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风险投资(VC)
焦虑的投资人:投资的人很多,然而都不是投资人

焦虑的投资人:投资的人很多,然而都不是投资人

作者: GPLP | 来源:发表于2017-05-23 19:45 被阅读13次

                                                                                                                                  by  欧若拉GPLP

            资料显示,2016年,共享经济的融资额占据了融资总额的80%。火爆的共享经济背后,到底是引领热潮还是竟相跟风引发泡沫?在很多人狂欢的时候,也有很多投资人在焦虑——难道眼下除了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再无项目可投?今天GPLP君就和大家探讨下中国风投圈的那点事儿。

    风投的中国进化史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要明白中国风投如今的投资行为,我们得先看一下风投的起源及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风投诞生于1957年。

    阿瑟∙洛克,是一名银行职员。有一天,一封来自肖克利半导体公司的信改变了他的命运。原来,8位当时顶尖的科学家想要集体辞职,史称“叛逆八人帮”,他们写这封信的目的就是想获得帮助,当然,这封信没有标注具体收件人,所以很幸运的就到了他的手里。

    阿瑟∙洛克通过信件发现,这是一批罕有人才,只是缺乏创业打算。于是,他决定建议他们开一家自己的公司,并帮助他们筹集资金。在联系了35家公司遭到拒绝之后,一家名叫飞兆相机的公司决定为他们投资一笔资金。

    于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飞兆半导体公司诞生了。他们的成功吸引了更多创业者,飞兆公司周围的果园成为了今天的硅谷。

    这是历史记载的最早的风投,同时也定义了什么才是风投,那就是“先识别价值,在寻找资源,协助融资,最后组建公司并推动其成功。”

    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这种风投诞生于90年代初,在此之前的风投都属于国家支持,用于推动中国的科技发展,并不属于纯粹意义上的风投。直到一批市场化的风投出现,比如 在中国刚开始起步的IDG资本,还要英特尔投资等,这些少数的投资机构成为中国的风投从业人员的模仿对象,甚至是黄埔军校,当前,大部分的项目及很多人员都与他们有关。不过,坦诚来讲,这些机构都是美国牌子,中国人管理而已。

    那个时候,这些机构好不风光与神秘,作为仅有的几个投资机构,可以说,中国最早、最好的互联网公司任其挑选,属于典型的供小于求的状态。

    当然,这个时候,深创投、达晨创投等一批中国的投资机构也开始成立。谁能想到,20年之后,他们东风崛起呢。

    后来,随着互联网泡沫愈演愈烈,更多来自硅谷的风投也来到了中国。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美籍华裔的创投大佬,比如阎焱,就是2001年随软银赛富回到中国。那个时候他们投资的特点就是抱团取暖,俱乐部式的投资。

    到了2005年,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离开他们最初工作过的单位,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成立心的基金,比如来自于英特尔创投的邝子平成立了启明创投。当然,虽然这些机构虽然有自己独立的品牌,在中国投资,然而其投资方式、做事风格及募资来源基本上还是美式,以美元基金投资为主。

    还有就是美国大牌风投的中国落地,在这一时期,包括红杉投资、KPCB的创始人都先后来到中国,探讨在中国落地的可能。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是对的,只是,或许走了一些弯路。

    到2011年以后,随着创业板的开闸及人民币的持续火热,本土创业投资越来越热。不仅人民币基金,诸如达晨创投、深创投、东方富海背靠创业板而崛起,而且诸如IDG等美元基金也开始准备成立人民币基金,中国创投开始进入一个爆炸式增长时期——尤其是受其它领域投资回报日益萎缩和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决定推动,风险资本纷纷涌入科技行业。

    据GPLP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风投募集到的资金总额为1.37万亿元(约合1,988亿美元),在如此庞大的资金池支持下,据中国科技部统计,2016年中国估值在10亿美元及以上的“独角兽”公司数量达到131家,比美国还要多出30家。虽然行业内没有人愿意公开用“泡沫”这个词,但很多人私下都说,估值有些疯狂。

    可谓,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如今的中国风投,显然属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共享经济这股风潮

    关于风投的真正含义,GPLP君在风投诞生的历史当中提到了,那就是“先识别价值,在寻找资源,协助融资,最后组建公司并推动其成功。”

    然而,如今的中国风投在资本的推动下变了味道,开始变得贪婪与疯狂,其中,共享经济是最好的一面镜子。

    比如眼下最受追捧两个投资类别:提供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的初创公司,它们靠出租这些产品收费每小时人民币1元(约合0.15美元)的模式横扫投资圈及大半个中国,摩拜单车仅仅成立两三年,其估值都堪比独角兽公司。

    从融资情况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共计融资90亿~100亿元人民币。其中摩拜单车与ofo融资额即超过80亿元人民币,约占行业总融资额85%。

    共享充电宝的火热始于2017年的4月份,仅一个月,就有9家初创公司获得风投,最多的融资竟有一亿元人名币。截至目前,整个行业融资金额约12亿人民币,涉及40多家机构。比如“小电”的投资方,有腾讯、红杉资本;“街电”有聚美优品、IDG资本站台。其中“小电”融资最多,38天内完成3轮融资,累计融资超4.5亿元。

    可以说,共享经济来也匆匆,气势汹汹。

    当然,这些共享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了生活的便利,出行的方便,然而,有利也有弊,比如那么多的资本涌向一个行业,难道不是市场的非理性表现吗?这么多钱往一个地方砸的时候,难道投资人都是正常投资逻辑?

    晚于美国风投30年,紧随美国风投投资步伐的中国,当越来越多的硅谷模式被COPY完之后,中国的风投该何去何从?这是个问题,也许,这波共享投资潮退了以后,我们才能看到谁在裸泳。

    投资人很多 然而真正的投资人很少

    最近几天,GPLP君遇到了几个以前的同事。

    见面一聊,GPLP君发现,他们突然都做起了投资这个生意,不约而同的让GPLP君帮忙等等各种事情。

    GPLP君震惊了,要知道,这些人此前都不是商科出身,除了做生意,赚买卖差价,GPLP君真不知道他对任何商业模式等投资事宜有认知,可是今天,人家摇身一变,成为某管理5个亿人民币基金的合伙人及总经理,甚至偶尔还玩一把并购。

    因此,关于企业的真正价值,自然他们也不屑一顾,赚到钱就好了,这是他们的口头禅,更不用提“帮助企业在寻找资源,协助融资,最后组建公司并推动其成功。”的琐碎工作了。

    这种现象甚至让一些投资人也看不下去——某投资人公开表示,整个投资圈目前玩的都是击鼓传花游戏。2016年,正是互联网虚火最旺盛的时候,虽然VC的钱在增加,但是抽走的大量资金使得真正关注实业和技术的基金太少,大环境对实业不利,踏实做实业的公司面对的融资环境没有本质变化,甚至更加恶化了。

    “劣币驱逐良币”这让某些投资人非常担忧,“糟糕!钱蜂拥而入,不踏实创业的人随之进来,这样反而会把踏实做事的人挤死。”

    大肆投资的背后是浮躁争胜之风在VC圈兴起,很多项目投的不可思议无法想象,最终可能就是盛宴之后一地鸡毛。

    其实,在企业发展尚未真正走上正轨之前的投资,更在于投资人的冷静判断,同时减少浮躁之心,真正沉下心来,立足对经济发展大势的判断,对行业的深刻认知,以及对实业的理性思考,这才是风投的重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焦虑的投资人:投资的人很多,然而都不是投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pg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