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他说 | 女心理师

作者: 趁着暖意尚存 | 来源:发表于2019-01-19 21:29 被阅读1次

    在尘世闯荡,总归有些不安。我们无法预知,一颗心会在何时何处因何而受磕碰,历兜转,遭遇人心的冷冽和善变。

    一如我们也永不会知道,会在哪一个角落,经由哪一个人,因哪一句话而被治愈,被温暖,被开解也被指导着,延拓认知里的盲区,转换对待这世界的看法,热泪盈眶地,重燃起对生活的爱。

    她·他说 里面,是大千世界里的他们,曾教会我的事。

    愿你的人生有足够多的云翳

    机缘巧合地,我同一位年长我许多的心理咨询师成为朋友。

    我热衷于同她聊天,同一个与我完全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生活境况,日日面对截然不同问题的人,深入地,肆无忌惮地,交底一些心里话。聊一些人生里,几乎没有人会坐下来和你认真交换想法的,近乎虚无的命题,比如爱,比如自我。

    也聊,心理咨询这件事本身。

    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医生有点像不能下诊断报告的外科大夫。他们能扒开创口,和你细细分析它是因为什么行为被什么工具在多久前如何创击的,却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开口告诉你,现在要怎么做。

    是放任它被时间风干自我缓慢愈合,还是急急渴渴地缝补任由它内部可能会再烂噬,是从头调理筋骨缓慢但彻底地把荆棘逼出来,还是消炎镇痛之后装作没有受过伤一样走出去继续拥抱刺伤你的人事物。

    如何处理它,以及如何面对它,在某一种程度上,是人心,人性以及彼时彼刻你内心诸多利益权衡较量的结果。

    这个决定,没有人有资格能帮你去做。

    因而无可避免的,她们总会有伸尽手臂,花空心计,却仍无计可施的时刻。

    忽如远行客

    她这么多年印象最深的一个患者,是一个高校的学生。那个姑娘是严重的受虐人格,出行长期必备鞭子脚铐,喜欢被虐待及自残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烈的自杀倾向。

    那个学生是被辅导员遣送来做咨询的,在咨询过程中认真地同她说,在想如何结束生命,并有理有据地列出了很多方法。

    咨询到了这样危险的程度,她即刻同学校报告了那个姑娘的情况,于是那个姑娘的赴死计划终归是没有完成,被赶来的父母带了回去,休学了一段时间,后来由父母陪着继续上学。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我简直不可置信,放纵,自杀自残,这几乎不能相信就是曾发生在不过比我年轻几岁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姑娘身上的行为。

    而在她的叙述中,我终于隐约知道了故事的另一面。

    那学生的父亲是个老师。在外仪表堂堂进退有度,但在家里面,却对着妻子女儿有持久的家暴倾向。她是被他爸从小打到大的,这个大,包括18岁。

    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生活最初一截里面的好或不好,很大程度上全由她的家长对待她的态度所决定。

    而这姑娘的少年时代里,无论表现如何,始终无法逃离被鞭打的命运。人在哭喊挣扎始终无法改变的境况里面,大脑为了让我们好过一点,会下意识地自我欺骗,于是日复一日,她终于成长为一个觉得被鞭打是极度快乐的大孩子。而她在青春期日复一日被抽打的过程里,把痛和性狠狠地连结在了一起。当然,这些都是那姑娘自己所不知道的。

    她说起那个学生的自杀倾向,说那在某种意义上,其实算是一种反抗,对于命运的反抗。那姑娘不觉得她是生的有意义的,她不可以把握什么时候出生,更无法获知什么时候能逃脱被鞭打的境况,生命里唯一能做主的事情,似乎只剩下了死亡。

    生命和灵魂,苦涩沉重到,让人几乎无法呼吸。

    而她说,那姑娘的父亲听起来狠辣,到头来其实也是心里更苦,境遇更惨的人。

    苦渗到心里,心才会一点点冷硬起来。

    那个学生后来也还是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回到了旧的挣脱不掉的境况里,回到了不能打破周而复始的命运里。她的未来会好起来么?还是会在亲人徒手塑造的泥墙里,看着心底微光,缓慢地,一点一滴地,弱下去。

    谁也不知道。

    她被救助而得以幸免于身死。然而,哀莫大于心死,那姑娘槁木死灰千疮百孔的一颗心,仍旧摇摇欲坠着,四顾无援。

    记得要忘记

    我情不自禁地问她,你会觉得无力么?

    无力于你看得到,看得到她们的心是怎么样一点一点被扭曲的,也能推知问题可能会出在哪里。可是那些终归已经糜烂的旧伤痕,无法可破地仍旧让他们困于一方,走向黑暗的迷途。

    你呼喊,你想拉住他们,你想让他们看看,好好看看自己,可因着智慧,因着心的蒙昧和清明,因着甘于改变的勇气的多寡和世俗命运悲欢迭起的无常,因着一颗心的千回百转,能拉住的,终归是寥寥。

    所以你会觉得无力么?像是一个隐约知道结局的先知,一个通晓缘由的旁观者,明明白白地看着一颗心如何自我摧残,这种摧残和遗毒又是如何被一代一代变种呈送出新花样,像是融进血脉的DNA不容改变。

    她说,有时候会的,但也就是这样,所以,但凡有一点希望,就不能放弃。

    曾听闻的佛家的一则故事,说佛祖本无心传教,因觉得世人蒙昧之心无可开化,是一位高僧在旁相劝,说留下些吧,总有能看懂的有智慧的人,多识得一分,便也多一人超脱俗世。

    而毕淑敏也曾在访谈里说,曾经读者来信里,有一位姑娘写道,我们不看新闻,也不爱看报纸,所以一直都不知道吸毒的坏处。但我们看小说,如果你能写一本很好看的小说,把毒品的坏处写进去,或者能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件事。而这句话,恰恰是她后来写下成名作的一点初心。

    想来,我的心也还是蒙昧。只看到万千人生里不可破不可变不可改的固执和桎梏,便觉得心灰意冷满心无力。可若是再退一步,从一颗心的执着到万千颗心的灵动,那么无力中却又能生出新的寄望。

    因为接受着人生在世彼此心间的蒙昧和固执,因而才更了悟能突破一个人心结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突破枷锁对于人心的意义。因而才更愿意努力,纵然努力可能大多徒劳无功,但万千努力里总会有些微处是对着这世界有所改变的。

    或许此刻我们以为的万千徒劳无功里,恰恰包藏着很多后知后觉至关重要的改变。

    人心终归不是物件,寄希望于彻底地,毕其功于一役地去改变一个人太过不现实。但也正是因着人生是这样的涓滴血脉细水长流,日日的所言所感所遇所行,都可能会潜移默化的被留存和珍藏,发出善言善行才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每一个温暖的,积极的,期望改变旧疾的细微尝试和向他人伸出的手,都是而后人生里对抗风波恶尘世凉的一股力量。

    这样想来,其实没有无力的努力,所以,请你每一次,每一次都郑重地出拳,怀抱着知晓悲凉因而丛生积极的努力,去促成你想要的改变吧。

    毕竟,这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理智地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世界,只有很少的人会希望改变世界来达成自己希望的状态。

    因而这世界的前进和发展,其实都是由那一小部分人所决定的。

    微笑的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她·他说 | 女心理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oz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