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在做各种决定。或大或小~~
小到早餐吃什么,穿哪件衣服……大到大学选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和什么人结婚。但是为什么每次做的决定都不能让人完全满意?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做错误的决定?
刚刚刷朋友圈时,看到大学好友A在晒旅游风景照,笑靥如花。看到好友B在晒卖萌恶搞图祝大家六一快乐。好友C在晒他家的娃,还是九连拍……
看到不同的图时,总会心生羡慕,多好的生活,多么幸福。反观自己的生活,似乎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尽如人意。这些不尽如人意往往就是当初错误的决定造成的。
影响我们决定的因素有哪些呢?『外在环境干扰』、『内在决策偏差』和『旁人决策诱导』
一、外在环境干扰
平时的生活中,我属于那种特别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人。每次逛街,遇到那种排队特长的冷饮店、小吃店或零食店,我总会不自觉的往人堆里钻,凑凑热闹。比如,良品铺子会员日八折优惠。明明知道并不会优惠多少,可看到大家都在抢购,不自己的要去买点。更有甚者,为了凑单满减还买了一些平时并不爱吃的零食。
拎着零食回家,回归购物理性后,会骂自己干嘛买了一些自己并不爱吃的东西。这些东西的价格早就远超折扣的价格了。
现在,我告诫自己通过两种方式避免以上干扰:
1、在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时,合理计算投入总量。
2、尽量合并同类项,减少决策选择。
二、内在决策偏差
参加小灶社之初,特别有热情,觉得每天坚持写个读书感受根本不算什么,根本花不了多少时间,一定没问题的。
可热情劲一过去,因为或这或那的原因耽搁了,就难以为继了。
看到群里有很多小伙伴每天一直在坚持写着,特别的佩服。
行动源于内心,行动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不想再去表态说什么一定要坚持每天写读书感受之类的话了,已经被啪啪打脸了。要用行动来切实证明~~
工作学习时,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因为你以为的正常水平,很可能是高估了自己,当你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时,可能已经落后于人。
做计划时,最好将完成时间适当延长,任务量适当减小,这样能更好地将自我期待回归理性范围。比如原来计划3个月能掌握一门课程,那就给自己预留5个月的时间。
与人合作时,适当地加大力度肯定合作伙伴的功劳,这样既避免了高估自己,又满足了对方的预期,能让合作更加愉快。
三、旁人决策诱导
大学读什么样的专业,毕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选择什么样的伴侣,什么时候生孩子……这些决策都是我们自己需要独立作出的。父母、朋友、老师、老板等等的建议都只是参考,最终的对与错需要我们自己去评判。
不是说完全不考虑他人的建议,兼听则明,适当的求助,有助于我们更正确的作出决策。
我们总是以为向别人求助会显得无能或软弱,但实验证明,你反而会因此得到对方更高的评价!
发现真我,活出自己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