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赐履按:七国之乱,以吴国、楚国为主导,其他五国为赵国、菑(读如资)川国、胶东国、胶西国和济南国。我们前面讲过,前174年,贾谊向文帝刘恒上《治安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建议就是以大量分封来削减封国力量,减少对中央的威胁。前164年,贾谊死后四年,刘恒下诏,将齐国一分为六,分给故齐王刘肥(刘邦庶长子)的六个儿子: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
当一个强大的封国被一分为六之后,尽管这六个王,都是亲兄弟,但是,一个脑袋变成了六个脑袋,于是,就不是铁板一块了。出于各自不同的原因,齐王刘将闾和济北王刘志,没有参与造反。我们不能不说,这是贾谊的政治远见。
前154年初,七国之乱爆发,吴国、楚国联军剑指长安,先从长安的屏障梁国开始攻击;赵国军队驻扎于赵境南部,准备随时配合吴、楚;菑川国、胶西国、胶东国联军围攻齐国,齐王刘将闾派中大夫(高级国务官)路某,向景帝刘启告急。刘启又命令这位路中大夫返回,带话儿给刘将闾坚守。路中大夫赶回时,由于三国军队把临淄城重重包围,没办法溜进去,结果被联军给抓了个活的。联军让他起誓,到城墙下向城里喊话,就说朝廷的军队已被打败,让齐国赶紧投降,不然,将被屠城。路中大夫一口答应,到了城下,远远看到刘将闾,老路扯起嗓门高喊,太尉周亚夫率领百万朝廷大军,已经打败了吴、楚联军,正领兵前来解救齐国,千万不要投降!三国大怒,格杀路中大夫。
衣赐履说:诸齐六国,反叛的是四国,此处围城的却是三国,似乎济南国没有参与,当有他因。
临淄被围,岌岌可危,齐王刘将闾担心守不住,曾暗中与三国媾和,正犹豫间,路中大夫归来,士气大增,坚守城池。不久,大将栾布、平阳侯曹奇(曹参孙子)等率中央军抵达,痛揍三国联军,解了临淄之围。稍后,栾布发现,齐王刘将闾最初也曾参与叛乱的阴谋,吓出一身冷汗,打算攻打齐国。刘将闾害怕,服毒自杀(继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之后,此为伏诛第三王)。
【老实说,我挺同情齐王刘将闾】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各率败军回国。胶西王刘卬,赤着双脚、睡在草席上、饮水(柏杨先生注:三者都是古时罪犯的待遇,用此表示自责),向太后(刘卬老娘)请罪。胶西国太子刘德说,中央军已开始撤兵,而且现在非常疲乏,咱可以收拢残部,突袭他们,如果不能获胜,再逃入海岛隐蔽,也还不晚。
刘卬已无斗志,说,算了吧,我们已经完了。
弓高侯韩颓当(韩王韩信之子,随周亚夫与吴、楚联军作战)给胶西王刘卬送来一封信,信中说,我奉皇上诏令诛杀不义之人,只要投降,就赦其罪,恢复官爵;不投降的,一律剿灭。请你作出选择,我好决定该怎么办。
【造反前后,反差比较大】刘卬赤裸上身,来到中央军营垒,叩头说,我,刘卬,不遵法令,惊动人民,竟使将军辛苦地远道来到我们这个穷国,我请求处以剁成肉酱的惩罚!
韩颓当带着金鼓(表示可以立即击鼓进攻)接见,说,大王你这么辛苦地带兵出征,请说说发兵的原因。
刘卬一边磕头一边膝行向前,说,当时,晁错变更高皇帝的法令,侵夺诸侯国的封地。我们认为他的做法不忠不义,恐怕他扰乱天下,所以我们七国才发兵,就是为了诛杀晁错。现在听说他已被皇上处死,我们也就撤兵回国了。
韩颓当说,如果你们觉得晁错有罪,干嘛不向皇上奏报?没有皇上诏令,也没有调兵虎符,你们却擅自发兵攻打没有反叛的封国,这难道是你们只想杀晁错?
随后,韩颓当取出刘启的诏书,向刘卬宣读,然后说,大王你自己看着办吧!
刘卬说,唉,我真是死有余辜!
于是自杀,胶西国太后、太子刘德都跟着死了。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都被处死(至此,伏诛七王)。
衣赐履说:攻打齐国的部分,通篇都没讲到济南王刘辟光,但却被处死,可能有其他任务,刘辟光并未带兵攻齐。
齐王刘将闾虽然自杀,但是刘启认为齐国本无背叛之意,后来完全是迫于形势,才与叛军有串联,算不上罪过,下诏准许刘将闾的太子刘寿,继承王位。
济北王刘志也打算自杀(刘志是被济北国郎中令劫持,因此未曾参与谋反,估计害怕其他几个王爷把他供出来,故有此想法),以求保全他的妻子儿女。齐国人公孙玃(读如绝)对他说,大王,先别急着去死。如果你信得过我,我先去找梁王刘武,让他帮着求个情,如果不奏效,到时大王再死也不晚。
公孙玃见到刘武,说,济北国东边是强大的齐国,南面与吴国、越国接壤,北面受到燕国和赵国的威胁。这是一个四面受敌,随时有可能被人瓜分的地方,济北王刘志,权谋不足以自守封地,实力不足以防御外敌入侵,又没有什么奇谋妙计来抵御灾难。虽然他曾失言答应与吴王刘濞联合行动,但那决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为形势所迫。假若当初济北王表露出对朝廷的忠心,显示出不顺从刘濞的迹象,那么,刘濞他们肯定先把齐国放到一边,先攻占济北国,然后招诱燕国、赵国,一并统领,这样,崤山以东连成一片,诸侯联盟就会形成。现在刘濞会合七国军队,向天子发起挑战,只有济北一国固守臣节不向他归降,使吴国丧失盟友而孤立无援,只能艰难地单独进军,结果土崩瓦解,一蹶不振,追寻其原因,未必不是济北国坚守不降所做出的贡献。用微不足道的济北国,与几国叛军相抗衡,这就如同弱小的羊羔牛犊与凶猛的虎狼搏斗一样。济北王刘志恪尽职守,不肯屈服,可称得上忠心耿耿了。刘志有这样的功业道义,竟然还受到朝廷的怀疑,整天低眉顺眼,手足无措,使他产生了后悔当初没有与刘濞联合行动的念头,这对国家是不利的。我害怕那些恪尽职守的封国诸侯,都由此而产生疑虑!我私下认为,当今世上,能够直入长乐宫和未央宫,在太后和皇上面前勇于据理力争的,只有大王您一个人;这样,上有保全面临亡国厄运的济北国的功德,下有安定百姓的名誉,您的功德及于骨髓,您的恩惠世代相传,希望大王认真考虑这件事!
刘武大为高兴,派人进京奏报,刘志得以免于连坐,改封菑川王。
【找不到合适的图,用这个对付一下】衣赐履说:公孙的这番言辞,毫无逻辑,恨不得把天下的金子都贴到济北国的脸上,基本上是胡说八道,然而,居然说动了刘武。为什么?还用问嘛!两条原因,一条是拍刘武的马屁拍到位了,一条是给刘武行贿行到位了,虽然太史公没写,但后者的功效必定远大于前者。
刘启打算封刘濞之弟刘广的儿子刘通当吴王,复建吴国。封楚元王刘交的儿子刘礼(当前职务是宗正,在平叛七国之乱中算是立了功了)接续当楚王。窦太后说,刘濞这个王八蛋,他是宗室中的长者,应该做好忠于朝廷的表率,结果却是他率领七国叛乱,扰乱天下,为什么给他续后?!
于是,不准吴国复国,只许楚国复国。
六月二十四日,改封淮阳王(首府陈县,河南省淮阳县)刘馀为鲁王(首府鲁县,山东省曲阜市);汝南王(首府平舆,河南省平舆县西北射桥乡)刘非为江都王(首府广陵,江苏省扬州市),管辖故吴国土地;封宗正(皇族事务部长)刘礼为楚王(首府彭城,江苏省徐州市),封皇子刘端当胶西王,刘胜当中山王。
衣赐履说:大家注意,灭了诸齐之后,除了把济北王刘志改封为菑川王之外,又封(或改封)了五个王,其中四个是景帝刘启的亲儿子。到了明年(前153年),又封他最著名的儿子刘彻(汉武帝)为胶东王。
此时,景帝刘启一定感受到了切肤之痛,贾谊、晁错说的是对的,封国强大,必然挑战中央,于是,平叛七国之乱后,大封自己的亲儿子们。然而,亲儿子也许靠得住,孙子们呢?要知道,造反的七个王中,有五个是高祖刘邦的亲孙子诶。刘启放弃了改封国为郡县的大好机会,也许是为了平衡力量吧,毕竟,文帝朝共十九个王,景帝把这个数字上升到二十六个。
对了,还少了一个赵国。叛乱之初,刘启派曲周侯郦寄(老革命郦商之子)攻打赵国,郦寄率军抵达赵境,赵王刘遂领兵从边界返回都城邯郸。郦寄发动进攻,围城七个月,没能攻下来。正好栾布从齐国回军,跟郦寄会师,引河水淹灌邯郸,城墙毁坏,赵王刘遂自杀(伏诛第八王)。
衣赐履说:我们可能都有疑问,谋反封国是七个,另外还涉及齐国、济北国和梁国,而文帝朝有十九个封国,那其他封国都干什么去了?难道都在一边看热闹?应该不是这样,估计也都或多或少参与了平叛行动,比如,河间国太傅卫绾,就因攻击吴楚联军有功,擢升为朝廷的中尉(长安警备区司令),不过,估计各国在平叛过程中的功劳相当于电视剧男七号男八号,太史公没有一一记录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