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但凡有些理想主义情怀,她的意愿清单上总会有一条叫做“环游世界”。我也有,并且曾经一度想要把它作为我的终极大目标,也曾经非常严肃地想过怎么样才能像旅游卫视的史林子一样做一个旅游节目主持人,玩了又赚了钱,一辈子过得潇洒。可后来当我知道这些主持人为了拍摄一个好镜头要连着吃八个馒头的时候,这个念头就打消了。不过,我心中那个背着大包,戴着墨镜,梳着一根马尾辫的女孩子一直目光坚定地朝着远方走去。
现在人们对旅行的极度推崇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狂潮,为什么要旅游,因为旅游“好”。好在哪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对这个问题有清楚的答案。对于缺时间又缺钱的大多数学生和上班族,“去远方”(是的,旅行这两个字不够文艺)是一个自己心中的乌托邦,更多的是对于枯燥乏味的现实生活的逃避,所以旅游更多的是”出去玩“和”散心“。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旅行就是从一个你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
我曾经非常严肃的思考过人为什么要旅行,并且得到了一个我现在依旧认同的答案——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丰富生命的方法。我总觉得,好不容易活这么一次,如果不把这个世界走一走,一辈子就呆在屈指可数的几个地方,实在是有一种亏了的感觉。所以,为了把生命的本赚回来,怎么着也要多出去看看。
可是,”看看”就可以丰富生命了吗?当然,如果你可以旅居或者留学,那么对这个地方的收获会几何倍数增加。可是更多的人出游只能是小长假或者寒暑假,这种旅游更多的还是看风景,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当地人。剑波那天提了一个问题,一个人去旅行,不过是在这个地方看看美景吃吃美食,对于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并没有机会做十分深入的了解,这样子的话有意义吗?
我认为有的。那些风景本身就是意义。同样都是居民楼,上海的和吉林的就不一样,北京和纽约的也不一样,她的砖瓦质地,建筑结构,颜色搭配,这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艺术,是多少人生命的印记。按理来说,维基百科和书已经把世界各地风土人情都介绍遍了,一个人去旅游都不一定能够获得比这些资源给你多的知识。可是,正是因为知识获取如此便捷,纯知识的价值正在一点点降低,旅行绝不是为了知道。实际上大多数去看莫奈展的人根本不了解莫奈和印象派以及这个流派和宗教社会的关系,再说了网上都能看到莫奈的画作,人们大可以坐在电脑前点一点鼠标,不用去忍受地铁长时间的颠簸。可是,莫奈展的珍贵并不在于让人们知道有这么一幅画作,而是让人们感受到这幅画作的气息。我不知道怎么定义气息,只能说是除了直白的视觉体验之外的东西,不仅要运用到视觉,要调动你的全部感官去感受一幅画作。一幅画,当你站在他的面前,用自己的双眼直接看到它的线条,她的配色,感受到它整体的氛围,嗅到现场淡淡的油墨味道,这些东西是一幅画最珍贵的东西。或许你还不能像一个鉴赏家一样分析出个一二三四五,但是这幅画已经在你心中种下了一个种子,一旦阳光水分刚好,这颗种子就会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给你的人生遮挡毒辣的太阳。
旅行本身没有意义,就像读书,学习,提问,交流一样,这些事情本身都没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的做它们,买一张张的机票着急的去下一个目的地,把书翻得哗啦啦响赶快看完一本又一本,不停地在微博上和大V对话争取一个面谈的机会,这和逛淘宝看韩剧一样,只是花时间并没有什么成长。反之,如果一个人太着急了,恨不得用精密的化学仪器衡量这些活动哪一个更对自己的发展有利,然后赶忙挑着这些高回报的活动去做。这样子的想法是不是有一些太急功近利了?成长,对于我,是一件长久而持续的事情,急不得,只能一点一点用心去做。我也相信,只有一定数量的累计才能保证当质的飞跃的机会来临的时候不会把握不住。
我不期待点金石一般的突破,我更相信时间看得见。旅行,对于我而言,就是一场用时间买下的股票,它本身有价值,但是我能不能赚,全看我怎么玩,什么时候玩,在哪里玩。我现在越来越发现,一个人如果在其本身的生活中死气沉沉,就很难在旅行中变得富有趣味。旅行是一面放大镜,把你灵魂中的好奇和鉴赏力发挥出来,而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科学创作。旅行即是生命长久累积的手段,其质量也是一个人积淀的体现。此生既然有幸降落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就要尽自己所能去了解他,这是权力,也是责任。
Lovely planet和lonely planet的区别不只只是v和n,在我眼中,v是一个人往后缩的脚,n是一个人往前迈的脚。这颗星球是否美丽,全看自己怎么做。
网友评论
http://www.jianshu.com/p/9e533a875934
旅行确实没意义, 还不如在家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