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
那些年的庙会

那些年的庙会

作者: 西红柿的小花园 | 来源:发表于2017-07-08 07:51 被阅读0次

    昨天妈妈在QQ上问我,明天家里过会,能回来吗?其实她明知道我回不去,还是要问。我想,在他们那代人的心里,有些传统习俗是根深蒂固的,有些仪式是非常重要而必须履行的。而我们这代人已经疏离了。也许因为离家在外的忙碌,也许因为它的意义于我们已经没有那么重要。

    如果不是她提起,我都忘了这天是家里过庙会的日子,很抱歉。想起小时候,每次过庙会都提前很多天兴奋,会上到处逛,觉得那么新奇,好玩,热闹。

    那时候村子西头有一个特别大的池塘,或者叫沙土坑,现在已经填平盖了新农村,立起了高楼。每逢庙会,都会有人在那里卖骡子马牛啊,卖鸡鸭鹅羊猪呀,卖高粱做的扫帚,簸箕,笸萝,刷子啊,那场景对小时候的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动物世界加百货商店。

    从村口开始就有各种摊贩,印象里卖吃食的不像现在这样多,现在离村子很远就有摆着方便面,火腿肠,面包饼干箱子,饮料的小摊,大家顺便买了就直接串亲戚了,很方便。

    那时候的庙会上多是布料衣服,家常用品,大抵都是平时需要又不太容易采购的物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物资还不太充足和丰富。人们赶庙会最主要的目的是采购,然后是串亲戚,联络感情,吃点好的。所以庙会上人特别多,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小孩子的视线总被周遭的大人阻挡,有时候要挤一挤才能通行。

    小时侯的庙会上有糖人,糖画儿,拐棍形状的膨化食品,袅糖,面人儿,卖小画书的,都是小孩子们喜欢的。那时候从会上买了书,还会根据上面的提示把相片贴在扉页,认真而郑重。那时候举着几分几毛钱买到的美食,无比满足和快乐。

    家里的庙会一年有两次。一次在盛夏,一次在金秋。

    盛夏,吃西瓜的好季节,亲戚朋友围坐在有大树遮阴的院子里,一边吃一边聊,那时候买西瓜人们总是一买一麻袋,忘记是如何保鲜的。只记得妈妈拿出一个切成两半,一半给我,一半给弟弟,再给我们两个小勺子,开吃。

    那时候没有空调,天气似乎也不像现在这样炎热,人们手拿蒲扇,像济公和尚那样,扇出的凉风还带着草木的清香。

    金秋时节的庙会,凉爽许多,正是收获的季节,物品丰富,天高云淡。庙会还有大会小会之分,大会更热闹也更受重视。

    那时候的庙会,热闹而富有人情味儿。因为交通工具不像现在这样多元和便利,通讯也不像如今这样发达,亲戚朋友们平时见面畅聊的机会并不多。遇到庙会,都会携家带口地赶一赶。男人们喝酒聊天,女人们闲话家常,孩子们肆意玩耍,虽然物质上粗茶淡饭,但人们的精神气儿都很足,很快乐的样子。在那时候还是孩子的我眼里,一切都那么积极美好单纯可爱。

    那时候赶庙会的除了亲戚朋友,还有一类人必不可少,那就是摊贩。他们都有一本记录了各村各地庙会日期的本子,看着日子到各处摆摊设点,早早地占领有利的位置,为一家的生计筹谋。

    还有一个团体,是庙会上的亮点。在有经济能力的时候,村委会或者企业会赞助演出,多是戏台班子,往往在庙会前后连演几天。一到傍晚,人们拿起马扎板凳聚集在村里的戏台,听豫剧,平调,河北梆子。有时候还有评书,唱歌和变戏法的节目。这些演艺班子也是随着庙会流动,草根演员们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忙碌奔小康的日子里带来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记得妈妈带着我,有时候小姨她们也会留宿,为了一起去看戏。我们坐在台下,看穿着鲜艳戏服,画着美妙脸谱的人在舞台上翩然行走,舞台两边有幕布,唱词和念白会在上面映出,虽然太小的时候看不懂,依然觉得美好和愉快。有时候看着看着睡着了,妈妈会抱着我,一路念着我的名字,说着我们的来去,直到进了家门。据说是怕夜里睡着的小孩儿把魂儿丢在外面,虽然迷信,但也觉得很暖心。

    庙会庙会,大概是由庙而来。印象里每次庙会,村南头的小庙都会装扮一番,还有一个群体,多是中老年人,穿上特制的衣服,拿上特别的道具,跳起特殊的舞蹈。庙里庙外香火缭绕。现在似乎不大有了。

    说到庙会,不得不提过会时必然要吃的两顿饭。从我记事起,这个传统一直未变。

    赶会的人在上午之前会到达,而主人需要提前一天备好食材,一早开始忙碌。中午的大锅熬菜绝对是舌尖上的美味。经典的搭配包括了白菜,猪肉,粉条,海带,豆腐,冬瓜,还可以有西红柿,茄子,蒜苔,随主人的意愿添加。各家有各家的风味,都不会难吃到哪里去。一碗汇集了各种蔬菜精华的菜肴,加上五花肉带来的油香,我觉得这就像是草根版的佛跳墙,能连吃两大碗,我的表姐为了多吃菜宁肯不吃馒头了。

    中午的大锅菜配白馒头之后,人们就去庙会上买买买。下午吃些水果糕点,晚饭因为要赶路回家,一般会提前。主人会早早备好,以便有的亲戚朋友提前离开。

    晚饭是面条,打卤面。也是十分令人回味的。卤子里有西红柿,鸡蛋,蒜苔,大葱,也会根据主人的喜好添加瘦肉和更换蔬菜。酸甜的汤头配上有嚼劲的手擀面,满足感油然而生。吃饱喝足,亲友们即将踏上回家的路,一场礼让之战要上演。

    到亲戚朋友家串庙会,都不会空手去,必然带着礼物,多数是吃喝一类的物品。食为天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则,也是那个时代人们重要的补给来源之一。当客人留下礼物要出门时,主人会推脱不受,于是推推搡搡,你给我还争闹半天。此时的主角总是女性,男人们有时会在旁边说上几句,多数时候不参与这场有趣的战争。推脱不过之后,女主人会拿出另一些物品请客人带回家,有时是自己准备的,有时是从客人带来的物品中选择,总之,不会让客人空手而归。不过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人们越来越少这样的礼让客套,有的客人什么也不带走,甚至因为忙碌都不留下来吃饭了。

    一天的迎来送往,忙忙碌碌之后,主人才坐下吃口饭,开始收拾成堆的碗筷盘碟。我总要叮嘱妈妈,别太累,但累似乎是必然的,从体力到心理,都会因为不想慢待了客人而透支。我也要叮嘱弟弟别为了陪好客人自己又喝多了酒,惹得老婆孩子不满。可似乎也没用。

    一年只有两次这样的场合。亲朋好友不请自来,从四面八方,为着一份情谊,一份惦念,聚会在你的家,这是一份单纯的坚持,一个美好的传统。也许庙会已经失去了它以往的某些意义,但作为一个载体,一种文化,它依然会传承下去,我也希望它更好地被传承下去,并拥有更丰富的内涵。

    对远方家里的妈妈说声抱歉,不能像别人的女儿一样,带着老公孩子,带着礼品问候回去看您。但我心里一直会有惦念和祝福,也会多找时间回家看看,不只是在这样特殊的日子。

    祝家人朋友赶会快乐,度过珍贵美好的一天。

    2017.7.8,农历六月十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年的庙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hd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