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手机上看到一则讯息:华谊影片《江湖儿女》票房扑街!
好吧!这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偌大的放映厅里,仅有包括我在内的四名观众而已。但不妨碍我愿为其写下不止一篇影评。尽管这是鄙人首次进行书面影评。
票房不高又怎样?但凡美玉,开始时都是不起眼的原石;但凡大家,最初时基本不被看好。一眼就看穿的,那是遮掩不住的肤浅;久嚼仍有味的,那是厚积薄发的深蕴。
浅评《江湖儿女》之老贾
各位朋友,不妨先看看这部电影。哪怕后期网上的廉价资源。
谁是老贾?稍不注意,就会忽略掉这个人设。
不知道樟柯导演为什么把这样一个小角色取名“老贾”,是有意予之,还是无意为之?
突然想到《红楼梦》中的安排:江南甄家败落之后选择了屈从于金陵贾家,暗示了“真到假时假亦真”的现实无奈。
片中“老贾”,着一身廉价西装,戴一副学者眼镜,但终究不是端着学问饭碗的人,够不着儒者风范、文人气质,却也不甘于粗衣淡茶、埋没市井,所以,强壮着胆子走进了江湖,总要活出一个人过留声、雁过留名。
影片中,老贾仅仅出场了两次。
第一次在片头,麻将馆里,请郭斌“铲平”一桩债务纠纷。真债假债、大债小债,影片并没有交代。其实也没这个必要,自我理解:江湖里的债务,十之八九说不清、道不明。我只记得,老贾为了显示自己的“守义”,从怀中掏出了一把枪,端起“若我违义、愿挨一枪”的架势,算他挺了挺自己的骨气。依我而析,这种时候,他也只能掏出一把枪,因为他根本亮不出自己的拳头。
我觉得大家都不陌生类似的影视桥段:一群人歃血饮酒、擎香叩头,同呼“背信弃义、天地共诛”的豪言。这和老贾掏枪一样,均是一个假象,江湖上,本无同生,何谈同死!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从事何等职业、走在哪条路上,总要一边懂得规矩、一边学会套路,老贾亦是如此。郭斌请出了“二爷”,在他们那个圈子里,这就是最大的面子,再有理或再有势,都不能不识抬举。一桩债务纠纷也就如此简单地各退一步,归于平静。都一样,好似整个世界都用这样的方式:争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交给共同的信仰吧!
第二次在片尾,麻将馆里,此时的郭斌坐在轮椅上,已然没了当年的霸气,而老贾还是那套打扮。二人的相遇给了老贾极大的存在感,往日的低头瞬间化作眼下的挑衅,毫不犹豫地要和郭斌赌上一局。
都没钱了,都没劲了,但都还放不下自己的老脸,下的赌注是那么可笑:一个是“说出当年吃了什么”,一个是“把我的轮椅给你”。这还有什么输赢吗?郭斌最后一次逞强,从轮椅上摔了下来,老贾说出:“韩信还受胯下之辱呢!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估计很多人会如此感叹:“世态炎凉,人情厚薄;小人得志,欺人太甚。”
所谓“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只不过是一句体面的安慰。时境不同,风云有别。两只眼睛一张嘴,大家都是人。所谓人敬人,敬的是人格;人畏人,畏的是位置。分什么龙虾虎犬!
这么说,老贾一点也不假,活得很真实:我处在什么位置,就存有什么想法,做什么事情,不会虚伪的心机表达。不然,这次赌注可能是“你当年让我吃过什么,我今天让你吃回来”。老贾只不过是想要郭斌的轮椅,也不过就表达了一层意思:这轮椅本来就不属于你的,你要是不给,那你就坐着吧!其实,内心并没有抛弃对郭斌道义的认可。巧巧拿着茶壶,朝着他的脑袋一下砸了过去,砸掉了他那副带有“渣男形象”的眼镜,他什么也没说,却好像又在说:“我老贾没什么本事,我认可郭斌的道义,而我敬重巧巧的情义。”
谈老贾,不能不谈二勇。他俩相同:出场时间不多,都是西装眼镜(当然二勇的要高档许多),都不是亮拳头的料。也有不同:二勇更有智慧,所以更有钱、更风光,二勇死得更早,连怎么死得都没上演,二勇吃够了低级趣味,试着品尝高雅品位。
不难发现,其实这个“二勇”就是老贾的奋斗目标。只不过他到达不了,如果他能够赶上“二勇”,也一样不会出现在片尾。
老贾的一生,也无非告诉观众:“别瞧不起我,我虽然在力遮掩自己的脆弱,但我一直在努力真实地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