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桂妃研读社》
[桂妃研读社|D107]《养育的选择》终稿

[桂妃研读社|D107]《养育的选择》终稿

作者: c1ccaacaa435 | 来源:发表于2018-06-26 08:43 被阅读49次

    听桂妃读书,成为更好的自己,大家能正常听到声音的敲个1,听不到的敲个0。


    [导入]“哼!我就不要!妈妈,我不要你走嘛。”“为什么她不怎么和其他的小朋友玩呢?”“到底孩子是要夸得多,还是经历的挫折更多呢?”“天天为宝宝能不能看电视而生气,真是说不清。”

    相信做了爸爸妈妈的听众朋友,时常会遇到带孩子时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不知道哪种做法是正确的,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书名是《养育的选择》,作者叫陈忻,她是位心理学博士,近些年常在网上与各个国家父母聊天灌水,主要解答怎么理解和培养孩子,之后作者把精华汇集而成本书,书中从安全感、早教、脾气、敏感期、是否可以看电视等多个主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可以帮助父母想通一些孩子的问题,并思考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科学培养孩子。

    [总体结构]我们将本书13个章节里的选择做法提炼出来,分为三个方面来介绍:

    一、两个常见概念:安全感、敏感期

    二、三种教育类型:行为教育,过程教育,认知教育

    三、两种教育场景:如何早教和是否能看电视节目

    【正文】


    那么,先开始第一部分内容,父母要先知道两个概念,怎么给孩子安全感和关注敏感期。

    第一章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导入]说到安全感,大家平常是不是有听到这样的话呢?

    “我的宝宝常常跟别的小朋友打架,抢人家的东西,是不是缺乏安全感呢?”

    “我的孩子都去幼儿园一个多月了,还是每次送的时候就哭得很厉害,是不是缺乏安全感?”

    [论点]当父母遇到孩子的问题,不用急于归到“没有安全感”这个“筐”里,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想想,问题的真实原因会是什么,再找方法解决。对吧?

    [举例]比如:孩子去幼儿园会哭闹,舍不得妈妈,妈妈可以说,“宝宝,你想妈妈,我也想你,那你想妈妈的时候就拍拍小肚子,妈妈想你的时候也一样。好不好?”认同孩子的情绪,理解他,可能他就不会闹了。

    [结论]孩子的问题不一定是缺乏安全感。那安全感到底是什么?怎么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1、怎么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论点]首先,什么是孩子的安全感?1岁以内的婴儿宝宝会有快乐、生气、伤心和害怕的情绪,当他害怕的时候,会自然的去依靠妈妈,妈妈能给了宝宝最早的安全感体验,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宝宝信任妈妈。这个信任,就是安全感,也叫做安全依恋是妈妈培养出来的

    [举例]比如,当小宝宝哭闹的时候,妈妈一抱起来,或者换下尿片,喂下奶粉,都会让宝宝很快平静下来。宝宝刚睡醒吵闹时,妈妈安抚几句,拍拍宝宝,也会很快安静下来。

    有研究人员用一只小幼猴做了三个场景的实验:分别将小猴和一只铁丝做成可以喂奶水的“猴妈妈”,一只没有奶水的“绒布妈妈”放在不同的场景里,让小猴体验害怕、紧张、陌生的情况,但最后,小猴每次都是紧紧抱住“绒布妈妈”来获得“保护”,给自己安全感,克服了不安的情绪,这是非常有名的恒河猴实验。

    [结论]证明安全感通过“拥抱”这种最简单的方式建立的,抱着时肌肤间的亲密感,是宝宝所需要的最安全的感受。

    所以,妈妈或者爸爸和其他长辈,都尽量多地去拥抱宝宝,获得宝宝的信任,建立宝宝的安全感。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父母也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宝宝的“安全感”。

    2、培养“安全感”的方法

    [论点]经研究发现,2岁前的宝宝,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宝宝的情况都不一样,父母也要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举例]0到半岁的宝宝需求很直接简单,妈妈听到宝宝哭,就应该及时去照看宝宝,给他抚摸与拥抱。

    2岁前的孩子,父母可以主动和孩子玩玩具,在玩的过程中,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妈妈要走开一会,你自己搭个小汽车出来吧,我去上洗手间,或者晒下衣服,或者写份材料等,逐渐让孩子适应这种分开。

    2岁左右的孩子喜欢剪纸,虽然有的时候,剪出来的效果不是很好,但父母应该说:“哇宝宝,你做的手工好巧喔,颜色搭配也不错,你真棒。”这样孩子会有信心,会影响对相关事情的安全感。

    带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把整个家收拾好,让孩子安全地探索“世界”,比如用到桌角贴、窗户栏杆,收拾好剪刀,玻璃杯等物品。

    [结论]父母要根据孩子的不同阶段进行选择处理,从照顾宝宝,到陪伴孩子,再到认同,鼓励孩子,一步步地培养孩子的信任和安全感。

    [过渡]听完第一章关于安全感的内容,接下来我们要讲下一个概念:敏感期。


    第二章  正确对待敏感期

    [导入]有的小孩一岁吃饭还顺利,到了两岁又不好好吃饭了;孩子认字没有别的孩子多等情况,有的妈妈会担心是不是错过了敏感期?也有家长索性就等着一个“敏感期”到了,再教孩子相关的学习。等等。

    那到底什么是敏感期?有没有大家聊的那样玄乎?我们看看作者怎么解读。

    1、敏感期是什么,时间周期有多长

    [论点]首先说下敏感期,很好理解,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一段时期学某些知识技能能有很好的效果。在这段时期内,如果给孩子提供了合适的培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科学证明,敏感期的时间宽度很大,通常是有几年的时间,不是只有半年,一年这种短暂的时间。

    [举例]比如:词汇发展有研究显示合适的阶段是1岁半到8岁。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是12岁前。但孩子即便过了8岁,他的词汇学习还是一直可以进步的。

    [结论]敏感期时间跨度大,而且学习的时间窗口是不会关闭的,并非错过了敏感期就学不了。

    敏感期这么重要,父母该选择怎么样做呢?

    2、不要陷入“敏感期”,选择积极应对

    [论点]因为孩子的大脑有很高的可塑性,父母不要去拘泥于“敏感期”的概念,可以结合孩子的身体发展规律,辅助培养孩子的各种基础能力,积极主动地陪养孩子学习。

    [举例]孩子4岁左右时,妈妈可以在睡前陪读15分钟左右,用指读的方式,让孩子对字有些认识,在以后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认字和理解能力都很顺畅,这样就不用担心错过孩子的敏感期了。

    比如3、4岁的孩子开始会用笔乱涂乱画,并不要马上就套上“敏感期”的标签,这个年龄段孩子正是要学会掌握操作的能力,所以父母应该提供画画的工具,为将来正式学习画画打好基础。

    孩子一两岁时,妈妈可以多陪孩子说话,多让他们听,再鼓励孩子开口。这样的做法是积极地应对敏感期。

    [总结]通过这章的讲解,对于敏感期,其实没有太死板的规则,只要我们顺着孩子正常的成长需要,去陪伴教育就好了,在相对应的敏感期,父母多一些观察和爱护,多一些耐心,陪孩子一起成长。

    [第一部分总结]以上就是父母首先要清楚的两个概念,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正确关注敏感期,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个部分的内容,培养孩子行为意识,过程意识和认知教育。


    第三章  如何给孩子规则养成

    [导入]谈到讲规则,父母听听以下几种情形:

    “我想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无拘束地成长,更加活跃,所以没有那么多规矩。”

    “我每次给孩子定好了规则,做的时候,他总不听,多说两句就哭,看看他还小,就想算了算了,大了就好了。”

    那么父母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养成孩子的规则意识?我们来看看作者怎么说的。

    1、规则是“教养”,而不是“禁止”

    [论点]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规则?父母建立的规则,并非表面意义上的禁止或是硬规定。而是要帮孩子养成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培养安全意识和学习习惯。

    [举例]比如:从小我就教女儿在桌上吃饭,形成了习惯。她后在在谁家里吃饭都是在桌子上吃完,再下桌,不会像有的孩子到处跑。

    进入停车场,要注意安全,教孩子不要下车乱跑,同时,可以教他们一些方法,等妈妈开车门,或站在车门边不走开,等妈妈牵着一起走等,孩子学到了就会形成习惯,建立起了规则。

    在幼儿园、小学上课,有的孩子可以自觉认真听课,上课时不讲话,作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下课时也不跟其他小朋友打闹,知道会有受伤的可能等等。这都是早期规则养成后带来的好处。

    那么,父母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

    2、如何选择制定规则

    父母为孩子制定规则,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去做做不到的事,那我们具体该如何做呢?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思想自由、给孩子明确具体的规则和用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

    [举例]比如,当孩子在表达他的想法时,不论孩子说什么,是他的想法,不要去限制或嘲笑。

    孩子做手工的结果,是孩子自己的想法,父母应该认同和夸奖。

    比如:在玩秋千的时候,不但要孩子们排队,还要制定玩的时间或次数,这样孩子们执行起来有具体的参照。

    孩子喜欢打闹,妈妈可以拿手轻轻敲下孩子,说,这样子就会痛的,再示范怎么样的接触动作是安全的,友好的。

    当小孩子在与别的小朋友抢一个玩具的时候,父母不需要一味的坚持让孩子放下。可以说:“宝宝,你看你们俩抢这个玩具,它好痛喔,能不能先放开它,让它舒服一下,商量你们谁先陪它玩好不好?”

    有的小孩喜欢吃冰棒,吃完一根还要接着来,父母可以说:“宝宝,你吃了一根就够了,如果再吃,你肚子里的朋友就会很不舒服,你没听见它们正在跟你说,不要啊,再吃我们好冷了。”

    [总结]所以,父母不要定硬绑绑的规矩,应该让孩子有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教养。要结合孩子的身心特点,约束行为而放宽思想,多多从孩子的角度去回答和解决问题。


    [导入]但有的时候,孩子不执行规则,还会发起脾气,那父母也很头痛,恨不得把他给塞回去。父母该如何来应对孩子发脾气呢?其实啊,没有那么复杂,听完下面一章,应该就能有个明确的方向啦。

    第四章  正确应对孩子发脾气

    [提问]当孩子发脾气和别的孩子抢玩具时,请问父母,你们是先跟孩子好好说话,还是先让他放手?其实这个要讲这个道理:

    [论点]解决问题前先解决情绪!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孩子闹脾气的时候,父母处理,首先是要解决孩子的情绪,在稳定情绪后,再纠正行为。

    [互动]刚才的场景有两种情况:哪种做法更好呢?

    第一种:妈妈说,我知道宝宝很喜欢这个玩具,你很喜欢它,对不对?但它是大家的,一起轮流玩吧。

    第二种:妈妈说,唉,这个不能抢,大家轮流玩,来,听话。

    建议父母选择第一种做法,因为后者,只是强行纠正了行为,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认可,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情绪 ,也不好理解事情的逻辑,问题不好得到解决。所以,强调一点:解决问题要先解决情绪!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具体怎么来解决宝宝的情绪问题。

    1、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论点]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和表达情绪。说起来很高深,其实很简单,就是教孩子,怎么样是开心、生气、难过、害怕等等,同时学会表达情绪。

    [举例]比如说:你脸红了是有点生气了,你声音大了是有些急躁了,你有一点点哭腔是难受了。也可以通过图卡,来让孩子说出不同的情绪,来认识情绪。

    平常可以让孩子练习,说说今天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受,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情绪。

    [结论]慢慢地他们可以理解情绪,可以控制情绪。对于后期处理情绪是有帮助的,接下来,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要选择怎么样做呢?

    2、认同孩子的情绪,并启发孩子思考来解决情绪问题

    [论点]当孩子有负面情绪发出来时,父母应该先认同他们的情绪,让孩子理解有情绪是正常的,这样孩子获得了理解,父母再帮助孩子自己思考,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损坏物品。

    [举例]比如带宝宝去游泳馆游泳,结束的时候宝宝就是不肯走,非要再玩一会。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因为在公众场合就急于压制宝宝,而应该是要先认同宝宝,说,我知道你很喜欢在这里游泳,是不是?先让宝宝觉得他的情绪妈妈理解了,再说,但因为我们玩了1个小时了,你的小身体再玩水的话,晚上就会很累的,而且爷爷奶奶在家还等我们回去吃饭呢,明天我们再带玩好吧?

    当孩子生气时会摔玩具,可以说,你摔跤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很疼?那玩具摔在地上,是不是也会疼呢?而且摔坏了,就玩不了啦。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照顾一下这个玩具呢?

    如果妈妈打你的手,你会不会觉得疼呢?那你打这个小朋友,他会不会也觉得疼?我们应该这样做吗?

    [结论]爸爸妈妈们是不是在孩子下次闹情绪的时候,能有更多的选择呢?平时先让孩子认识情绪,认同他们的情绪,通过引导他们思考,去想出解决的办法。记住,父母无条件接受孩子的情绪,有规则地教育孩子的行为。

    [导入]行为管理中还有一个是自控力,有些父母会用“延迟满足”这个方法,觉得想通过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来让孩子不那么任性,来提高他们的自控力。真相其实远远没这么简单,延迟满足是什么?自控力又是怎么培养的,这里面的内容可是很丰富的。


    第五章  延迟满足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吗

    1、什么是延迟满足

    [论点]延迟满足并不仅仅是指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这只是其一,其二呐,“延迟满足”应该叫“推迟的满足感”,就是培养孩子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意思呢,就是在以后得到想要的也是满足的

    [举例]比如:当有的孩子向父母要玩具时,父母说通过网络购买,会有一个快递的时间,可能要几天,孩子能够接受,并且过几天收到后,还是很满足。

    又或者孩子出门时,妈妈说要拿下包,去下洗手间,让孩子等等,孩子能接受并且等待一会时间。

    [结论]孩子能克制住马上就要的欲望,接受等待一段时间,就具有“延迟满足”能力了,通过研究也证明,这类的孩子在将来的成长中,抗挫能力、竞争力,自信心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讲清楚了延迟满足,那么什么是自控力呢?

    2、自控力是比延迟满足更广的概念

    [论点]自控力的概念就更广了。包括我们前面讲过的,孩子听从指令,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能专心的玩玩具等等,都是孩子自控力的表现。所以,父母应该从如何培养孩子自控力的角度去思考,而不用过于纠结延迟满足孩子这个问题上。自控力对孩子来说,有利于孩子学习能力提高和社交能力发展。

    [举例]比如:孩子学习是成体系的,语文学习生字,要学拼音,偏旁,结构,笔划,含义,组词,造句等等,都是整体的,学的时候有的同学上课会讲话、上课会开小差,有的孩子自控力好,全程专注,学习收获肯定就多些。

    许多同学来参加孩子的生日会,有一位同学因上课要晚到,孩子们都知道要等她来,再吃蛋糕,他们同样感到满足,这样的交往氛围是很和谐的。

    那么,如何来培养孩子好的自控力呢?

    3、如何培养自控力

    [论点]父母要结合孩子年龄特点,在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认识、培养他的自控力。

    [举例]比如,早晨叫孩子去洗脸刷牙,而他可能看到一个小玩具,又忘记了去刷牙的任务,这就是专注力被分散了,父母不要去批评孩子,因为他们容易被新事物吸引而忘记约定的事情。

    带孩子去商场或超市,不要用食品引诱孩子,让孩子选好,又故意拖延不满足孩子,说下次再买或有什么条件再买,这样不但不符合孩子的发展阶段,还会伤害亲子关系,让孩子不信任父母。

    带孩子去医院打针,打针时夸奖孩子能控制住不哭,能奖贴纸。能够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害怕的情绪,和扛疼痛的能力。

    有玩过“123,木头人”的游戏吗,这种当蒙眼小朋友转过头时,其他的孩子都要保持不动,这是最直接的自控力表现。在公众游乐场中,排队,轮流玩,都是培养自控力的方法。

    [结论]父母可以在平常的生活娱乐中,接受孩子的错误,引导孩子认识到他自控的表现,适当地利用游戏规则,逐渐地培养孩子自控力。

    [行为意识小结]总的来说,自控力是比“延迟满足”更广的能力。结合我们前面讲的情绪管理,规则意识,父母结合孩子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才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正确选择。


    接下来我们讲讲:如何培养孩子具备正确的过程意识,包括赏识教育、挫折教育和竞争意识。

    第六章  正确地进行赏识教育

    [导入]比如:现在很多妈妈会时常夸奖孩子,鼓励孩子,说盲目称赞,但时间久了,会发现这几种情况:

    “孩子越来越说不得,随意一说他就不高兴,觉得是批评了他,很玻璃心。”

    “怎么孩子除了自己表现好的事情很主动,其它的事情,就不上前,很怕没做好似的。”

    “有的孩子甚至就为了得到表扬而去做事,目的性太强。”

    这样的赏识教育到底对孩子有帮助吗?下面这个章节我们来谈谈父母该如何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帮助孩子成长。

    1、称赞的目的是关注过程

    [论点]称赞不是简简单单地肯定,而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优秀,为什么优秀。培养孩子去关注做得好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事情的结果。

    [互动]比如,孩子的舞蹈表演拿到了奖状,回家后一位妈妈说:“哇,女儿,你真聪明,你拿到一等奖了,妈妈爱你。”另一位妈妈说:“哇,女儿,你拿到一等奖了,是因为你平常一直在练习这些舞蹈节目,很熟练了,你的努力让你获奖了,你真棒,妈妈爱你。”

    大家会觉得哪种说法是你更认可的?相对而言是第二种。因为,前种回答,会让孩子认为,我是聪明的,或者我在舞蹈方面很厉害,这样孩子在其它活动中,就会想了,是不是也能拿第一,如果不能,我不去了。对吧?而后面这种回答,关注的点是努力的过程,孩子理解拿到奖是通过努力练习得来的,那孩子以后在其它的方面,也会有这个概念,就是努力可以得到好的奖状。这也是一种提升内在动机的方法。

    [结论]所以,父母应该从关注过程的角度,对孩子进行称赞,孩子也会有具体的感受,也觉得父母是真诚的,不是泛泛敷衍式的,从而增进了亲子关系。

    2、帮助孩子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全面的自信

    [论点]给出孩子具体的评价,并且帮助孩子找出得到好成绩的方法,让孩子理解和学会,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的想法,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同时找出其它可以进步的方面,客观地进行赞赏,让孩子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在多个方面表现优秀

    [举例]比如:孩子参加游泳比赛,成绩不错,妈妈可以说,你这次游地很好,成绩不错,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是因为你平常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听了老师的动作说明,练习时我们又特别注意了这些方面,所以你可以获奖。

    三岁左右的孩子有些可以自己吃饭,这时父母夸奖孩子用手抓筷子很好,可以抓更多东西了,孩子就明白,我可以用手抓东西了。这叫“自我概念”。父母可以多让小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的自我概念更加完善,能力也更多些。

    有的孩子认字稍多,大家更多地会夸奖这个方面,妈妈则可从其它方面“拨高”一点,可以说孩子你通过练习,口算和跳绳都可以有进步等等,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各个方面都可以努力获得优秀,从而建立起全面自信感。

    [结论]通过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和拥有全面自信,让孩子在将来的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导入]谈了赏识教育,对应的有“挫折教育”,通过挫折教育,希望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强地应对。不过,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样困难,父母该如何去应对?是说“孩子,你自己想办法”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正确的做法。


    第七章  如何正确地进行挫折教育

    1、什么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互动]给孩子制造障碍,严厉对待孩子,极少肯定和表扬,总是批判孩子。身边有这类型家长的请打个1。没有的打个2。

    [论点]其实刻意进行的挫折教育收到的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核心一点,就是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孩子面对挫折时的重要作用。真正的挫折教育,核心是让孩子获得父母的全面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举例]比如:夏天,孩子说,妈妈,我被蚊子咬了两个包包;今天体育课我摔了脚,破皮流血,成绩也没有了;妈妈今天我的考试只得了92分,等等。这些我们看是小事,但都是孩子碰到的挫折,父母应该先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再解答他们的疑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结论]父母就像角手架,在孩子成长的早期,父母要给以全面支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和他们一起面对,逐步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后再一步步撤掉角手架,让孩子有能力自行处理。可能有的父母会讲,为什么要这样,有那么重要吗?

    2、父母的帮助非常重要

    [论点]有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是因为反复的失败而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态。父母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举例]有个妈妈抱怨写作业很慢,我问孩子为什么,孩子说,有的题不会做。正因为她不会做,找过妈妈,妈妈让她自己想,自己又想不出,找妈妈又怕被骂,情绪没法舒解,慢慢地就很无助,无奈,做作业就慢了。

    [结论]孩子在遇到挫折时,父母如果不给予帮助,很可能影响孩子积极心态,还可能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所以,大家想想,父母的帮助是不是非常重要?父母要怎么做呢?

    3、父母该怎么帮助孩子面对挫折

    [论点]当孩子对问题产生困扰时,父母要认同孩子的受挫情感,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

    [举例]刚才说的孩子作业有不懂的地方,妈妈一边可以教孩子做,同时,也要教她怎么去从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还可以预习课文,有问题及时问老师,等等,让孩子学习遇到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她就能慢慢提高自己的能力。

    又比如,孩子考了96分回家,家长看完试卷后,说,孩子,你这次丢的分,主要是粗心造成的,妈妈知道你有点难受,妈妈教你一个方法,做完题目后,重新检查一遍,这样你这种问题就解决了。

    又有孩子摔破了膝盖上的皮,很疼,听说要用碘茯消毒,更疼,就害怕了。父母可以这样说:爸爸小的时候也跟你一样,摔到这个位置,也是用碘茯的,是有一点点痛,但能够忍得住。你也会一样的,试试看。孩子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总结]听完这个章节,希望父母明白,不用特意去制造挫折,选择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在他们遇到各种问题时给予全面的支持。同时借助机会,帮助孩子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提高他们的过程处理能力。

    [导入]接着我们聊聊竞争意识,与赏识教育、挫折教育一样,对待过程要比结果更看重。有些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竞争力,会时常用比较的方式,跟孩子说话,想提高孩子的竞争力。结果真的如家长所愿吗?这个章节,来看看该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竞争力。


    第八章  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竞争力

    1、不需要事事都来比较

    [互动]大家可以回复下,两位妈妈会对准备吃饭的孩子这样说:

    第一种:“思思,果果,我看看谁吃饭吃得快啊。”最后思思没有果果吃得快,不太高兴,妈妈又说:“思思也很棒,果果是5岁第一,思思4岁第一。”

    第二种:“思思,果果,你们一起吃,要在30分钟内吃完,吃的时候多咬几下啊,不要急。”请问各位支持哪种说法?

    第一种的打1,第二种的打2。

    其实呢,第一种说法会让孩子觉得,我什么事都要去争第一,当没有得到的时候,还要找些理由来维护自己的优秀,结果呢?孩子一方面没有去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一方面过于在意“第一”的名号。

    第二种说法父母避免不必要的比较,教了孩子正确的操作方法和过程要求,会让孩子更注意正确的做法,不会随意起攀比心理

    [结论]父母不要在每件事上都让孩子比较,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帮助,要怎么做呢?

    2、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特点

    [举例]比如学校体育课,每分钟跳绳的数量,都不一样,要告诉孩子每个人有不同特点。而不要去说,你要比别人快,比别人多,要提高可以通过练习,不用强调竞争。

    孩子身高各有不同,因为孩子发育有早晚,家庭饮食也不同,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各自的特点,客观理解互相的差异。

    父母要帮助孩子理解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并帮助孩子找到进步的方法。

    3、正确的评价方式:对事不对人

    [举例]“孩子,你这次数学试卷比上次有进步,之前出现的错题,你这次没有做错,是用了计算分步骤的方法,起了帮助。”

    “你的舞蹈动作基本上已经都会了,为了暑期的考级,在家要每周练习三次,这样比现在更有把握通过。”

    [结论]这样的评价,一方面让孩子更认可自己的表现,第二有明确的方法,让孩子知道自己进步是通过什么方法努力得到的。

    那是不是孩子不用在意竞争了?也不是的,班上确实有100分的孩子,体育运动中还有冠亚季军,对吧?我们应该让孩子直面竞争,但要明白关键看重什么?

    4、在竞争中关注过程,学会合作

    [论点]现在的社会,个人竞争的情况少于团队竞争,个人竞争注重努力的过程,而团队竞争则更要靠合作,要教会孩子通过合作来取得好的成绩。

    [举例]以小朋友参加的足球比赛为例,来理解一下合作的重要:

    足球比赛是典型的竞技运动,一方有多人上场,按照每个孩子的特点区别,分在不同位置,不同任务。在比赛过程中,每个孩子要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努力为球队获胜而付出,这是个人竞争,但更重要的,一个孩子拼命奔跑,抢球,并不能决定球队的输赢,而要去学会与队友合作,传球,配合,共同取得胜利。

    [结论]通过合作,才有更大的成功机会。即便是输了比赛,也要让孩子明白,输赢都是一定会存在的,无论结果如何,在过程尽了自己的努力就没有遗憾。

    [过程教育小结]生活中竞争确实存在,父母应该有所取舍,不要事事都比,让孩子更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发展长处,补足短处,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共同任务。这个部分共讲了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竞争力,都是需要培养孩子看重过程,在过程中学习和成长,大家有学到吗?


    接下来,认知教育讲到了快乐教育、倾听、想象力和创造力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九章  给孩子正确的“快乐教育”

    [导入]用“放养”“快乐第一”的态度,随孩子天性,不限制孩子,甚至是禁止孩子学习,给孩子这种“快乐教育”其实不一定让孩子真的快乐,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告诉父母选择正确的“快乐教育”。

    1 “快乐教育”是指什么

    [论点]父母要给孩子真正的“快乐教育”,是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快乐,而不是任意放养不管,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不顺心,不开心,父母要在孩子不快乐的时候,帮助孩子找到快乐的方法

    [举例]孩子考试成绩一般,第一位妈妈说:“不要紧的,不用给孩子压力,让他快乐成长。”第二位妈妈说:“孩子,你这次成绩不高,也不用难受,后面你加强复习和练习,把不懂的弄明白,下次会比这次考得好,就是进步啦。”两种情况,大家会更认可哪一种呢?

    [结论]第一位妈妈这样说和放任的做法,长久来看,可能让孩子没有进步的动力。而第二位妈妈,帮助孩子理解问题,找到排除不快乐的方法,这样来帮助孩子找到快乐。

    2、怎么进行正确的“快乐教育”

    [论点]当孩子会产生不快乐的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借机会,来培养孩子找到快乐的能力。

    [举例]比如:孩子参加比赛,输了不快乐,父母可以说,比赛有输有赢,都很正常,这次输了,是因为你的技巧和动作还不够熟练,所以,我们回去要多加锻炼,这样,下次就会有进步了。

    食堂吃饭浪费,父母可以说,你还记得《悯农》吗?粒粒皆辛苦,你这样浪费粮食,农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费了,你觉得这样做好吗?

    做活动时,喜欢的道具被别人先拿走。父母可以说,玩的时候要有规则,公共的物品大家都可以用,并不是自己,所以,要理解,你喜欢它,也有别的小朋友喜欢,所以有秩序地去参与活动也是应该的。

    [结论]这三个例子,分别提到的方法是通过让孩子看重过程、内疚感和同理心,去理解不快乐的事情,让不快乐的情绪会得到排除,同时通过一些好的做法获得进步,就是教会孩子学会快乐的能力。

    [总结]让孩子明白快乐与不快乐都是客观存在的,父母不要想让孩子一直快乐,当孩子不快乐的时候,帮助孩子找到原因,换位思考,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教会孩子走出不快乐的情绪。


    第十章  要求孩子“听话”会抹杀独立性吗

    [导入]我们前面讲了很多方法,但其中沟通都是必需存在的,这样就会有个“听”的过程,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在听方面有什么见解。

    1、“听话”真正的理解是什么

    [论点]作者给出的“听话”真正的含义,并不是指孩子无条件听从安排,而是培养孩子有倾听的能力,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再独立思考。

    [互动]比如:孩子和妈妈在KFC吃东西,垃圾弄了一地。服务员走过来说:“小朋友,吃的垃圾就放在桌子餐盘里好不好?阿姨等会给你收拾啊。”这个时候,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孩子听了话之后,看看地上,确实一地都是骨头碎,就把手上的垃圾放在了桌子上,说,“对不起,我不丢地上了。”

    第二种,妈妈一听,说:“小孩子嘛,天性嘛,随他咯,等会我们走了你扫一下就好了。”

    大家认为,你会支持哪一种做法?

    [结论]我们说的“听话”,应该是第一种表现,孩子听到服务员的话之后,自己思考了,知道了垃圾丢在地上是不恰当的做法,并进行了修正,是“倾听”加“思考”的行为结果。而第二种情景,孩子则很可能会产生自私,无规则的理解,影响对将来的生活社交产生不利的后果。

    父母应该培孩子倾听的能力,为什么说倾听对孩子来讲,非常重要呢?

    2、“倾听”对孩子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非常重要

    [论点]倾听,是指“听得到,听得懂别人的讲话”。通过倾听,孩子可以听到父母和老师说的话,教的内容。还可以理解和分析别人感受和意图,判断出别人的想法并加以应对,对孩子社交有很大帮助。

    [举例]比如:老师放学时说:“孩子们,明天学校春游,请每个小朋友,穿好校服,白球鞋白袜,戴好红领巾,早晨7:15分到学校操场集合。”但到了晚上,总会有孩子的父母在家长微信群问,“唉,是几点到学校啊?要不要穿校服啊?我们家孩子说不记得了”。

    期末考试前,老师把考试的题型讲给学生听,每一大题的题型和做题的思路,有的孩子听着听着就开小差去了,听不进去也更不理解了,最后在考试时很可能会出现蒙圈的情况。

    又比如,我女儿过生日那天,请了几位小同学来家做客,其中一位进门早,就拿到了唯一一个大的汽球马,而另外一位则没有,有些难受,情绪就出来了。拿到的孩子看到了,听她说很想要,考虑了一会,就让出了这个汽球,找我要了其它的,这个行为在场的家长和有些孩子都看到了,都很认可,同学也会更愿意与她交往。

    [结论]这些表现和孩子倾听是相关的,对别人说话敏感,听到后理解或应对,有助于学习和促进社交。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呢?

    3、如何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论点]父母要以身作则,指令简单明了,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

    [举例]“爸爸,爸爸,我们明天去春游,要7点15分到学校,穿白球鞋和白袜子,还有校服”。我头也没转地“喔”一声,算是知道了。这个时候,她妈妈批评我,说,你听到什么啦?有没有跟孩子好好说话?一副敷衍的样子。这个时候,我突然才反应过来,看着女儿,“刚才爸爸没听清,要穿什么?几点到学校?喔,原来是7点15分,那我们6点就要起床了啊。”

    “我们6点就要起床了。”是不是比“那我们明天要早起啊。”来得更明确?如果仅仅说个早起,孩子可能五点就醒了,兴奋不已,来吵我们早起了。

    又或者要孩子收拾好玩具,我们可以说:“宝宝,来,你玩完了玩具,要让他们回家哟,他们的家是这个桶子,来,我们一起送他们回家吧。”是不是比“宝宝,你要收拾好你的玩具”要来得更好执行呢?

    我家10岁的外甥女,妈妈叫她去洗澡,而她正兴致浓浓地看着TFBOYS,行动慢了点就被妈妈批评:“都这么大了,还叫不动,叫你去洗澡,听不到吗?”其实这个时候,父母更要理解孩子,帮助她们去思考自己的行为该如何安排,比如可以说:“你这个节目还有多久?看看剩余时间,你是先洗澡还是先看完?”这样孩子可以分析下当时的情况,就可以自主决定了。

    [练习]给大家一个练习,想想现在如果要孩子去完成作业,来一个明确的指令,你们会怎么说? 我的做法是:“女儿,你的家校联系册拿出来,对着上面的作业任务,一个个写完,30分钟的时间,写完检查一下,再给我签字。”

    [结论]父母认真听孩子说话,可以做到言传身教又让孩子获得了尊重。提出简单明确的指令,孩子更易于接收和理解,执行起来也更加专注。同时父母应该放宽一些对孩子的要求,多给予指导帮助。让孩子更好地学会“倾听”。最后,回到我们的主题,怎么样让“听话”和“独立性”不冲突呢?

    4、倾听和独立思考结合

    [论点]父母担心孩子过于“听话”,而失去“独立性”,其实,理想的状况就是让孩子学会把倾听和独立思考相结合。

    [举例]以安全教育为例,现在学校里每年都会举行安全教育课,消防员老师教的时候,会把保护过程,逃生路径,听从安排等内容教给孩子,孩子这时要用倾听的能力,接收信息并加工记忆,这样孩子在遇到危险时,不会乱跑出现不良后果。其次,老师还会教孩子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安全通道堵塞,逃生工具失效等突发情况,这时就要孩子在遇险后,能够对情况进行应变分析,独立思考判断再进行处理。这样孩子可以具备又听指挥不慌乱,又不盲从的独立性。

    [总结]这个章节听完父母是否明白了,“听话”是指让孩子有倾听的能力,“独立性”是让孩子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两个能力可以结合,不用担心非此即彼的情况。

    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在这个部分还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父母担心学习会破坏想象力和创造力,下面我们来看看是否是这样?


    第十一章  学习会破坏想象力和创造力吗

    [导入] 教了孩子汽车是在路上跑的,孩子是不是就不能想象出车在天上飞或在水中游?让孩子知道童话是假的,是不是孩子就不再接受仙女屋或矮人国?有些父母会担心学习会不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章节,作者解答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1、什么是想象力和创造力

    [论点]想象力是我们的大脑从有的东西想象出新的东西,创造力可以理解是做出没有的东西,或者有新的东西解决问题。孩子要做到这两点,是要通过三个过程的:让孩子先学到信息,再理解记忆,最后加工生成新的东西表达出来。

    [思考]比如:孩子要进行画画,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应该是这样的吧:孩子先要有画画的工具,知道画笔的用法,在纸上可以画,然后,把他看到或想到的东西进行组织,最后画出来。可是以乱涂乱画,也可以画想象的或具体的人物。

    [结论]大家有没有发现,孩子创作的前提是先学到东西,这个学,要靠认知这个过程。

    2、认知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孩子的认识是发散的

    [论点]认知是学习,是孩子去认识这个世界,孩子从生活体验中发散性地学到知识,就会成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让孩子有足够变化的原始材料。

    [举例]孩子看书时,很多父母会担心孩子看字多了,就不会看画,就不会有画面感,其实不是的,孩子在看字的时候,大脑会有很多新奇的画面,这是父母看不到的。有很多孩子在学校的绘本课中,就会写出、画出很多父母非常意外的画面和故事。

    [结论]中国的老古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当孩子学习了知识和方法之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有发展的基础,有依据。

    讲到这里,可能有的父母会认为,那即然这样,就让孩子正常学习吧,不用担心了。唉!可别轻易就下定论,其实还是有破坏孩子想象力的情况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再从孩子学习、理解加工、表达出来三个方面来分析。

    3、这样的做法会伤害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论点]父母给的学习和体验的信息超纲,过程中不容许孩子试错和探索,要求标准答案,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表达。这些做法都会伤害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举例]比如2岁前的孩子主要通过五观来认识世界,如果让他们去认识卡片字或图,孩子往往是不易理解和接受的。

    学龄前的孩子则可以动手或亲身体验为主,可以做手工,画画,看书认字等。而如果让孩子去背乘法口决表或者背古文,则可能不太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孩子只能是死记硬背,也不能灵活运用。

    积木玩具,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会尝试用不同的积木块搭建出不同的架构,在不停的试验,怎么搭能够平稳,更高,更好看。父母不需要去干涉孩子的行为,不要说:“宝宝,这个不能这样搭,这个要和这个放一起才好看”等等之类的话,让孩子自行的试验,探索,才是认知事物规律的最好方式。

    还有乐高类的玩具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变化有很多种。孩子随便怎么拼,都是孩子的自己想象力发挥,我女儿玩的时候,会在20-30分钟内非常专注,组合出一个房子,然后告诉我,这是公主的床,这是她休息的沙发,这是门和阳台,还有一只猫。我每次都觉得很棒,这时不需要去告诉孩子,要按照图纸上的方式去拼出整个场景。

    [结论]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习符合年龄阶段的知识,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很可能会犯错,试探的过程会出现的不同结果,我们要接受孩子试错和探索的过程。多带孩子去更多体验发散思维的任务,以开放的心态,容纳孩子千变万化的想法和结果,选择这样做才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总结]讲到这里,父母应该明白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行为,过程处理和认知。最后,我们要聊聊与孩子学习有关的场景,早教和看电视。


    第十二章  给孩子好的早教

    提到早教,估计很多妈妈都很关注啊,到底要不要让孩子上早教?上什么样的早教?这些问题总是不停地在脑子里打转啊。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怎么应对孩子早教的问题。

    1、早教的重要性

    [互动]请问一下大家,你们觉得,早教到底是什么?有技能学习、认识东西、学习规矩……啊,大家都说到了一些啊。

    首先,我们要给大家排除两个关于早教的误区:必需去“早教机构”以及“不早教”。早期教育,就是指我们应该是要给孩子提供各种条件,使孩子的成长初期,在生理、认知、情感等方面全面均衡发展。父母即不能不早教,也不能完全依靠早教机构。

    [举例]比如说:让宝宝懂得吃喝拉撒,认识和控制物品、能够交朋友,和一些基础技能等等。都是妈妈可以教的,可以为孩子成长打好基础。

    孩子的大脑发育就像城市的交通路网,三岁前的孩子大脑神经细胞发育那是突飞猛进的,孩子需要通过五官去体验这个世界,一点点但很快地建设和调整他的大脑交通网,让他建设得更合理。

    1965年起,美国就开始了“启智计划”,针对家庭环境不好的5岁前的孩子,提供教育、健康、营养、社会服务等各种帮助,提高这些孩子的综合能力,并经过跟踪回访,发现他们要比没有获得帮助的孩子在学业、收入、婚姻等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

    [结论]所以,早教对孩子全面发展非常重要,为他的将来打好基础。那么父母要怎么样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早教呢?

    2、早教正确的打开方式

    [论点]父母要全方位对孩子进行各种体验的均衡培养,才是好的早教。早教要结合孩子生长发育规律,多让孩子从玩中学,父母减少些功利心,给孩子更多关心,关爱和陪伴。

    [举例]比如两岁左右的宝宝,应该培养他身体的操控力,可以操作物品,而不是画画等技能学习。

    反面的例子比如:有的妈妈会在出生后就给孩子看识图卡片,一张张变换很快,其实这时候宝宝根本接受不了,思维都被打乱了。或者过早地让孩子学写字,也不看看孩子认识多少字。

    很多孩子喜欢做手工,在裁剪、粘贴的过程中,就学会了制作小玩意的方法和动手的能力。

    妈妈也不要每次都要孩子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关心分数和奖状,选择关心孩子的心理和学习过程,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总结]以上就是本章关于早教的内容,即不能单纯依靠早教机构,也不能不早教,最重要的是父母给以孩子各种条件,让孩子全面均衡的学习成长,多点关爱和培伴。父母是否记住了?那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对孩子看电视的建议。


    第十三章  两岁以内的孩子是否适合看电视

    [互动]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能接受2岁以内的宝宝看电视节目的,打个1,没有的,打个2。

    不同于以往我们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这个章节,我们首先就给出问题的答案:不合适!两岁内的孩子不合适看电视节目。

    有孩子是通过电视模仿一些行为,但这并不能说电视节目给孩子带来了帮助,我们要考虑的是节目对于孩子更深的影响。

    1、两岁以下的婴幼儿不适合看电视

    美国儿科学会从1999年到2011年,针对0-2岁的孩子使用媒体做了研究,最终报告指出,两岁以下的婴幼儿,还不能理解屏幕上发生的故事,大约两岁后,才会逐渐理解。

    [论点]婴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简单说,孩子主要通过眼睛、手、耳朵、来直接学习和认识这个世界,婴幼儿不能理解电视和现实的关系,过早看电视还可能会产生注意力障碍。

    [举例]比如一些节目中,当出现吸引人的玩具时,9个月的宝宝会尝试用手去抓,而19个月的宝宝往往用手去指表示喜欢。

    一个实验中,由一个成人在一个房间藏起一样物品,一组宝宝通过窗口看着,另一组宝宝通过电视屏幕看着。结果前组宝宝很快能找到,后组宝宝则相对困难。

    小宝宝最好奇了,容易受外界吸引,电视节目和声音,时刻变化,宝宝当然显得专注,每个都是新东西呀,所以好像看得懂。当听到电视音乐有变化时,宝宝会去关注一下,这样就打断了宝宝本来正在进行的思考和观察,分散了注意力。以后上小学后,45分钟的上课时间可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会分心。

    [论点]这证明婴幼儿是很难分清楚现实与电视的,看视频后的表现要差于看真实情况的表现。还可能会损害孩子的专注力,不利于孩子学习。所以父母可以选择以下做法,来教育宝宝。

    2、父母培养2岁前宝宝的正确做法

    [论点]谨慎使用电子多媒体,多多进行节目外的活动。

    [举例]比如:2岁内的孩子每天看电视在15分钟以内。2-3岁的孩子可以看30分钟以内,3岁以上就商量一个合理的时间,比如晚饭后看1小时内的节目之类的。

    如果接触了媒体中的海,就可以带宝宝去去看看江,看看海,让孩子有直观的感受。

    [结论]多给宝宝制造适合他年龄段的活动,让孩子更多与现实互动,通过真实的生活去体验理解这个世界。父母们要知道,2岁前的宝宝,是不合适看电视的,如果正好家中有2岁内的宝宝,请去关掉电视,多陪陪孩子做做亲子互动吧。


    [全文总结]到这里,整本书我们就讲完了,现在这个时代,孩子的培养教育真的是每个爸爸妈妈最重视的,希望这13章的内容,可以让大家在平常养育孩子的时候,更多一些科学的选择,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课后呢,也请大家去结合我们这本书,做些实际与孩子相关的活动,有以下几个选择:

    1、试试注重过程的夸奖孩子,让孩子更加的自信起来。

    2、关心一下你的孩子,最近有什么不开心的事,用今天的方法帮他分析一下,看看孩子是否会明白和理解?

    3、父母可以找个事情,跟孩子交流一下,提出一两个明确的指令,锻炼下孩子倾听的能力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桂妃研读社|D107]《养育的选择》终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cp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