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山庙会,当初应县政协文史委之约,曾撰长文,后选入文化部门丛书。明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天有关方面举办临朐县乡村振兴 非遗产业化示范点(非遗就业工坊)授牌仪式,觅旧文不得,得此精选,以示祝贺。
东镇庙,是沂山山神庙。相传沂山山神显灵,帮助赵匡胤打败了韩通。赵匡胤为了报恩,才在这九龙口处重塑金身,新盖了庙宇。九龙口前临汶河,背倚凤凰岭,是自百丈崖谷口向外延伸的一片扇形冲积面,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具备开展集市贸易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逐渐地,在每年的四月八日民间传统的“活佛节”这天,沂山当地的老百姓开始形成到东镇庙赶庙会的习俗。东镇庙庙会也从单纯的祭祀活动,一步步演变成为文化往来、经贸交流的场所。随着历代帝王加封祭告,朝廷官员和地方官员的朝拜祭祀,文人墨客的观光揽胜、吟咏华章,东镇庙不断地扩建功饰,到明清之际,庙会达到了鼎盛时期。据史料记载,当时仅住庙的道士就有100多人,汇聚了临朐、沂水、安丘、益都(今青州)、沂源各县民众,多达数万人。庙会少则3天,长的时候能延续到5到10天。庙会上,不仅云集了各地的善男信女,同时也招来了商贾之流和杂耍艺人。他们齐聚东镇庙,在这里祈寿、祈福、烧香、拜祭、唱戏、游艺、叫卖、交易,一派热闹景象。
活佛节,又称华龙会。传说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穆尼的生日,佛教信徒以水浴佛,形成礼仪。它始于东汉,起初流行于江南吴地,到唐宋时才遍及全国,成为僧众和佛教徒们的节日。在沂山演变成东镇庙庙会,一方面说明了在民间佛道不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历史上的毁佛运动,使沂山形成了道教一统的格局。如唐宋的会昌法难,沂山朝阳、凤阳、普照诸寺无一幸免,宋初建东镇庙,就建在凤阳寺的遗址上。老百姓一向是不问佛道,见庙就拜。自有了这座东镇庙,已经成为习俗的四月八浴佛节便自发地集中了过来。在庙会上,百姓们一边叫着东镇爷爷,一边高诵佛号;一边烧香磕头,一边听戏、聊天,看杂耍艺人的表演。渴了、饿了,有茶水供应,有各种小吃。家里有什么东西,可以拿到这里来卖卖,想添什么家什、吃头、玩具、稀奇玩意儿,也可以尽挑尽选,满意而归。
每年四月八日的头一天,即四月七日,在东镇庙庙内外便早早聚拢了不少从各地赶来的乡民。唱地方戏的戏班子会在这一天来搭台子,也有一些村民自发地前来举办一些娱乐活动。一般到了四月初七傍晚,好戏就开场了。搭好台子的戏班子会在这时进行预演,传播名声,吸引眼球。各村的社头则开始组织香客扭秧歌、踩高跷、划旱船。有一些人多势众的大村子还会前来进行舞狮舞龙的表演。人越聚越多,人多了,参加表演的也多了,表演者会更起劲。到了半夜,东镇庙内外就已经人山人海,给围得密不透风,水泄不通了。但在庙会上最热闹、最集中人气的还是抬花轿的表演。因为抬花轿包含了敬神自娱的双重性质,真正达到了娱人娱己的目的。
庙会的习俗千年相传。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取消自由贸易,大讲移风易俗,使得沂山庙会这一糅合了民间文化和民间贸易的诸多元素的传统产物,随着东镇庙的破落和毁坏,也响应停顿了一段时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地方上开始重修东镇庙,民间的信仰和祭祀重新抬头。在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沂山庙会也得以复兴。在秉承传统的同时,老百姓也与时俱进,给庙会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如香客们扭着秧歌,嘴里哼着歌唱新社会、新生活的小调。庙会除了祭祀和贸易,更多地赋予了旅游观光的性质。尤其是自沂山风景区成立后,沂山庙会更成了一块金字招牌,完全顺应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发展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