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岩志》有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直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此仙境便是闽南安溪。其嵯峨高山上所产之茶,因其茶色如铁,独有自在韵,乾隆赐名,谓之铁观音。
何为茶韵之离骚?
“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犹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如是,铁观音所负盛名,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绵延不息。
“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初采,天然的铁观音细茎薄叶,嫩绿多汁,轻拿近鼻边细闻,悠悠清香,沁人心脾。
再识,经淬炼。外形上,铁观音颗粒圆整重实,呈“蜻蜓头”状,色泽乌黑油润,砂绿明显,浓茶有“绿叶红镶边”,较轻的清香型则颜色翠绿,脉络清晰。内质上,香气浓郁持久,带有兰花香等清香味,茶汤金黄透亮,滋味醇厚,鲜爽回甘。
“慢工出细活”,从初采到淬炼得成,铁观音的精细背后,是一系列繁杂的制作过程: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大部分。采摘要掌握采摘期、采摘标准和采摘技术;初制要精通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十道工序;精制要把握筛分、拣剔、拼堆、烘焙、摊凉、包装六道工序。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爱茶,出世僧侣好茶。古有陆羽爱茶成痴,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红楼梦里有妙语清高自傲,却对茶独有一番热枕......而闽南的铁观音,从古至今从南到北,酒楼茶馆,家喻户晓,深得人心,甚者,谓其中国乌龙茶的代名词。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铁观音重香,重甘,重纯。茶具皆以白瓷为主,浓茶茶汤金黄透亮,清茶茶汤碧水清清。茶汤九泡为限,每三泡为一阶段。有口诀曰:一二三香气高,四五六甘渐增,七八九品茶纯。味甘色纯,轻抿一口唇齿留香,久久不曾散去;香醇悠远,似幽雅的兰花香,杳杳清幽,并带有淡淡奶香,持久悠远。
所谓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甘鲜。然缓慢下咽,则韵味无穷。其滋味由轻涩变醇甜,如回甘谏果,正味森森。正如黄景仁诗言:“雅不羡回甘,甘回舌先锁。”
然安溪本地虽四季皆有产茶者,茶树四季常青,茶叶嫩绿多汁,但铁观音素来重视所谓“春水秋香”,即春季和秋季的茶。其茶水与香醇皆凭其本身而存,本质而发:春茶韵味悠长,茶汤淡雅含蓄;秋茶香气高远,茶汤粗犷张扬。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喝茶,于闽南人,如一日三餐,已是必然。在安溪,更是刻进骨子里,如呼吸一般自然。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真真是一种情调。人人喝茶,无论早晚,何情何景,手捧一杯香茗,便以满足而谓叹。以茶代酒,以茶代水者,不在少数。
有客探访,汲壶水,上好铁观音,茶过几轮便已谈笑风生;;舟车劳顿,风尘仆仆,呷口茶,涤尽一切的疲惫冷漠:酒过三巡,宾客皆已微醺,一杯铁观音,酒醒歌阑,心旷神怡……于安溪人,铁观音,是“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于客,是“品三巡日月精华,存无数山岚虔心。”
“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衢云作车”,铁观音其涩也罢,其甘也罢,终究回归淡雅平和。见茶即见心,品茶即品人生,铁观音也浸润了闽南人千百年来的温柔敦厚,其淡如水。正所谓,你未见此茶时,茶与汝心同归于寂;你见此茶时,则茶即汝心。
“香汤独有自在韵,乾隆御赐观音名”,铁色观音,其独特的观音韵,“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饮后回味,余韵犹存,齿颊留芳;茶韵离骚,"“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于身于心皆是一场甘霖,润物细无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