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未读过凌叔华的著作,也未对她的生平作过粗略了解,仅知她是一位从民国走过来的才女。
原以为她的一生会是一部女性立志、奋斗的故事,可知道看完陈学勇所著《高门巨族的兰花——凌叔华的一生》,才发生凌叔华的人生完全不是什么奋斗励志型的。她出生达官显贵之家,父亲是晚清进士,有兄弟姐妹十余人。在大家族长大的她,从小就学会了隐蔽自己的感情以及看别人脸色。
她的才情是众所周知的,文学上,以短篇小说见长,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而其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似乎更胜一筹。印度文豪泰戈尔曾赞扬其才情更胜林徽因。
她的一生其实也没有什么波澜曲折的经历,尽管多次奔波各地,后半生旅居海外,但都是生活所迫。她一生都没有一处固定的职业,尽管在燕京大学、武汉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都担任过教员,但都不长久。大部分时候,她都是以作家、画家行世的自由职业者。
在作者陈学勇笔下,她的形象总是郁郁寡欢的。一生中最开心的两段时光,一段便是少女时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时候,这段时间内,她和“新月派”的众多作家以及文友们有些频繁的往来,她的文学之路也由此开始;另一段时间则是她的一段婚外恋,与前来武汉大学任教的英国作家朱利安•贝尔的相识、相知、相恋。
凌叔华与陈西滢(图片来源于网络)凌叔华有着传统女性的端庄、贤淑,却又接受过新知,有着新女性自立自强、向往自由的心理。她勤于笔耕,希冀通过文字为自己打下一片天地。她和陈西滢因文学而相识,却最终因各自投入到自我的文学世界中太深,而渐行渐远……尽管已经为人母,尽管是从封建礼教下走出来的传统女性,可终究没能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和朱利安的事情暴露后,她终究没勇气跳出传统思想的枷锁,而是选择回归家庭,维持原有的生活。可是她和陈西滢之间,那堵厚重的墙,一辈子都未曾消失过。夫妻俩就在这样不和睦的氛围下,过完余生。真是可悲!
一个人哪怕一辈子无名无利,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可他的每一天却都是开心满足和内心丰盈的,那么在我看来,他的人生是幸福的。可相反,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社会成就,可在生活中始终寻求不到一个舒心的状态,不能以愉悦的心情度过每一天,世人在感佩他的才情时,恐怕更多会流露出对其郁结人生的同情和叹息。
在才与名之外,凌叔华生活便是引得世人唏嘘无比的,这一切都源自她和朱利安的那段情。设想一下,若凌叔华那时选择追逐自己的内心,和陈西滢分开,他们的余生会不会过得更轻松些呢?或者,她既然选择了回归家庭,那就该彻彻底底地斩断前缘,用行动来弥补自己对家庭的亏欠。可是,这两条大众觉得对的路,她都没有走下去。
凌叔华一直告诫女儿,““一个女人绝对不要结婚。既结了婚绝对不能给丈夫洗袜子、内裤。绝对不能向一个男人认错,绝对不能。”。持着这个观点,一是因为从小看着母亲无一点自由和尊严的生活,二来更多的是对自己婚姻的失望。这两者加在一起,让她视婚姻如鬼魅,对男人失望透顶,以至于对自己女儿进行着这样的教育。
可我更为陈西滢感到不值,他一辈子都是个敦厚的人。哪怕在凌叔华背离他后,他还是愿意接纳她重回家庭。这个男人的气度和心胸是令人佩服的。也许他不够浪漫,甚至木讷,无法走入凌叔华的内心。可他们毕竟相恋过,何止于夫妻俩越走越远,余生互相折磨着对方。
再看一下和她同时期的风云女性,陆小曼虽晚景不佳,可大胆走出了婚姻,勇敢地和徐志摩站在了一起。更聪明的莫过于林徽因,少有人在面对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这样三个出色的男子时,还能理智地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好的选择。
陈学勇如是评价:
凌叔华把自己包裹得越来越紧。她有个独自占用的小书房,丈夫和女儿都不得进去。在夫妇偕老的女作家中,委实不及林徽因如意,尤不及谢冰心幸福,只略胜于袁昌英的不谐,比苏雪林的孤单多一份庆幸而已。
撇开她的这些情与怨,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是值得被铭记的。她的家庭环境给了她能够接触文化名流的机会,但更多的是她个人的努力和上进。
凌叔华的温婉娴静的外表包裹着一颗心高气傲的核儿。父亲膝下十多个儿女,能够青睐到她,全靠自己的上进。梦想成为作家的女性无数,她征服了读者,也是靠自己的勤奋。她不甘心做庸常女人,甚至不愿做女人。
所以文章最后,我想对所有女性朋友说,尽管凌叔华对待婚姻爱情的态度和方式,我们不敢苟同。可另一方面,我们是否应该为凌叔华的坚强和努力点赞。一个女人,在亲情和爱情上都那样的寂寥,可她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在文学和绘画这两个领域,创造了不匪的成就。她的人生,至少一直是独立的。
女人,失去什么,也别失去梦想和坚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