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2、注释
棠棣:亦作常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
鄂:通“萼”,花萼。不:语助词;或解作“花托”。韡(wěi)韡:光明美丽的样子。
威:通“畏”。
孔怀:最为思念、关怀。孔,很,最。
原隰(xí):原野。裒(póu):散落。
脊令:通作“鹡鸰”,一种水鸟。
每:虽。
永:长。
阋(xì):争吵。
御:抵抗。务:通“侮”。
烝:终久。
戎:帮助。
友生:友人。
傧:陈列。笾(biān)、豆:祭祀或燕享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之:犹是。饫(yu):满足。
具:同“俱”,聚集。
孺:相亲。
好合:相亲相爱。
翕(xì):聚合。
湛:深厚。
宜:和顺。
帑(nú):通“孥”,儿女。
究:深思。图:考虑。
亶(dǎn):信、确实。然:如此。
3、翻译
棠棣花开时节,花朵灿烂光明。如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亲。
面临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埋骨在荒野山丘,兄弟才会苦寻。
鹡鸰困在原野,兄弟赶来救难。虽有良朋好友,不过为之长叹。
兄弟墙内相争,同心抗御外侮。虽有良朋好友,终究不能帮助。
丧乱灾祸平息,生活安定宁静。此时同胞兄弟,不如朋友相亲。
桌上摆满佳肴,宴饮意足心欢。兄弟团聚一起,祥和欢乐温暖。
妻子情投意合,就如琴瑟和谐。兄弟今日相会,祥和欢乐敦厚。
全家安然相处,妻儿快乐欢喜。深思熟虑之后,道理确然如此。
4、解读
《毛诗序》认为:“《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郑笺》认为:“周公吊二叔之不咸,而使兄弟之恩疏,召公为作此诗,而歌之以亲之。”认为是周公诛管蔡之后,又悲悯兄弟反目自相残杀而做此诗。《左传》认为,此诗为厉王时召穆公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棠棣之华……’云云。” 方玉润辩之,认为是周公所做,召穆公“重歌之”。
朱熹对此诗极为欣赏,写下长长的解语,认为“委曲渐次,说尽人情矣。”。钱钟书论及《棠棣》时也指出:“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观《小雅·棠棣》,‘兄弟’之先于‘妻子’,较然可识”(《管锥编》)
全诗以棠棣之灿烂花朵起兴,提出“天下之人,莫如兄弟”的道理。作者举出几种极端情况反复申明:面临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切;埋骨荒山野岭,只有兄弟会苦苦寻求。又以水鸟鹡鸰起兴,其被困在野外,只有兄弟会赶来救援。遇到这类情况,朋友只能长叹。兄弟在家里会互相争斗,一旦有外敌,自然就会共同对外,而朋友往往不能相助。
但是,一旦没有死亡或战争的威胁,人们在和平时代,同胞兄弟就不如朋友亲切了。虽为人之常情,作者亦深为之感喟。
最后,诗人描述了设想的骨肉至亲在一起饮酒作乐的欢乐情形,劝人们好好想想,“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是不是深有道理?
这首诗是对兄弟的赞歌,是诗经中的名篇。兄弟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最为重要的五种人伦关系之一,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兄友弟恭,兄弟和睦,是人生乐事。正如孟子所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是天伦之乐。
没有兄弟,则令人遗憾。如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虽然是以精神境界的扩大化解小我的忧伤,但没有手足之亲,终究是一种现实生存层面的遗憾。
我非独生子女,但没有兄弟。当年读至“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之语,亦曾为之嗟叹再三。然我这一辈人(1970年代之人),纵无兄弟,尚有姊妹。父母有事,尚可商量。而我辈家中,均是独生子女,兄弟姐妹皆无,甚是悲哀。
从这个角度来讲,实行了四十年的人口管控政策,实在是对中华民族人伦传统创伤甚巨的措施。整整一代人,没有兄弟姐妹;她们的孩子,不知叔舅姑姨;他们在一种非正常的关爱中孤独成长,最后还要孤独承受艰巨的养老之累。悲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