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亲密关系》第三章~幻灭(1)

《亲密关系》第三章~幻灭(1)

作者: 辰博士艺术游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4-23 23:41 被阅读0次

    本文摘自《亲密关系》-克里斯多福.孟

    我是与一个幻觉结婚,药效退了之后,我觉得他糟透了。”
    ——一位案主

    随着愤恨的到来,你就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西部电影和电视节目。我会幻想自己是个牛仔,头戴白帽,帮助小镇居民赶走坏人。这类节目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西部小镇风光——旅店、沙龙、杂货店,还有让英雄存放马匹的马厩。我喜欢建筑物上粉刷得干净均匀的油漆,还有居民们美丽的衣服,当然啦,永远脏兮兮的醉汉是不包括在内的。我也喜欢酒吧里打架的场面,英雄就算脸被揍了三十几拳,帽子还是好好地戴在头上不会掉下来,当然脸上更不会有任何伤痕。

    在看到真正的西部小镇和居民的照片之后,我的梦想完全破灭。白色的帽子到了那种地方绝不可能还是白色。早期的西部小镇大都脏兮兮的,房子都是草草搭建的木屋或帐篷。油漆就更别想了,墙上如果用白油漆随便刷了两下就算不错了。那小镇的居民呢?服装华丽这个形容词,大概不太可能用在他们身上。他们看起来都像是我不喜欢的西部片中的醉汉。到现在我还记得梦想被残酷的现实扯碎的感觉。有好长一段时间,我相当不开心。

    幻灭这个词,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愤怒、绝望甚至背叛等感觉。事实上,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再被错觉所迷惑。

    这其实是件好事。人类是尊重并渴求真相的。如果无法赶走错觉,就看不到真相,那我们就像是被禁锢的囚徒,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平静与满足。亲密关系能够驱散我们对爱的错觉。这个过程的开始,是在我们感到失望,并觉得自己似乎错了的时候。或许,我们身旁的这个人并不是我们快乐的源泉。一开始我们也许会觉得选错了伴侣而再度开始寻觅。但是,只要有期望,就有失望。最后,就连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也会明白我们快乐的源泉并不在别人身上。

    我个人相信,幻灭是灵魂给我的礼物,让我能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

    然而,幻灭的过程可能需时甚久,就像从一砖一瓦开始拆除一座大教堂一样。在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伴侣的改造计划又全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幻灭就到来了。这时,我们就会做出一些“偏差行为”。

    “是恶魔逼我这么做的!”
    ——简·尼尔森博士

    一、偏差行为

    在她的书《正面教育》中说,当小孩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她就会觉得沮丧。每个孩子感到沮丧的程度不同,但都会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简.尼尔森说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她指出了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

    1.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2.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3.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4.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括号中的字是我加上去的。前两种行为的目的是满足孩子的两大需求,而后两种则是孩子在觉得需求永远不会被满足时,被深刻的沮丧、痛苦驱使而做出的毁灭性行为(通常是自毁)。

    既然成人的亲密关系往往能让旧伤复发,你将会发现,你以为自己已不再做的这些小时候的行为,其实依然跟着你,只不过是换上了较复杂的形式罢了。当你因为欲求不满而愤恨时,你会重新感受小时候的你在同样情况下所感受到的沮丧。这也会让你做出和小时候相同的偏差行为。偏差行为的目的往往是要控制伴侣,并借此避免梦想幻灭。如果对方不愿意主动满足我们,那我们可以耍点小伎俩来诱使他们这么做。如果前两项行为不奏效,你至少还可以用报复的手段来扳回一城。如果这样仍然不行的话,你还有最后一招,就是干脆放弃,把自己缩进冷漠忧郁的壳里。你可能仍会不满,但至少不必感受真正的痛苦。如果你从偏差行为的角度来观察。对如何企图控制对方的夫妻,你就会发现罗伊·哈柏说的一点也没错:“大人其实也只是幼稚的小孩。”但只要我们仍被错觉所迷惑,我们就会用大人的逻辑和理论来为自己的行为自圆其说——当然是在我们有勇气去检视自身行为的前提之下!为了吸引伴侣的注意,我们会继续这样的偏差行为。我们可能会装作可爱、亲切、有能力、坚强、有趣、聪慧、有耐心、勇敢、害怕、脆弱(当然是那种很可爱又性感的脆弱)、心不在焉、有深度、酷、辣等。吸引伴侣注意力的方法太多了,而且每天都还会想出新花样。

    然而,没有一种吸引注意力的法子能够一直不被识破。你的伴侣早晚会厌烦,而且会感觉到这种行为背后的期望所带来的压力。

    毕竟,如果对方每天都看到同样的举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而不再注意了。当你发现自己不再被注意或赞赏,你会变得更加沮丧。

    很快你就会开始做出第二种偏差行为——权力斗争。权力斗争

    “当人们开始争吵时,地狱便敞开欢迎之门。”
    ——克里斯多福·孟

    二、权利斗争

    我用“权力斗争”这个词来形容双方都很努力地让自己看起来有力量,从而突显自己的重要性的做法。但当亲密关系继续发展下去,权力斗争就不仅仅是这样了。随着沮丧感愈来愈重,权力斗争慢慢演变成双方争夺亲密关系主控权的战斗,双方都努力地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话语和行为。

    伴侣的一些小怪癖,你以前觉得很可爱,现在却显得很恼人,而且常常成为争吵的主因。他奇大无比的笑声曾经是那么新奇有趣,现在却让你脊柱发麻。她说的故事曾经是那么扣人心弦,现在却让你无聊得想要尖叫。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你们已经开始让彼此心烦。这个时候,你似乎只有以下几种选择:一、用蛮力或恐吓强迫伴侣改变生活习惯、说话方式、穿衣风格、头发长度等;二、学习圣人般的忍耐力;三、甩掉现任情人另觅新欢。大多数人,不管原因为何,都选择一,于是权力斗争就此展开。

    我们常常以为,权力斗争的方式不外乎大吵大闹、互砸东西或拳脚相向。但事实上,权力斗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面貌,包括冷战、避不见面、冷嘲热讽或单单是互给白眼。一对我认识的夫妻如果在吵架,我一进他们家门马上就会知道,因为整个房子静得像座教堂,而且带着恐怖片高潮的那种张力。但是,我这两位朋友却对彼此极为有礼,不让藏在这种假象之下的核子大战爆发出来。而我认识的另一对夫妻,在吵架时却会大吼大叫直至声嘶力竭,即使两人的脸相距只有几寸,也丝毫不减音量。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权力斗争还有无数种形式,而不管哪一种形式,对亲密关系的危害都是一样的,但也都蕴含着让人发现真爱的可能性。

    爱情一开始的魔力一旦消失了,也就是你必须面对幻灭的时刻。吵架只是为了不去面对幻想背后的事实。但如果厌烦了假装一切都在控制之下,你不妨偷看一下幻想帘幕背后的东西。躲在幕后的是什么呢?除了起初的沮丧感之外,你也会看到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三、胡萝卜、西瓜与痛苦

    “曾有一个治疗师这么说:虽然痛苦不是真的,但当我想象自己坐到一根针,而它刺穿我的皮肤时,我并不喜欢自己幻想出来的感觉。”

    ——佚名

    一旦展开权力斗争,伴侣之间的改变往往令人惊讶。亲密关系刚开始的时候,两人春风满面、笑容可掬,当他们凝视对方的时候,眼神总是充满爱意。一旦梦想开始幻灭,微笑就变成了皱眉,眼中的爱意也转变为怒火甚至恨意。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为什么我们把伴侣当作大敌般看待?让我来解释这种不愉快转变的原因。

    许多我认识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有小时候被强迫吃不喜欢的食物的负面回忆。以我来说,最讨厌的食物是煮过的胡萝卜。

    我的父母很少买新鲜蔬菜,所以我吃到的蔬菜都是罐头的。我父母把这些原本就煮得过熟、装了罐的蔬菜买回来后,还会把它们倒进锅里再煮一次!在我家里有一项规定,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全吃完才准下桌,而且我父母拥有令人赞叹的决心,他们总会亲自监督,确定大家都遵守这条规定。

    有好几年的时间,每个星期总有一晚,我会瞪着盘子里恶心的橘红色块状物,心想这种东西一定是用来让小孩子呕吐的,要不然,至少也会杀死好几千个脑细胞或损害其他重要的器官。我千方百计就是不愿意把胡萝卜吃进肚子里!我想过屏住呼吸,把胡萝卜塞进嘴里,然后装作若无其事地溜进厕所,把它吐到马桶里。我试过把胡萝卜喂给小狗吃。我也试过趁我父母走开或不注意的时候,把胡萝卜偷偷倒在我腿上事先预备好的纸巾里。我甚至还试过把盘里的胡萝卜分散开来,装作我已吃完,只剩一些残渣。但是我这些计谋,几乎从来没有成功过。我通常都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被逮个正着,然后就只好别无选择地把胡萝卜吃掉。原本就湿湿软软又难吃的胡萝卜,被我这么一弄,更是变得又冷又糊,实在难以下咽。

    有一天,事情有了小小的改变。那天晚上,一如往常,在拖拖拉拉一个多小时之后,我终于很勉强地把最后一块过熟的胡萝卜吞进了肚子里,吃完后我松了一口气,心想还好胡萝卜没有再出现在我盘里。然后,我母亲拿了很大一块巧克力蛋糕摆在我面前。那块蛋糕味道很浓,上面覆有一层巧克力糖衣,而且大约有一磅重。这样的甜点在我家简直像黄金一样稀有。这时,我母亲说了一句小孩子最爱听的话:“如果不够的话,还有很多。”第一块我不用两分钟就吃完了,第二块也是如此。我父母都看傻了,父亲笑了笑问我说:“你吃胡萝卜为什么不能这么快呢?”我当然可以回答,但我没有笨到把答案说出口:“老爸,我可没有看过你把不爱吃的食物放进自己的盘子里!”

    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之前那个问题的答案了:尽管不愉快的经验是不可避免的,人类仍会挣扎着去闪躲或拖延。就像我,宁愿在硬邦邦的椅子上坐好几个小时,幻想着盘子里的胡萝卜会奇迹般地消失,也不愿面对可怕的现实,把那恶心的橘色玩意儿放进嘴里。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也采用相同的原则。和伴侣展开权力斗争,就是为了避免或拖延自己心中浮现的不愉快。这种痛苦的根源究竟为何?想要知道答案,我们必须再回到幼时需求这个问题上。

    在前文中我曾提到,孩童的两大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若是这两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我们会很痛苦,甚至严重到心碎的程度。

    为了把自己从伤痛中拯救出来,我们必须远离造成痛苦的人或事。“妈妈不重视我,我好伤心,我要把痛苦赶走,让它消失!”

    在远离痛苦的同时,我们也远离了造成痛苦的根源,在上面的例子中,痛苦的根源是母亲。事情后来就变成了这样:我们既沮丧,又远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绝望地试着把心碎赶走。

    但是痛苦并不会消失,如果我们不好好处理,痛苦永远也不会消失。在较早的几段亲密关系中,我最不能了解的是:伴侣只让我发觉到痛苦的存在。其实痛苦存在我心中已经很久了,只不过我不愿去感受。让我惊讶的是,我一直在否认痛苦的存在,却一点都没有察觉到自己在这么做。要在旧痛一浮现时就立即发现,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若要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不把自己心爱的人推开,则需要更超凡的能力。有一点很重要,必须注意:在分享过一段特别亲密的时光之后,情侣们往往最容易吵架。

    当两人觉得特别亲近,一切都特别美好,幽默感和温柔也比平时要多的时候,好像这些亲密时刻经历到的爱,让我们有力量去不自觉地唤醒过去的伤痛,好让它们现在得到当时无法得到的爱的关注。但是,想要疗伤的企图却往往导致激烈争执或变成亲密关系危机的导因。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前,我曾认为自己和女友争吵的原因分为以下四种:

    解释一:我们的争吵是你起的头。并不是我想吵架,是你侵犯了我的领域,我只是保护自己罢了。

    解释二:我们这次吵架,看起来好像是我起头的,但我只不过是指出你做得不好的地方,又顺带提到你还有别的行为也需要改进——比如你来月经时的举止。你就是不能接受有建设性的忠告,还把它当作批评。跟你比起来,我的态度已经够好了。

    解释三:我们会吵架,是因为你明明是错的,却又打死也不承认我才是对的。那我只好发脾气了,不然你不会明白自己是错的。

    解释四:我们会吵架,不是因为我受到伤害。我只是有点不高兴而已。换作别人,你这样跟他们说话,他们也会生气的!你说这是建设性的忠告,但我听起来却觉得像是刻薄的批评。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不了解,和伴侣吵架只是为了不去感受旧痛。我的伴侣所做的,仅仅是让这些旧痛浮上我的意识表层而已。我当时也不知道,我所说和所做的,也可能在朋友和伴侣身上造成同样的效应。要记得,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不要忘了伤痛的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沮丧。于是,当你打算正视争执背后的问题时,会有一个劝阻的声音响起,告诉你将要面对的伤痛是你承受不了的。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

    我以前有一个房东,他告诉我,他长大的地方,就在我即将搬去的那一区。他说,在他小时候,那里是农田,他爸爸就在田里种西瓜。他张开手臂,很夸张地对我描述,那些西瓜大概有四英尺长。过了一会儿我才想到,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就算一个普通的西瓜看起来也像是庞然大物。随着年龄增长,他记忆中的西瓜也跟着长大。

    你也可以用相同的逻辑来看待儿时的创伤。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创伤可能让我们觉得难以承受。但现在我们长大了,或许已拥有从不同的角度来面对它的能力。也许,现在痛苦已经不像从前那样难以承受了。用较成熟、理性的态度来处理权力斗争,不只能让你面对过去的伤痛,也能让你不再受其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也就是自我局限的信念。

    四、信念:想法的果实

    “种下想法,就得到行动;种下行动,就得到习惯;种下习惯,就得到人格;种下人格,就得到命运。”
    ——佚名

    我不知道以上这段话是谁说的,但我听过之后就一直牢牢地记着。这段话的意思是,一旦有一个想法在你心中酝酿,就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造成深远的影响。

    阿诺·培顿在他的著作《拥有一切》中说,一个普通人脑子里每天都有大约五万五千个想法,其中大多数是旧有的想法。许多想法从小时候起,就一直存在我们脑子里。你的脑袋就像一台可以永远录音的录音机,不断重复播放相同的想法。想法是信念的主要成分。如果想法是颗种子,把它种下,你得到的果实就是信念。

    如果小时候你有过不愉快的经验,比如爸爸答应带你去露营,你很想去,但爸爸却爽约了。也许爸爸工作太忙了,不得不放弃休假;也许爸爸生病了,或是根本忘了这回事。小孩子眼中的世界并不大,所以爸爸的理由也一点都不重要。你可能会很失望,这时候,你就会产生一些想法来诠释你所经历的事。也许其中一个想法是这样的:“爸爸不爱我!”也许从这个想法又衍生出另一个:“没有人爱我。”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事呢?如果你一再失望,这些想法就会变成一种信念,让你相信自己真的不可爱。如果这样的信念在你脑袋里一再播放,过了几年,你可能就会认为这就是事实。

    而一个深信自己并不可爱的人的命运会是如何呢?

    从这个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过去的创伤并不会随时间逝去。

    每个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过去的创伤。我们每个人都像做出科学怪人的弗兰肯斯坦博士一样,创造出一些怪物般的想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造成大大小小的灾难。你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限制性信念都不是真的,让你觉得自己很渺小或差劲的想法也对你没有任何帮助。然而有许多人仍然有这样的信念,不知道它们的来源,也不知道它们应该只是过客,不应在他们脑中长驻。找出这些信念在我们心中驻足的所在,将会很有帮助。

    五、过去的魅影

    “过去的事虽然已被我们抛在身后,却如同魅影一般,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克里斯多福·孟

    结婚一年半,我和妻子已深陷于权力斗争中。这时我发现,在写结婚誓词时我犯了大错。结婚时,我和妻子的结婚誓词都是自己亲自执笔,并在众人之前宣读。我们的誓词满溢着承诺、诗意与爱。当我诚心诚意地发誓将会无条件地爱着妻子,不论顺利或是艰难的时刻,都会尊重并仰慕她,不让痛苦阻挠我们的爱时,我感动得流下热泪。这些承诺是我真心真意想要遵守的。问题是,这些承诺虽美,却不实际。换句话说,这些是我不可能做到的承诺。如果我希望做到自己的承诺,那我的誓词将会变成:“我发誓,在学习无条件爱你的过程中,我会带给你难以想象的痛苦,导致你对我说出连纽约的出租车司机听了都会吓到的话,而且让你后悔遇见了我。而当你对我做出相同的事时,我会用一个三岁小孩的成熟度来响应,而且用急性子和坏脾气来当作我的两大武器。我永远也不会记得,我们只是两个尽力想做到最好的普通人。我会把你当作我唯一的快乐源泉。最后我才终于成长并了解到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

    如果是这样的誓词,我就可以轻松地做到了!

    在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时,我们会把过去的旧痛、旧伤也一并带去。小时候我们会把没治愈的创伤埋在心底,以免感到痛苦。

    为什么呢?除了不想感到痛苦,还有一个原因——幼时的创伤有时难以承受,如果不把它除去,我们会觉得自己好像要死掉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不小心把狗链弄丢了。我父亲勃然大怒,打我耳光而且把我骂得狗血淋头,足足骂了一个多小时。打耳光还不要紧,痕迹当天就褪去了,但心灵的创伤却不会这么快就痊愈。我希望父亲原谅我、爱我,但他并没有。我好难过,简直心都碎了。然而,过了几小时,我就在屋外跑来跑去,跟哥哥嬉笑玩耍了。也许你会以为是小孩子对痛苦的抵抗力较强,所以我很快就忘了那件不愉快的事,继续过我的日子。然而,多年之后我却又想起了这件事情,而且重新感受到六岁时被父亲打骂所造成的心灵创伤,再一次感到心碎。

    身为一个治疗师,我知道我从小到大处理伤痛的方法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经历过令人心碎的痛,而如果不处理它,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于是,我们在心里开辟出一个储藏室——也就是潜意识——并把所有压抑的痛苦都丢进去锁起来,然后忘记有过这回事。潜意识和储藏室很像,都是用来收纳我们不想要却又不知怎么处理的东西的;但不同的地方是,潜意识可以无限地扩张,容纳愈来愈多的不愉快,让我们不用去面对痛苦。

    你可能会问,既然潜意识可以无限地扩张,那么继续把痛苦回忆往里塞,有什么不对呢?如果伤痛明明可以避免,又为什么要让自己去承受它呢?我很想同意你,但这个想法有其潜在的危险性。

    其中之一是,小时候为了避免伤痛,我必须收起对父亲的感情,离他远远的,保持一个距离,而我情感的创伤一直阻挠在我们前面。

    另一个危险是,如同之前谈到的,痛苦的经验往往会让我们产生对自己和世界的一些限制性信念。举例来说,狗链事件可能会让我认为父亲不爱我。既然我父亲在我心中是一个极有权力的人物,我可能会因此推论,所有男性权威人物都不会爱我。然后,我可能会一辈子都害怕老师、警察、医生、上司等人。恐惧让人无法自由地发挥自我。再往下想,如果我一辈子都害怕这些人,那我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我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弱者、失败者。而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往往会决定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交什么样的朋友、住在什么样的地方,以及许多其他的事——甚至可能包括我们开什么样的车。你可能会觉得很难相信,被父亲打骂的单一事件,竟然会让我产生这种软弱的信念,造成这么低落的自我价值感。事实上我也同意,如同之前所说,单一的痛苦事件只是种子,但之后类似的经验,便会让自我局限的信念茁壮成长。这个例子只是用来说明,过去的创伤如果没有愈合,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但如果我们用健康的方式把伤痛处理好,我们的信念也会随之改变。我们都依据对自己的想法而活。如果你真心相信自己是个成功的人,那么你的失败也会帮助你迈向成功之路;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个失败者,那么再大的成功在你眼中看来也像是失败。所有源自未愈伤口的信念都是自我局限的。既然我们自己的信念与过去的创伤关系密不可分,而过去的事早己记不清,更不可能改变,那我们要如何才能挣脱束缚呢?这也就是为什么亲密关系是无价之宝了。

    亲密关系让我们有机会重新面对并治好旧伤,从而改变衍生自伤痛的错误想法。

    自给自足的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密关系》第三章~幻灭(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vn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