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941160/395eb903492a63ad.jpg)
双标的概念是,我能放火,你不能点灯;我能玩手机,你不能玩。
有多少家长知行不一?
很多忍着内疚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挣扎着——牺牲自我,成全孩子?臣妾做不到!
于是拿出父母的身份,开始镇压,开始抗战。
“我是你妈,就得听我的!”
“谁叫你不听话呢?”
如果孩子会表达,或许“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会成为很多孩子的座右铭。
制定双标的父母,大抵如此。
有家长总是问我,我家孩子不爱读书,我买的书他都不看,他光看那些没有用的书,怎么办?
怎么办?
和孩子一起读。
不行,不行。我工作忙啊!我还得看那个二宝!我没时间啊!我看不下去啊!
罗杰斯说,天下的父母什么都愿意为孩子做,除了改变自己。
你说,我看书又没用,不考试,不工作,再说了,我一看书就犯困,吃不了那个苦啊!
吃不了那个苦,还想要求自己的孩子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读书的讨论,其中一个描述直戳人心——不同认知水平的两姐妹生活态度截然不同。
妹妹不指责是因为受到的教育让她能够包容和接受不同的意见,而且她懂得读书不是为了去炫耀,或者为了瞧不起别人。而姐姐则只会重复毫无意义的指责。
其中区别,只在于读书影响的,是一个人的眼界和看待问题的态度。
说白了,不读书,孩子的未来就是你现在的模样。
对于我们这个阶层的人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生活的直接方式。如果连读书的苦都吃不了,日后面对着更多的困难坎坷,恐怕也无力应对。
我不读,孩子就读不下去?
是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还记得那个夜夜相伴,假装阅读的父亲吗?高考后的真相是——父亲文盲。虽然是老掉牙的故事,但用来阐释言传身教,一点不为过。
希望寄在下一代,因为知道自己体会过那种心酸无奈漂泊。
上次我提到一个7岁男孩考雅思。我们身边7岁的孩子在干嘛?他妈妈租了个车库当书房。
你家有书柜吗?
一个小书桌。
上面有寥若晨星的教辅。
当然,这一切可以用家庭经济条件解释。现在这样的差距仍然存在。贫穷会限制人的想象力,富裕也会。有时候,正因为想象不到,所以相安无事。
那寒门怎么才能崛起?——白手起家。
有白手起家的勇气和理念就成功一半了。
《朗读手册》扉页写道:“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有的妈妈的确是付出了,可是败给了时间,没有坚持,前面的努力全废了。
这种情况我归为其内在动力不足。
因为我们做一件事,如果没有从内心理解其目的和价值,通常是无法坚持长久的。
所以朋友中知道亲子阅读很重要的很多,但真正做到的却廖廖无几。
家长会我经常拿庄稼和草作比。要想庄稼地里不长草,怎么办?种上庄稼。
要想孩子不玩手机,怎么办?爱上读书。
其实,只是我们并没有那么爱孩子,更多的是爱自己,不舍得自己吃苦,不舍得自己自律,所以,父母成长不了,孩子也难以成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