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同学聚会的时候,总有一个同学默默无闻地坐在一旁,听别人东南西北侃大山,偶尔也问问老同学的工作生活、家庭情况,他是我高中的同学。
杰君,在读书的时候,就是一位文静的学生,除了上课之外,一放学就回家。后来,听同学讲,他在家里是老大,下面还有弟妹,靠他父亲一人在理发店的工资维持生活,所以一放学他就赶着回家帮忙家务,跟同学们的接触少了一些。
1966年夏天,我们高一下学期还没有期末考,那场狂风暴雨把我们正常的学习秩序打乱了,停课、串连、复课、上山下乡。尔后回城、工作、事业、家庭、生活、孩子,各忙各的,谁也记不了谁,谁也没时间去打听谁。
90年代初期,过了不惑之年的我们,工作稳定了,孩子长大了,同学中有人开始在电话簿里找同学,居然也给找出了几位,又顺藤摸瓜,串出一群来,于是,就有了同学聚会。
40多岁的人相聚,辨别17、8岁离别的形象,总会闹出很多笑话。杰君也在那次打听到同学聚会,赶来参加,他一进门,很多同学还认得他,却叫不出名字来。有几个同学说出了名字,却对不上号,引发了一阵大笑。我虽然认出了他,但无论如何也叫不出名字,就在同学们乱猜的时候,我赶紧从口袋里掏出了唯一一张高中时候的点名表,嘿,56个姓名在眼前展开,啊,你是50号,杰君,对了,是杰君,没错。20多年没见面,你跑到那里去?
于是,杰君给同学们讲了他的故事:从66年夏天开始,学校停了学,他父亲告诉他,看目前这样子,学校一时半载是不能复课了,其他工作又找不到,跟父亲学门手艺吧,也可减轻家里经济的压力。经过再三考虑,杰君就跟父亲学理发。那时,知青上山下乡的大潮席卷大江南北,眼看同学们相继下乡,居委会也多次上门动员,最终去了海丰县插队。
转眼间,到了1975年,市里从各个知青点招工100多人,充实了理发行业,他名正言顺成了师傅。再后来,他被调到全市最有名的一级理发店,当了业务骨干。
今年春节的聚会,杰君早早到场。一问,才知道他原来所在的理发店已经解体,他自己出来开理发店,既当老板,又当工人,名副其实的一人店。自由了,出门不用请假,进门不用销假。没有8小时以内,也没有8小时以外,都是自己的时间。
同学们不禁为他担心,现在的发廊多如牛毛,设备、服务都堪称一流,你这个一人店能立足生存吗?杰君又讲了如下的故事:
凭着精湛手艺,他有了一大批固定的顾客,这些顾客的年龄多在50岁到80岁左右。他出来开店的时候,就分析过,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不会到发廊去,一是价格贵,二是不喜欢时髦的发型,借一句商业用语来说,还有地盘。行情如他所料,开店以后,老主顾都到店里来找他。
老同学继续说,这些中老年人,大部分都已退休,每个月都是固定时间来理发,我把日程进行具体安排,甚至什么时候来店的时间都可以事先约定,省得在理发店耗时间。说着,他拿出一个本子,密密麻麻记了一大批名单,从月初到月底,每天应该理发的顾客都排了队。嘿,工作计划有条不紊,头头是道。
“你还是计划经济噢。”我开玩笑地说。
“这不叫计划经济,是合理安排,其实,市场经济是规律,不是模式,我是在市场经济规律的指引下,进行微观调控。”
这次同学们没有笑,只在心里默默地为他祝福,祈祷市场经济能给他一席之地,愿他能够拥有一片新天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27177363/db7bc7bc43db7d3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