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丸案之朝臣之争

作者: 贝全部出售 | 来源:发表于2020-06-25 07:30 被阅读0次

    泰昌帝继位一个月即驾崩,成就了一个笑话,这时候的朝廷内党派纷争十分激烈,这就使得关于红丸案的议论甚嚣尘上,东林党借着这个时机清除异己。这些议论围绕着泰昌帝的死因展开各种各样的调查,这时候的方从哲、李可灼、崔文升等人皆成为众矢之的,均是东林党的进攻的目标。

    吏部尚书张问达、户部尚书汪应蛟、礼部尚书孙慎行、左都御史邹元标,以及众多言官纷纷弹劾崔、李二人用药、进药错误之罪。

    其中御史王安舜认为:“先帝之脉雄壮浮大,此三焦火动,面唇紫赤,满面升火,食粥烦躁。此满腹火结,宜清不宜助明矣。红铅乃妇人经水,阴中之阳,纯火之精也,而以投于虚火燥热之疹,几何不速亡逝乎!”

    泰昌帝是服下红丸之后死的,可是偏偏方从哲就在泰昌帝死去的当天,拟遗旨赏了进献红丸的李可灼,这必然会引起了很多大臣的怀疑,御史王安弹劾方从哲“轻荐狂医”,“又赏之以自掩”仅从这里看,弹劾的十分到位。另外一个御史郭如楚,却从另外一个方面弹劾方从哲,说他不应该赏赐进药的李可灼。方从哲这种情形之下,焦头烂额,在众人攻击下,只得拟太子令旨,罚了李可灼一年的奉禄。

    这年的十月,礼部尚书孙慎行和左都御史邹元标上了两道令人瞩目的奏疏,孙慎行指出:“从哲纵无弑君之心,却有弑君之罪。欲辞弑之名,难免弑之实。”

    方从哲百口莫辩,只得请辞,于同年11月初致仕离京,黯然退出大明王朝的权力中心。

    方从哲虽然远走江湖,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御史郑宗周、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等人将这一事件与多年前的“梃击案”出于同一“奸谋”,这下好了,这些事情就这样偏偏连接在了一起,作为“梃击案”,当年的主角也是泰昌帝本人,如今,红丸案的主角也是“梃击案”,这就令人联想到了一些不该联想的东西。有人明确指出来,是有人要整死泰昌帝,这样的话,罪过可就大了,这可是谋逆之罪,可诛杀九族的罪过。

    刑部主事王之宷更直指光宗之死与郑氏、光宗宠妃李氏等阴谋夺权有关。

    这样一来,就导致方从哲离京后,依旧无法脱净干系,这时候的朝堂之上,要求严查红丸案的奏折不断。

    直到有一天,继位的天启朱由校收到了方从哲从老家寄来的一封奏疏,疏中说:自己年老愚昧,未能阻止庸官进药,罪不容诛。为表示谢罪,愿乞削去官阶,以耄耋之身远流边疆,以平朝臣之怨。

    方从哲这一招以退为进一时之间,博得许多人的同情,这时,许多大臣为他开脱,天启帝也被方从哲的诚恳打动,但是真相未明,所以也一时难以决断。

    这时,一直缄默无言的阁臣韩爌终于站出来说话了。他把当时目睹的一切事实都详细地说清楚了。特别是方从哲当时左右为难的情景,被描绘得十分具体。最后,韩爌提出,“红丸”一案纠缠了一年多,但真正置先皇于死地的崔文升和李可灼到现在也没有处置,这两人虽然乱用药物,但也确实是奉旨进药,可以适当惩处,红丸一案则不宜继续深究。

    韩爌在万历年间就是个有名的老成之臣,居官十余年处事公正,很受群臣景仰,入阁后又一直陪伴方从哲料理进红丸之事,说出的话是可信的。所以他的奏折报上后,很快地使一场风波平息了下来。

    不久,天启帝下旨问崔、李二人罪。

    1622年(天启二年),明廷将崔文升发遣南京,李可灼遣戍边疆。“红丸”一案由于各派的争斗总算草草了解,但其中的疑点并没有弄清楚。后人为此曾进行过一系列的考证和争论,但最后也都没有结果。

    泰昌帝的死是否与红丸有关依然是一个千古之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丸案之朝臣之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wa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