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民国烟雨梦人物
萧红:你只知她是文学洛神,却不知她也是一个弱女子

萧红:你只知她是文学洛神,却不知她也是一个弱女子

作者: 苏寒山 | 来源:发表于2018-02-16 12:40 被阅读71次

01

或许是身体不好的缘故,她总是脸色苍白、嘴唇紧闭的样子,动起来却很敏捷,笑时甚至显得有些神经质,很难不让人发现她的单纯。

但她又是个极具才华的作家,文章里世事人间的美好、疾苦、丑陋、挣扎、不堪轮番上演,文章外她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永恒追求爱与自由。”

以上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我最喜爱的民国女作家萧红。

茅盾在评价她的小说《呼兰河传》时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而鲁迅则更直言不讳地说:“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面对一众文坛大咖的偏爱与盛赞,年轻的萧红并没有因此洋洋得意,反而在触手可及的“千秋万岁名”之中,一眼看穿自己的“寂寞身后事”。

她说:“也许,每个人都是隐姓埋名的人,他们的真实面貌我们都不知道。我在想,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去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

02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些熠熠生辉的女作家。

最著名的当数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和张爱玲,她们四人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四才女”之中,萧红在文学创作上最特立独行,其一生也最是命运多舛。

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群星璀璨,那时是茅盾、老舍、巴金和沈从文的时代,同样也是萧红的时代。

同众多大名鼎鼎的男作家相比,萧红显得毫不逊色,因此后人称她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有人说,萧红是文艺女青年的祖师奶奶,她一生贯彻到底的是生活上我行我素,创作上特立独行。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她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因为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

而萧红却只是一个没有自己的钱和房间,又固执的要写小说的女人。

03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原名张廼莹。

幼年萧红的眼中,父亲对待任何人,都是同样吝啬而冷淡的。

在母亲感染霍乱病故之后,她同父亲的关系渐疏渐远。

萧红与祖父的关系很好,常常和祖父在后花园玩。

可是不久祖父也去世了,从此她对于家庭便再无任何留恋。

萧红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她先是逃往北平,在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读书。

刚到北平时,她口袋中有钱,身边有表哥陆哲舜陪伴,所以一切都是美好的。

萧红在写给好友的信中说:“我现在女师大附中读书,我俩住在二龙坑的一个四合院里,生活比较舒适。这院里有一棵大枣树,现在正是枣儿成熟的季节,枣儿又甜又脆,可惜不能与你同尝。秋天到了!潇洒的秋风,好自玩味!”

院中吃枣,树下读书,此情此景若能天长地久下去,那该是怎样一种幸福啊。

然而一年不到,他们手中的钱已经所剩不多,两人的关系也开始变得冷淡。

没有经济的自由便没有生活的自由,爱情在一贫如洗的人之间总是如此的软弱无力。

青梅竹马的少年男女最终劳燕分飞,各自回到家中。

返回呼兰河的当天,父亲就将萧红软禁在家中,不许她出门半步。

04

厚实的墙壁和密不透风的屋顶,或许能关住萧红有形的身体,却关不住她追求自由的内心。

监禁了一个月之后,萧红再次逃往北平,这次她选择只身一人。

过了没多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萧红又跟随他去了哈尔滨。

萧红和表哥搭伴到北平读书的事早已传的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为了家族的颜面,汪恩甲的哥哥汪恩厚坚决逼迫弟弟休妻。

萧红也不甘示弱,她独自到法庭状告汪恩厚。

为保全哥哥的名声,汪恩甲作证解除婚约是自己的要求,令萧红最终败诉。

女人的不安源于对男人的依赖,而女人的不幸则始自对男人的放纵。

尽管萧红在创作上极具勇气和才华,但在情感上却也和其他女性一样,感性胜过理智。

她原谅了汪恩甲,两人住进哈尔滨东兴顺旅馆,不久萧红有了身孕。

就在萧红临产期近的时候,汪恩甲却突然失踪,整个汪氏家族也销声匿迹。

由于二人欠旅馆的钱太多,萧红又身无分文,旅馆将她扣押做了人质。

困居旅馆的日子,萧红对两人之间的感情仍然抱有幻想,对汪恩甲的归来也深信不疑。

当漫长的失望演变成了绝望,很久之后她终于知道,汪恩甲彻底地从自己生命中消失了。

05

自然法则,一进一出。

萧红困居旅馆,时刻面临着被卖到道外圈楼做妓女的危险。

当汪恩甲从萧红的生命中凭空消失的时候,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闪亮登场。

放佛是命中注定一样,在萧红最孤独、绝望的时候,萧军闯入了她的生活,给她带来生的希望和光明。

然而爱情的力量再大,在现实面前也显得软弱无力。

萧军和他的朋友们凑不够替萧红偿还欠款的钱,也想不出其他营救的办法。

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洪水淹没了哈尔滨,萧军想到了救出萧红的办法。

他趁夜租了一条船,用绳子把萧红从楼上救出。

萧红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不久孩子就夭折了。

1933年,萧红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故事取材于她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送人抚养的真实经历。

可以说,萧红写下的每一个字,所用的墨水都是她心上流出的鲜血。

同年,他们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哈尔滨自费出版,二萧一举成名,正式踏上文学征程。

06

因为《跋涉》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二萧不得不逃离哈尔滨,辗转到达青岛。

在青岛避难期间,他们写信向当时的文坛领袖鲁迅求助,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二人立刻决定前往上海。

鲁迅非常喜欢这两个年轻人,他不仅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

也许是缺失父爱的缘故,萧红对鲁迅,除了学生对老师应有的尊敬,更有一种女儿对父亲天性的亲近。

然而命运对萧红却总是一如既往的残酷,就在她刚刚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能够安心写作的时候,另一场暴风雨接踵而至。

行伍出身的萧军个性粗暴、情感轻浮,先后跟三个女子有过暧昧。

甚至他从来没把萧红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在评价萧红时他说:“萧红单纯、淳厚、倔犟,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因为和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萧红选择只身东渡日本。

爱情使人盲目,像当初原谅汪恩甲一样,萧红再一次原谅了萧军。

但是她知道,自己受到的伤害和侮辱,已经使她不会像从前那样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萧军身上了。

07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

一个月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上海失守。

二萧不愿在日军占据的上海继续生活,结伴撤往武汉,在那里他们遇到了青年作家端木蕻良。

跟粗犷的萧军不同,端木蕻良性情阴柔,他爱萧红,也爱萧红的文学才华。

他称赞萧红的文学成就超越萧军,让萧红找回了久违的自尊,也隐约发现了新的希望。

萧红决定要和萧军分手,选择同端木蕻良在一起。

1938年5月,她和端木蕻良在武汉举行婚礼。

对这段感情,萧红曾经这样形容:“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

原本那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萧红,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了。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二萧宿命般的分手是一个问题的结束,而萧红选择了端木蕻良,则是另一个问题的开始。

08

端木蕻良的个性和他过去的优越生活决定了他并非很好的照顾者。

萧红作为一个弱女子,梦寐以求的老百姓式的生活,也注定无法实现。

1940年,萧红随端木蕻良飞抵香港,她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呼兰河传》,开始在报纸上连载。

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去看望病中的萧红,建议她到玛丽医院做全面检查,发现患有肺结核。

从查出患病直到去世,萧红生命的最后时刻,一直是活在疾病的折磨与精神的痛苦之中。

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

1月18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

第二天,萧红精神稍微恢复了一些,用最后的力气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

第二天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在萧红生命的最后时刻,始终守护在萧红身边既不是萧军,也不是端木蕻良,而是骆宾基。

五年之后,骆宾基成了第一个写萧红传记的人。

09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蕻良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他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他又担心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

后来,端木蕻良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终究也没有找到。

他只能伤心地说:“看来我去了也未必能找到了,萧红的那一半要永远地留在香港了。

1996年10月5日,端木蕻良在北京去世,生前留下遗愿,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后山、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

端木蕻良的夫人钟耀群女士来到香港,实现了他的愿望。

10

萧红短暂的一生经历了四段感情,到死仍在追求永恒的爱与自由。

少女时代,她初恋表哥陆哲舜,青梅竹马入北平,结果难逃劳燕分飞的宿命。

北平归来,她跟随未婚夫汪恩甲,红颜未老恩先断,倒落个身陷牢笼不自由。

身处绝境,她邂逅志同道合的萧军,却难将心事和人说,忍气吞声空余恨。

漏尽钟鸣,她嫁给端木蕻良,本打算拟将身嫁一生休,最终花谢花飞香江畔。

萧红的一生是追求爱与自由的一生,也是始终没有得到爱与自由的一生。

她忘不了爱,因此经常陷入爱的束缚之中,得不到自由。

她又丢不开自由,注定不会像普通女子一样牺牲自由,委身于爱情。

关于爱情,作家菲·贝利说:“最甜美的是爱情,最苦涩的也是爱情。”

而诗人裴多菲则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不过我更喜欢罗素的说法:“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枝繁叶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萧红:你只知她是文学洛神,却不知她也是一个弱女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kp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