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弘传,大乘经典的深邃义理和微妙境界也都广为人知。于是,给很多人造成一个印象,认为佛经都是这样不可思议的,佛教修行人也是高深莫测的,甚至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极端发展到近现代,中国佛教就与普通大众严重脱离,甚至很多人认为,现实生活是与佛教无关的俗事。
但是,佛教经典内容广博,包含一切世间善法,怎么会忽视世俗人群的生活呢?毕竟,佛弟子都是从俗人中成长起来的,菩提道也是因为普渡凡夫众生而得圆满的。因此,佛陀说法当然也会顾及到众生的世俗生活。在一些经典中,这样针对世俗生活的开示,大量存在着。
比如《杂阿含经》(九一)就有这么一段经文,可以说,是一部讲给世俗人群的幸福生活指南。它与南传佛教经典增支部 VI.155经(被称为《虎径经》)基本上是同一部经。对照来看,有互为补充和注解的作用。
话说佛陀住在舍卫国的时候,有一个少年婆罗门到佛陀这里来,向佛陀请教,世俗的在家人如何获得现世的安稳快乐。佛陀给他讲了四个原则:
一是方便具足:也就是要有正当的谋生职业,并且要精通熟练,勤勉工作;二是守护具足:也就是要有风险意识,善于守护自己的财富资生用具,防止因为天灾人祸造成损失;三是善知识具足:也就是要结交那些言语举止讲信用,守规矩,肯布施,有头脑的善友;四是正命具足:也就是要善于经营自己的财富,量入为出,财务平衡,让生活质量蒸蒸日上。
在谈到财富经营问题的时候,佛陀指出,对于财富,既不能太挥霍,那样早晚坐吃山空。但也不能太吝啬,那样就像抱着肉骨头被饿死的狗,就太冤枉了。在南传的《虎径经》里,佛还提到,要想让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就要注意四点:不要奢侈浪费,不要酗酒,不要赌博,要结交善友。如果做不到这四条,日子就可能越来越糟糕。
说到这里,其实跟我们世间的劝善文章没有太大区别,表现出跟普遍的世俗价值观共性的一面。然而,接下来,就有不一样的开示出现了。
这位少年婆罗门不仅关心现世的生活,他还很在意自己这一生结束后,来生的生活问题。所以,他又向佛陀请教,怎样获得来生的幸福安乐。佛陀又给他讲了四个原则:
一是信具足,也就是对佛法产生敬信,不信其他的外道和世俗法;二是戒具足,也就是坚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三是施具足,也就是要离悭吝心,诚心布施,并常亲手布施,拯救困苦,特别是要布施供养清净的修道人;四是慧具足:也就是如实了知苦集灭道四圣谛法,知道世间一切皆苦的道理。
从这部经文我们就能体会到,印光大师说“佛教包含儒教,儒教不包含佛教”的意思了。佛法当中有对世俗众生提供安乐生活的指示,更重要的,他有引导众生认知世间法的本质,生起离苦得乐、究竟解脱之心的作用。这个作用,是任何世间善法和外道典籍所不具备的。
一直以来,也许是时代因缘的局限吧,我们对这类浅显易懂、贴近众生世俗需求的佛经重视不够,几乎没什么人讲解宣传他,反而用世俗外道典籍作大家的世俗教化工作,失去了引导大家逐渐走上菩提正道的利益。希望今天的我们借助丰富的资源,都来弘扬这些曾被埋没的佛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