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时间听了南京大学教授李晓愚老师解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很有意思。
《人间词话》是求学时就耳闻的(用了“耳闻”这个词,突然就汗颜不已,自己绝对不是一个好学生,读的书太少,哪怕是专业领域之内的也读的太少,了解了了,视野太窄),里边最有名的那三句话也能背下来,但是对王国维先生的了解,对这三境界的解读,经过晓愚老师的讲解之后又进了一步,这不就是听书的妙处吗。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这句话真美,也是表达对时光流逝的不舍和感慨,但是能将两三种意象融合在一起,这一非王国维不可呀。
王国维真的是厉害的才子:学贯中西,在哲学、文学、考古、翻译、戏曲、教育等许多领域都有非常高的建树,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著作。只是很遗憾,最后竟然也选择了自杀,实在是学界的一大损失。
还是再来重温一下他的三境界吧。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三重境界分别是从晏殊、柳永和欧阳修的三首词中节选出来的,用春秋战国时期文艺界最时髦的做法就是断章取义(从《诗经》或其他经典作品中选择几句或整段整首整篇来为自己的表达服务,也叫引经据典)。王国维先生选取了三位词人的词句,用赋诗断章和创作集句的手法,把句子集在一起,重新组合,阐述新的内涵,这个其实算是中国诗词传统的一种妙趣。
且看王国维如何读出与众不同之处:
一·凋碧树中,望尽天涯路
我们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每天被各种纷繁浮华、五光十色的事物干扰着、引诱着,烦躁过,反复过,但可能会在某个时刻突然顿悟,感到岁月无情的变迁,忍不住会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一刻就是“西风凋碧树”,这就是晓愚老师说的一种苍凉而辽阔的心境——风把树叶全部都吹落,好像是生命中的某个顿悟的时刻——因为某个契机,或者某件事情发生了,把遮蔽在眼前的那些浮华统统去掉了,这一刻逼着我们开始反思,于是,“独上高楼”,在孤独寂寞中,才可能停止从众,停止随大流,真正地走向自己的内心。
要知道,“上高楼”是一种超越,是对崇高理想的向往,当一个人能够忍受孤独,能够从日常的功名利禄、喜怒哀乐中超拔出来,抛开世俗,抛开一己的得失,就可以拥有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望尽天涯路”。
二·即使憔悴,然终不悔
“伊”,我最早接触是在鲁迅的作品中,似乎是从五四时期之后变成了女字旁“她”的代名词,后来一想,不对,“伊人”是多美的意象啊,《诗经》中不是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吗,那可是美得无以言表的“意中人”呢。
其实,“伊”除了可以指心中怀念的那个美人之外,还可以指我们生命当中那种成大事业和大学问的理想,为了完成这个理想,首先要摆脱世界上一切的蒙蔽,不能只看那些世俗的短浅的利益,不要为了一点点的得失跟人斤斤计较,这才是第一步的超越。多少人就止步于此,一生寻寻觅觅然随波逐流终至碌碌无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达到目标而付出常人所不能及的辛苦,虽百折而不挠,永远无怨无悔。“人憔悴”时,别人看到的是你的辛苦、你的不容易、你的落魄。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终不悔”,是内心的那种力量、那种坚定。这可不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么?
再来看“消得”,在古汉语中,“消得”并没有“消瘦”的意思,是值得。值得不是外在的标准、外在的价值、外在的评判,值得是一个人内心中的那份笃定。在追寻理想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懦弱的人可能知难而退了,轻浮的人可能见异思迁了,只有内心坚定的人,才能做到终不悔。
“大浪淘沙”之后才知“吹尽狂沙始到金”。
三·千百度后,得以喜相逢
有了超越,有了坚守,再加上不懈努力的众里寻他,会有何回报呢?
且看“千百度”,这是执着,是坚持,是虽然失败了100次,还有勇气、还有能量,还要再来第101次。经过了追寻的艰苦,经过了执着和坚持,就可能会迎来那个“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时刻:
忽然之间,不经意处,灵光顿闪,恍然大悟,这就是俗话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看上去是不费工夫,其实离不开踏破铁鞋的苦功夫。
晓愚老师的解读清晰明了。听得我是酣畅淋漓。
总结一下吧:向往+艰苦=喜悦
第一重写的是追求理想时那种向往的心情,当然,还带着些许迷茫,所以才是“望尽天涯路”。天涯漫漫,看不到尽头,不知前路在何方。第二重写的是追求理想的艰苦,虽然为伊而憔悴,但我就是不后悔。第三重描写的是理想实现之后,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读书,听书,真的是投入最少、收获最丰的丰盈自我之阳光大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