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书,看起来像鸡汤,仔细想想还真就是那么回事。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尼尔·帕斯理查,哈佛大学MBA,《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作者。尼尔在300多项积极心理学研究,以及20多年的幸福创造实践基础上,写成本书。

对于工作,我们总是抱持这样一种想法:等我赚到XX钱,我就财务自由了,我就退休不再工作了。
在这种想法之下,我们拼命学习、工作、赚钱,生活似乎变得很充实。但作者认为,这样做并不能带来幸福,我们不是在「竭尽所能」,而只是在「燃烧生命」。
秘诀一:退休是完全错误的梦想
不工作只拿钱难道不是大多数的梦想么,多少人想着,存够一笔钱,然后就不用上班了。
听起来似乎很幸福,但是尼尔告诉我们,根本不是这样。理由有三:
其一,社会性是人类幸福最大的动力。马克思用社会性定义人的本性,马丁布伯认为关系中蕴藏真理,心理学家都会同意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健康的良药。工作,是一个人社会性的载体。停止工作,就相当于放弃了身为人的一部分,这就怪不得,人退休之后会突然变老。
其二,统筹让我们热爱生活。每个人的一周都是168小时,三分之一用于睡觉,三分之一用于工作,剩下的三分之一用于干我们想干的事。如果去掉工作的56个小时,相当于所有时间都是空闲,那人该做什么呢?世界阴阳相对,恰恰是工作的存在,闲暇才变得有意义和珍贵。
其三,新鲜感是工作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即使最枯燥的工作,也总会遇到各种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毫无压力的生活就像把花儿放进温室里,活不长久。
《财富》曾说,人生中最危险的两年:一个是出生那年,一个是退休那年。
秘诀二:正确看待薪水
书中用哈佛毕业生做例子,虽然他们一出校门就年薪12万美金起,但是作者发现,如果从时薪的角度看,与小学老师和零售店助理相比,哈佛毕业生并没有什么优势,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太长了。
这让人想起国内,总会有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看法。其实人生无定法,选择哪种方式都是可以的,但是,你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体制内的好处在于,工作时间比较固定,无需加班,闲暇时间多,完全可以用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国画》的作者曾经是公务员,《明朝那些事》的作者也是公务员。由体制内打好关系基础,出去创业的也不再少数。所以,万不可因身份而限定思维,不可因环境而放弃成长。
作者提出,你一定要赋予自己更多的价值,不仅仅是为钱而工作,而要发现内部动机,才能提升幸福感。
秘诀三:为生活创造空间
把人置于思维和工作两个维度之下,可以看出人的四种状态。
高思维高工作强度:燃烧态。效率超高,但长期处于此状态容易过劳死。
高思维低工作强度:思考态。比如会议、写作、商谈等等。
低思维高工作强度:运动态。比如爬山、健身。
低思维低工作强度:空间态。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海浪冲刷着脚底板。
高幸福感的人能够在四种状态中轻松切换。我们不够幸福,是因为往往持续呆在某一种状态,此外,我们的空间态太少。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空间态是懒惰、不自律的表现。但实际上,很多有创意的工作都是在空间态获得的。乔布斯本人就是正念和打坐的达人,很多广告人更是非常强调放空状态。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重塑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