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此起彼伏,麦浪滚滚,似一片金色的海洋在涌动,而沉甸甸的麦穗,更加不是那细细的麦秆所能够撑得住的,于是,只能在被迫压弯腰的情况下,依然决然地挺立着。就好似爸爸妈妈当年拉扯我们几个孩子一样,虽然艰苦、清贫,但还是挺着腰杆,咬牙坚持让娃们上学,有好的生活。
一阵轻风拂过,麦浪翻滚,发出沙沙的歌声,一派雄壮威武的气势,着实让人欣喜万分。但是,这欣喜估计只是爸妈的欣喜,因为他们辛苦种下的麦子终于丰收了。
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而言,不仅对于麦子这些生动的描写,一点概念都没有,甚至不感兴趣,而且对于麦子黄了,非常惧怕。
因为,麦子黄了就意味着要收麦子,收麦子的季节,家家忙的不亦乐乎,小孩子还哪有玩的份,通通全家齐上阵,把麦子收到家里才安心,所以,麦子黄了,则意味着又得去下地干活。不仅毒辣的太阳让人受不了,还要忍受麦芒划伤胳膊,麦芒扎到身上的痛苦,而这样的情况下,谁还能爱的起来。因此,收麦的季节,我们这些小鬼们不但被晒个半黑,而且胳膊上也难免都是麦芒划过的印记。
而直到现在,麦芒的刺扎进衣服里,麦芒扎胳膊、扎脊背的记忆还是非常的深刻,又痒又痛,再加上浑身是汗,那滋味,要多难受有多难受,但在那时,大家都一样,只能忍痛干活。
(一)镰刀
一般收麦前,爸爸都要提前准备好镰刀,锋利的刀刃,不光决定了收割麦子的速度,而且还能够节省不少力气,因此,那段时间的街道上,买镰刀的生意绝对火得很。
比较会过日子的人家,收割麦子的时候,遇到杂草杂物,则不会用镰刀去割,因为这些粗壮的杂物,极易损伤镰刀。同时,今年收割完麦子,他们都会把镰刀清理干净,把上面的刀片拆下,清洗干净,晾干后,再用油纸包起来,这样,第二年再使用的时候,刀片依然崭新如初。
而一般人家,往往不管不顾地割,结果一年买几把刀,几把刀都是伤痕累累,只能报废处理。更有甚者,第一天割完麦子,收工时镰刀顺手一放,忙着往回家搬运麦子,想起的时候再去找,结果,死活就是找不到镰刀。真是活见鬼了,最终,直到麦子割完也没有找到,然而,到了冬天,镰刀居然出现在麦地旁的荒草里。
不光主人看到一阵喜出望外,镰刀这个可怜的弃子也是没有想到还能再次见到自己的主人,不过,这时,镰刀也只有两眼泪汪汪的份,粗心的主人啊,你顺手一放,就不要我了,让我经历风餐露宿,让我的铮铮铁骨变成了现在的锈迹斑斑,可怜我出身未捷身先死。
或者,就像我们家,镰刀使用完后,爸爸会把镰刀清理干净,刀片也不卸下,只是把它挂起来,我们家有专门挂农具的长竿与短竿,长竿用来挂锄头等大物件,短竿则是用来挂镰刀及小物件的。这样既省了空间,也避免了找不到农具的情况出现。
因为镰刀上的刀片第二年还能用,因此,没有遭到遗弃,但是,跟新买的相比较,毕竟是差了些。为此,必须先把它在磨刀石上磨的锋利无比,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所以,往往形成的惯例,看到爸爸在磨刀,就知道又要割麦子,又不能出去玩了,只能捂住耳朵避免听到磨刀的声音,然而,磨刀声好似在自己的脑海中扎了根、发了芽,怎么做都挥之不去,真是痛苦啊,无比痛苦。
但是,没办法,收麦就是与老天爷抢时间,说不上一阵雨后,如麦子没有收割,麦粒落在田地里时,一年的劳作可就白费了。因此,即使再苦再累也得干。
磨镰刀的活,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却是对一个农人耐心、细心及经验的几重考验,捉刀的手势,刀的角度,何时洒水,力度的轻重等,都是要不断摸索才能够领悟出来的,而每个农人,都有他们独特的窍门,最终,经历了几十下不断地磨刀霍霍后,一把吹发可断的刀片也以它新的姿态去迎接更大更多的挑战。
(二)割麦
就割麦而言,有人善于弯腰割,有人善于蹲着割,同时,由于不停地弯腰,不停地轮胳膊,因此,割一段路,则需要站起来歇歇腰,伸伸胳膊。歇腰的功夫,顺便看看离地头还有多远,一看,还远着呢,再看,还远着呢,也就只能默默再往前割了。
白花花的日头晒的人都有些发晕,但是,还是得坚持刀不能停,不能停,一次停下来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或者,实在割不动了,抽根烟,喝些水,坐树底下休息一会再继续割。
带麦穗的麦秆,沿地部分被割倒,边割边把麦子拢成一小堆,然后拿些麦秆,分成两束,对着打结后,就成了捆绑麦秆的最好工具,用腿抵着被捆的麦秆,麦秆则听话似的任你捆绑,捆完后再打个结,这样一捆捆带麦穗的麦秆运输起来就方便多了。
割完麦子的地里,一下子空旷了好多,好似一条大鱼泛起白白的肚皮。这样的麦茬地,走路必须要十儿分小心,一不小心,被麦茬戳着脚趾就麻烦了。
这不,看着也快天黑了,首要的任务不再是割麦子,而是把麦子运回家。而我们那里的地形,都是人住在平原上,庄稼在沟里面。为此,家里的男人都选择用扁担挑的方式运送麦子,妇女小孩,则是用背的方式运送麦子,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弓背着腰,一步一个脚印,走着和挑山工一样的步伐,将小麦运回家。
而这样的分工劳动下,人口多的家庭自然劳动力充足,干农活也不用发愁。因此,每家三个孩子在我们那里是标配,看来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非常有先见之明地执行了计划生育的要求。
对于早已熟悉山路的我们而言,那里的路不好走,那里有个拐弯,比较宽阔,可以放麦子下来歇息一下,我们再也熟悉不过了,脊背被麦杆压着,肩膀被绳子勒着,身上不止一处忍受着麦芒的骚扰,也只能一忍再忍,眼看着快要到休息的地方了,气喘嘘嘘还继续坚持着。
到了,到了,终于可以一屁股坐地上休息个够了,同时,迷茫中,望着无边无际的大山,心里不住地埋怨爸爸为什么种这么多的小麦,让人怎么背都背不完。
三(碾麦)
麦子从地里收割回来后,则会被放到固定的麦场,而这个场地,专门用来碾麦子,晒麦子,经过无数次的碾压,经过成年累月的碾压,早已坚硬光滑,和现在的水泥地差不多。且基本每家一个,互不干扰,在这里碾打各种农作物,晾晒农作物等,则非常的方便。
同时,由于刚收回的麦子还不是太干,因此,还要一捆捆竖起来晾晒,待晒的麦穗干蹦了,一敲就掉的时候,将麦子铺开,铺成圆形后,套上牛,拉上石磙开始转圈碾压。
听话的老牛鼻孔里不住地喘着粗气,赶牛的人吆喝声四起,石磙的咯吱声更加响个不停,再加上知了不停的歌声,则构成了一副完美的碾麦交响曲。
这时候,我们这群小伙伴也没事可干,因此,在铺开的麦秆上翻跟头,你追我赶,或者编个蚂蚱笼,捉个蚂蚱玩,而到了晚上,萤火虫出来,捉个萤火虫玩,则是我们那时最大的乐趣。
再后来,有了拖拉机后,牛也顺利下岗了,拖拉机突突地跑上几十圈,三下五初二,一个麦场碾完,顾不得接上一根烟,就赶紧奔向另一个麦场,麦粒逃脱了麦穗的束缚,终于实现自我解放及自由了,再把麦秆用铁叉挑起,剩下的就是混合着的麦芒和麦粒。
用木锨及推板将混合着的麦芒和麦粒起到一堆后,就等着来风了,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终于,风来了,用木锨将混合物一下一下地扬起,麦芒随风飘到一边,麦粒顺势落下,两者顺利分离。
一粒粒的麦子随着木锨的一上一下,慢慢堆成一个小丘,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硕果,一家的生活也有了着落。
四(晒麦)
收回的麦粒还不是很干,于是,必须得再晒晒,才能防止麦粒受潮发霉等。而收麦季节的天气,似乎也是为收麦特设的,炎热无比。
上午吃过早饭,家家户户就已经忙碌开来,麦粒平铺开后,用耙子将麦粒划拉成薄薄的一层,才有利于每颗麦粒都充分接受到日光浴。
暴晒的天气里,躺在麦粒旁的树荫下,仿佛都能够听到麦粒受到烘烤后发出的噗噗的声响。同时,过上1个小时,还要把整个麦粒再用耙子划拉一遍,一遍遍地划拉中,麦粒享受360度无死角的日光浴后,才能够粒粒归仓。
麦粒归仓了,才得以万事大吉,新收的麦子,磨出来的面粉吃着和往年的是有区别的,或那一年的雨水较多,麦子接受的日照少,最终出来的面粉口感也是有差异的,而这些,只有经验丰富的农人才能区别出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颗颗麦粒,都将是汗水的结晶,而面食中浓浓的麦香味,更具有其它农作物无法比拟的美味,令人回味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