看。

    徐爱问王阳明:“至善只从心中去寻求,恐怕不能了解天下所有的事理吧!”

    说到这里,我又有一个问题:至善就是了解天下所有的事理吗?还是说我的理解有点钻牛角尖了?暂且放一放。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是王阳明学说的核心命题。原本是宋代理学家陆九渊所提出的概念,这也是陆王心血与程朱理学的分界。心即理,就是:心=天理。天底下所有的事理都在人的心中。天底下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生老病死,都不能离开人的心而独立存在。

    这个观点确实比较深奥难懂。我在上一篇尝试着解释过这一观点,可是自己又不能很确定。对于这一种说法,“王门颜回”也理解不了。他于是接着向老师提问:就像服侍父母的孝心、辅佐君主的忠心、结交朋友的诚心、治理百姓的仁心、这中间都有许多的道理存在。如果要明白这些道理,难道也只从自己的心中去寻求吗?恐怕也不能不去考察这些具体的道理吧!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市面上很多关于职场的书籍,网上很多关于职场“生存”的文章。有一些书籍为了吸引顾客购买,书名非常醒目,《职场潜伏心理学》《职场沟通指南》《职场必杀技》《职场政治》等等,五花八门,乱七八糟!这样的书籍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吗?我看未必。因为这些书籍,是在以一种“强制性”的手段,使得读者按照同一标准,同一准则,甚至是同一个方式,去做同一个“机器”。他们的做法或许就是在考察职场中的种种道理,是一种向心外探求事物的道理的做法。这与王阳明“心即理”的核心观点是相悖的。看看王阳明对这一类问题怎么回答。

    王阳明叹口气,感慨地说:“世人被这种说法(不向心中求真理,而向心外去考察)已经蒙蔽很久了,又怎么可能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明白呢?我只能就你提出的这些具体问题来谈一谈。比如,如果一个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难道要他去父母身上找寻‘孝’的道理吗?一个人不忠,就要去君主身上找‘忠’的道理吗?交朋友不成,治理百姓不行,这些难道都要去他人身上或百姓身上找道理吗?其实,孝心、忠心、诚心、仁心这些都要在我们自己心中去找啊。我们自己的心,就是一切事物的道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

    当我们拥有了一颗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时,用这颗最热的心,表现在服侍父母上,就是孝;表现在辅佐君主上,就是忠;表现在交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信和仁。我们只要在自己的心中下功夫,做到摒弃心中的私欲,天理自然就出来了。”

    王阳明的回答其实还并不能令我们满意。我们都知道,哲学上有一个很大的门类,叫做:方法论。在我们通常的思维模式之下,要做成很多事情,一定有一些技巧一些方法的。一个好的方式做事,可以事倍功半,而一个糟糕的办法,就可能会事半功倍了。因此,王阳明在这里所提倡的凡事要往自己的心中求解,我依然很不理解。就像徐爱在这里再次向老师所提问的一样。

    徐爱说:“听了老师这番话,我觉得受益匪浅。但是以前的说法依然萦绕在我的心中,尤其是在方法论上,这是我还不能完全摆脱的。就像孝敬父母,那些嘘寒问暖,早晚请安的细节,也不需要讲求吗?”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孝敬父母,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古往今来,我们中国儒家思想《礼记》,就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莫非王阳明也要摒弃《礼记》而完全照自己的内心来行事的吗?

    王阳明回答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能不讲求这些方式方法呢?”说明王阳明对方法论是肯定的。这里我想再次声明一点。其实方法论和“天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方法是行动,而“天理”是方法的标杆,行动的目的。他们更像是一个主仆关系。一切方法的结果,必然是为成全“天理”而存在的。而王阳明在这里,提倡的“心即理”,是从“天理”的角度出发,先有个标杆准则,才能行动,否则一切方法都是盲从。这,或许就是我们时常感觉“生活即是苦难”的原因吧。

    王阳明在这里也说了,方法论是承认的。但是一定要分清楚主次。现有理,后有法。把自己心中的私欲去除掉,保留纯乎天理的部分,就是一切行动的前提。

    对于这两者的关系,王阳明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像寒冬保暖,只是要尽到自己全部的孝心,不得有丝毫的私欲夹杂其中;炎夏避暑,也只是要尽己之孝心,不得有丝毫私欲夹杂其间。这一切都是从自己的心中去求取。如果自己的没心没有杂念,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到了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但这颗孝心必然要是至诚至敬的才行。”

    再举一例:“就拿一棵树来说,树根就是那颗诚恳的孝敬之心,也就是天理。而枝叶就是尽孝的许多细节,也就是具体的行动。树,它必须是先有根,而后才有枝叶的。并非是先有枝叶,然后去种根的。《礼记》上说:‘深爱父母的孝子,对待父母一定会很和气;有和气的态度,必定有愉快的气色;有愉快的气色,必定有让父母高兴的表情。’必须有深爱之心作为根本,这样行动上自然就会做出孝敬父母的事情了。”

    至此,我们这一篇就讲到这里。在结束之前,我想再回过头来不厌其烦地总结一下这一篇的三个主旨;

    1. “至善”并不是要穷尽天下所有事理。因为我想在我们有限的岁月里,做不到这一点。就是做到这一点,又有什么意义呢?“至善”应该是一种去人欲,存天理的状态。我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够完善的。只是我个人一点粗浅之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去人欲,存天理,一定是“至善”的一个必要条件。

    2. “心即理”。这一主旨我们在接下来的文章里还会多次出现的。虽然本篇王阳明举了一些例子加以说明,但是他也说过“岂一语所能悟”。解释起来还是很简单的,那就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天理,都在人自己的心中。想要了解它们,只要向自己的内心去探求就行。因为我们的心,就是一切事物的天理。可要说到领悟,融汇贯通,非一朝一夕之功。待我们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满满领悟。

    3. “天理是一切行动的基础。”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就在我还在怀疑王阳明是否摒弃方法论的时候,他为我们很清楚地解释了天理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天理是君,方法是臣。任何事物想要做到事倍功半,首先要从自己的心内探求事物的天理,然后再按照这一准则去行动。

    再留一个问题:探求自己内心的天理,是否也有方法可寻呢?

    下篇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徐爱录》四 “心即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ge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