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发现孩子身上有很多坏毛病。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彻底改观。
早晨刚好看到一段改变孩子习惯的文章,感到特别受用。
就把这段文字引用过来,当做自己的法宝了。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必须陪伴孩子一起去面对行为问题,不断观察、引导和帮助改善。我们应该在旧的行为模式没有出现前进行引导,每引导一步,让孩子跟做一步。
当正确行为启动后,还要监督,每运行一次,用积极情绪强化一次。每一个系统的行为习惯完整操作一次后,都要反思,回顾总结该行为经历的过程,以达到进一步的强化。
例如,想让孩子改掉写作业拖拉的习惯,家长就该陪在孩子身边,引导孩子随时关注作业问题的解决,带着孩子学会研究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例如,看拼音写汉字,孩子第一遍一定读错。我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孩子在做作业时总是粗略地审题后就立刻开始做题,所以往往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审题不清,做题时自然容易出错。当出错后再改,他做作业所需时间肯定增加,又会让他变得很烦躁,做起作业来更加拖拉。
找到症结所在之后,我就想到了解决办法:我要训练这个孩子在没有出错之前就做好对每一个信息的捕捉。
这个孩子在拼读时常常会把“y”看成“x”,把“an”读成“ang”。这时,我会提醒他先仔细看声母。听到我的提醒后,这个孩子的专注力就上来了。专注度高了之后,他就能对声母做出正确判断。然后,我再提醒他仔细看韵母,让他拼读出来。我在孩子解题的每一步都会适时提醒,让孩子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的解题上,不断地提升他对信息间区别和联系的敏感度,使他从不断提高的正确率中获得成就感,最终养成正确的行为模式。
当我们不断耐心地用语言提醒孩子,孩子就会慢慢能和我们步调一致。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在成人的引导下开启正确的行为模式。
再比如,想让孩子改掉思考中不随时记录的毛病时,我们就必须不断引导孩子对解决问题的信息进行转化和记录。如果每做一道题就引导孩子对信息转化一次,孩子就会在习惯的改变上被强化一次。
家长或老师不断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每一个想法都写在纸上,久而久之,学生在没有家长或老师陪伴下做题,也会养成把信息记录在纸上的习惯。
要想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能够静下心来一步一步去引导孩子行为中改变。而且,家长需要在错误习惯出现之前提醒孩子优先运行好的习惯,然后反复强化,孩子自然而然会改掉之前的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通过这段文字,我发现要想改掉孩子身上的坏习惯,首先要观察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其次,家长要耐心地去帮助孩子去分析和改正这种坏毛病,然后不断强化,不停 训练,慢慢就会有成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