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39《赤条条说瑞士人》,为什么越有钱的富豪越要去瑞士银行开户?

39《赤条条说瑞士人》,为什么越有钱的富豪越要去瑞士银行开户?

作者: 林央之 | 来源:发表于2020-04-01 11:47 被阅读0次

《赤条条说瑞士人》The Naked Swiss

作者 | Clare O’dea

译者 | 影子

(一个国家,10个传闻。一探究竟。是真是假?任君评述。)

Chapter1:认识一下瑞士人

Chapter2:瑞士人很有钱,吗?

Chapter3:瑞士人排外,吗?

Chapter4:瑞士人聪明,吗?

Chapter5:瑞士人性别歧视,吗?

Chapter6:瑞士人中立,吗?

Chapter7:瑞士人帮过纳粹,吗?

Chapter8:瑞士人无聊,吗?

Chapter9:瑞士人是奸诈的银行家,吗?

Chapter10:瑞士人有世界最好的民主,吗?

Chapter11:瑞士人是欧洲人,吗?


Chapter9:瑞士人是奸诈的银行家,吗?(2)

1.从危机到灾难

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的臭名昭著,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

1935年,瑞士银行保密法正式生效,当时整个欧洲经济风雨飘零,瑞士多家银行也在经营和偿债中苦苦挣扎。

罗伯特·福格勒在《瑞士银行保密制度:起源、意义、谬见》一书中写道:1935年前,瑞士银行就有了保密制度(类似医生、律师和教士的保密制度),银行家遵守保护客户隐私不受侵犯的原则,已经不是秘密。

有人认为是出于安全考虑,为防止法德官员前来刺探情报,寻找战后逃税的人们。

背景知识:银行保密法在瑞士的前世今生

1933年,德国政府要求德国公民必须交代自己在外国的资产。在瑞士,纳粹盖世太保假装成普通客户,径直走入银行,拿出一沓钱,对银行职员说,将这笔钱存入某某的账户(这些都是遭到纳粹怀疑的人)。如果钱能够存入,则说明了该人在瑞士银行拥有账号。一年之内,有三个德国人因在瑞士拥有银行账号而被处死。三条人命给了瑞士充分的理由来加强银行保密法。

保密是瑞士银行业的一个古老传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如火如荼,遭到迫害的新教徒被迫带上财产,从自己的国家逃往瑞士日内瓦,并将钱财存入当地银行。

人虽逃到别国,可母国对他们的调查和迫害并未停止,一旦被抓,后果不堪设想。

新的形势催生了一门新的生意,瑞士银行家们为这些逃难的新教徒建起了储户资料保密制度,保护他们的财产安全,由此拉开了瑞士银行业保密制度的序幕。

得益于保密制度,瑞士银行业获得了大量客户的青睐,他们纷纷将钱财存入瑞士银行。受此激励,瑞士银行业对客户资料的保密也更加重视。

1713年的日内瓦会议上,瑞士银行业针对客户信息做出进一步规定,明确银行人员有权登记客户信息,但未经市议会批准,不得泄露给除本人之外的第三方。

这些规定使得保密制度更加严格,并被称为瑞士银行保密法的前身。

到了20世纪30年代,欧洲又进入一个动荡年代。

纳粹分子掌权,犹太人遭受大规模迫害。被誉为全世界最会赚钱的犹太人,将大量钱财转移至以保密著称的瑞士银行。纳粹分子得知后怒不可遏,他们要求德国公民必须将国外所有财产转入国内,否则将遭到严惩。

为了达到目的,盖世太保们甚至假扮成瑞士银行普通客户,声称将钱存入某某(纳粹分子怀疑的人)账户,一旦存入成功,即证明该人在瑞士银行有账号。

好几个德国人因这种方式被查出,惨遭处死。

为了消除这一负面影响,避免犹太人存款的流失,瑞士银行下决心进一步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密工作。

1934年,瑞士制定了《银行保密法》,这是西方第一部银行法。这一统管瑞士银行业的根本大法,将银行客户信息的保密工作做到了极致。

 但是安全问题并不是保密法立法的首要原因。首要原因是,增加公众信心吸引存款,给风雨飘零的银行业打一剂强心针,增加可控度。

各大银行曾一直强烈拒绝联邦法规,直到1933年灾难来临,联邦政府紧急注资1亿瑞郎紧救助瑞士人民银行,1亿,是联邦政府1/4的年度预算。

1933年的紧急救助,是银行接受保密立法的开始;而2008年的另一次紧急救助,则宣告了银行保密法的结束。2008年,瑞士央行注资600亿瑞郎到瑞银集团,获得该行9%的股权。

背景知识:2008年,瑞士最大的银行瑞银集团(UBS)因协助客户逃税,被美国当局起诉。瑞银因此支付了高达7.8亿美元的罚金,并将4450名客户的名字提供给美国,才达成和解。

银行家的保密义务

1934 年,瑞士当局颁布了《联邦银行法》,该法第47条明确规定:1.任何银行职员,包括雇员、代理人、清算人、银行委员会成员、监督员、法定审计机构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守其与客户往来情况及客户财产状况等有关机密。上述人员,包括引诱银行职员泄露客户和银行信息的第三人,都将面临最低6个月到5年的监禁,以及最高5万法郎的罚款。2.如是因为疏忽而泄露客户和银行信息,将酌情处罚,罚金不超过3万法郎。3.保密协议终身生效。不因为银行职员离职、退休、解雇而失效。

银行家的保密义务到底需要做到怎样的程度,不是第47法规来详细定义,但是第47法规从法律上规定,银行不能把客户信息透露给第三方,除非有法律命令。

银行保密制度多次引发司法争议,对于跨国资金,吸引它们的很重要一点是,在瑞士逃税并不犯法。逃税和骗税不同。

举个例子:

我把钱存入3个银行账户,但只上报了2个;一旦曝光,将被处以罚金。这是逃税。

但我上报3个账户,却瞒报资产金额,这是骗税,将以骗税罪被控告。一旦涉及骗税,瑞士将协助客户的母国政府获得客户的税务信息。

这样的法规,使得瑞士成为全球避税天堂。

银行保密制度风光不再

但是在2010年,银行保密制度敲起了丧钟,从此“天堂”不再。2010年,瑞士国会通过与美国的协议,将提交4450个瑞银账户信息,协助美国审查逃税问题。

同时期,受经济危机重创的国家,急需税收充实国库,对瑞士等国(同样恪守银行保密传统的有奥地利、卢森堡、列支敦士登等)不断施压,指责应该为全球金融危机负责,必须接受国际税收标准,向相关国家开放税务信息。避税,曾经几十年来各国政治圈都睁只眼闭只眼,一夕之间不再风光。

背景知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年底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瑞士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一些陷入财政吃紧窘境的西方大国不仅索要本国匿名存款人的资料,而且还要求代为扣缴过去多年以及未来的应纳税款,并摆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架势。其中,美国对瑞士采取的行动最为立竿见影。美国先是以“协助逃税”为由,迫使瑞银集团支付了高达7.8亿美元的巨额罚金,后又迫使瑞士最古老的私人银行韦格林银行关门停业。

2014年5月6日,瑞士签署了经合组织《税务事项信息自动交换宣言》,承诺提交与税务相关的外国客户的账户信息。 

2018年10月5日,瑞士联邦税务管理局(FTA)宣布,按照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AEOI)标准,该机构已于9月底同其他国家税务机关交换了金融账户信息。瑞士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其银行保密制度逐渐走向终结。

背景知识:作为世界最大离岸金融中心的瑞士,将无法再为外国账户保密。一方面,这固然是全球打击逃避税行为的重大突破,将有助于揭开纳税人的隐秘账户,为打击逃避税和税务欺诈提供有力支持,但另一方面,一旦银行保密制度瓦解,瑞士银行或将因大量客户流失而遭受沉重打击。一项调查预计,2014年到2016年,瑞士25%30%的私人银行可能都会倒闭。从长期来看,银行保密制度终将消失,“避税天堂”也将不复存在。

但是这个新模式中有个缺陷,一些反腐组织像“公众之眼”就指出了这点。《税务事项信息自动交换宣言》对于发展中国家,在操作中没能达到预期目的。因为经合组织规定自动交换是双向的,从某个国获得信息的同时也要传输信息返回这个国,而很多发展中国家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持、行政机构。如果没有收到发展中国家的税务信息,那么瑞士也不会披露在本国的账户信息。黑色财富持有者,仍然有恃无恐。

300年的传统,曾经风光无限,如今支离破碎。很多瑞士人也颇感苦涩,唏嘘凝噎。

历来瑞士人把财富隐私看作是至高无上,每个瑞士人诚信、自主地依法报税。一位经济学教授曾这样说:“在银行业,瑞士好像人格分裂了。一边是遵纪守法、遵守信义的小天使;另一边是服务“非法聚敛黑色财富人们”的小恶魔。”

选民们将最终决定,是否同意税务机构获得他们的个人财富信息。当他们投票支持“隐私保护”议案时,也表明了他们的态度。选民的目标,是让银行保护制度,在国内得到宪法保护,也让瑞士人的隐私权益好好受到保护。

下一篇——Chapter9:瑞士人是奸诈的银行家,吗?(3)

(感谢大家对本书和本译文的喜爱。本书翻译已获Clare O’dea授权,禁止二改商用,转载请注明。本书成书于2017年,所以有些数据并不是最新。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不甚感激。微博@影子945_,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Photos by Florian St.&Zoe Qu.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9《赤条条说瑞士人》,为什么越有钱的富豪越要去瑞士银行开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po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