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潜规则”这个词,我们都耳熟能详。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发明这个词的并不是某个娱乐新闻作者,而是作家吴思。吴思于1998年在《上海文学》中首次提出该词,用来概括他在阅读《明史》时总结的出的一些规律。不过行至今日,“潜规则”早已不限于史学,各行各业的人都能用它来思考现状,分析形势。

什么是潜规则呢?所谓潜规则,就是隐于暗处,与明文规定相违背,但却实际起作用的规则。
潜规则为何诞生
潜规则和明规则是相对的,当明规则无法概括真实的权力格局时,潜规则就有了生长的土壤。权力者手中有权力,既可以按照明文规定的打法打,也可以不按规定打,如果权力者权衡利弊,发现不按规定打预期收益更大,潜规则就可能出现了。
权力者想按潜规则牟利,那为什么权力对手就要配合呢?第一个原因是权力对手想从权力者手中捞好处,比如给一点倾斜政策,另一个原因是怕权力者祸害自己。现实中有些人,他们看起来并没有权力,但是他们却能合法祸害办事人。他们可以让办事人来来回回跑十几趟而又有一套说辞,也可以“合理”给你的合同进程不断添堵。在这种情况下,来办事的人计算利害得失,很多就只好遵从潜规则了。
当权力者手中有权力对手无法制约的权力,无论正式规则怎么规定,没有思路也能想出思路,没有规则也可以创造出规则。所谓“势所必至”:势之所至,潜规则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潜规则为何消亡
在弄清楚潜规则为何消亡之前,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潜规则到底损害了谁的利益?
潜规则看起来是损害了权力相对人的利益,但不尽然,有的权力相对人还巴不得进行潜规则。潜规则真正损害的是明规则的制定者:官员贪污,危害的是国家的利益,导演受贿,录用了不合格的演员,危害的是投资人的利益。很多潜规则下,潜规则双方已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对抗的是明规则的制定者。此外,潜规则破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人们有规则而不守,有办法而不依,总想着钻营取巧,这无疑也是大大的危害。
那么,如何才能让潜规则消亡呢?
第一种方法是依照明规则调整权力格局,削弱权力者用于牟利的权力,或者增强对应的制约能力。
本书中有一个潜规则因权力者的权力“贬值”而消亡的案例。当时吴思是一家报纸的记者,有人举报某地官场中存在化肥批条现象,有官员将国家分拨给农民的低价化肥指标以批条的方式转给了自己的亲戚,再由这些亲戚加点价卖给农民。吴思带人进入该地后发现,化肥批条是当地官场的潜规则,从上到下几乎人人知道,但是都默不作声。该事件经过报导后被查处了一批官员,但是这个批条现象却并没有根除。后来,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化肥供应增加,价格下降,农民不再依靠政府的指标,官员手中可运用的权力贬值了,这个潜规则就消失了。
第二种消除潜规则的办法就是将潜规则上升为明规则。
可能这句话乍一看是个段子,但其实反映了出了一个盲区:在我们的认知中,潜规则统统都是坏的规则,可真像未必如此,有的潜规则包含了降低交易成本的积极措施。即使潜规则整体上来说是坏的,但也许某个局部是好的,值得吸收的,将这部分好的上升为明规则了,可能潜规则也就消亡了。
如果您觉得看完这篇文章有收获,请帮我点一个赞吧,非常感谢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