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企业内部的培训管理专业条线的从业人员包括:培训助理、培训专员、培训经理、培训总监、企业大学校长、首席学习官、首席知识官、首席教育官等等;管理条线的CEO、HRVP、HRD等也对培训管理工作承担很多职责。我重点从专业条线培训管理者的角度来阐述我对于“培训管理者的职业成长与自我修炼”的观点。
1.修炼什么:培训管理者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哪些?
从培训管理职责的角度来看,培训管理者最核心的四大工作内容是:(甄)选、组(织)、评(估)、设(计),那么对应的核心能力特质就是甄别能力、组织能力、评估能力、设计能力。
Ø甄选能力:包括甄别供应商、甄别培训师、甄选学员。
在这个过程中培训管理者承担者组织学习资源采购的职责,所甄选的内容是否符合组织文化价值观、符合组织当下的发展需要、符合学员的心理需求,对于后续的培训效果影响非常重大;除此之外,培训管理者实际上还承担着甄选学员的角色,也就是基于对组织能力发展的需求,从员工中甄选恰当的人选去成长,从而通过人才的发展实现组织能力的发展,谁是最合适的人选,他的动机、意愿、素质、积极性、分享欲等都对后续的效果转换有很大影响。可以说甄选能力是确保培训双方供需平衡的一个重要能力。
Ø组织能力: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能力。
在培训的组织实施中,需要培训管理者全面把控、调动各种资源:时间、场地、资金、人员、设备……,是非常考验培训管理者的灵活变通性、资源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组织能力的一个形容,是培训管理工作的基础保障。
Ø评估能力,是检验培训效果和优化提升的保障。
考核决定能量走向,评估什么决定了培训能起到什么作用,评估要全面但不要失去重点,重点应关注学员是否有变化、业绩是否有变化,能从生命成果和物化成果的角度去评估,会为培训工作赢得更多的信任与支持。
Ø设计能力,贯穿培训管理工作始终,是一种动态适应的能力。
有人说培训经理就是培训产品经理,而产品经理的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设计能力,这种设计能力既发展了原来的培训需求调查、培训体系规划、培训课程设计等经典要素,也包含了与行业变化、组织变革、员工发展的动态交互,保持与时俱进的设计能力,需要培训管理者对环境动态有敏锐性。
2.怎么修炼:培训管理者如何提升自身心智模式和认知格局?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不但是指学到了什么,更指去学了什么,在意识层面的改造与潜意识层面的变革同样重要,而且相互作用。埃里克森说过:一个人所经历的一切人、一切事都会在他的生命中起到自动运作的效果。
培训管理者通过不断的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阅历来提升自身的心智模式和认知格局。包括但不局限于:
读书,广泛的阅读,并且要涉猎不同的学科;
交友,不仅要参加本领域的专业聚会,也要参加跨领域的聚会,这样在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都可以拉伸个人的元认知,从而形成更多的连接点;
思考,广泛的输入来自外界的信息之后必须经过自身的深入思考才能被转化,进而形成个人的思想,从而指导日后的行动,个人的思考还要通过一定形式的输出(如文章、课程、分享等)与他人进行交互,来不断升级自己的思维维度;
体验,培训工作已经进入了情境应用的时代,作为培训管理者首先要成为一个投入者,深刻的融入到各种场景中,在人生百态的体验中,去提炼、领悟……有了切身的体会才能够在培训管理工作中应用。
如果说要用一句话来讲培训管理者如何提升自身心智模式和认知格局,那么,我的建议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3.用啥修炼:培训管理者职业快速成长的资源保障。
培训管理者要想快速成长,必须学会很好的使用资源。包括:用好时间、用好空间、用好人脉。
用好时间:就是高效的使用时间。
通过详细的评估自己每天时间的使用情况来审视自己的精力分配,从而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到重要的领域;多接触能够滋养到自己的知识、老师、贵人,把时间用在积极的、成长的方向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维度。
用好空间:跳出对空间的局限观点,盘活资源。
《道德经》里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我们身处企业的一个空间当中,但不能把自己思想也局限在这个空间当中,同样的空间因为充斥的人和思想的不同也会变的不同。同样,学习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在自己家的培训教室、也可以邀请更多的人来自己家交流、也可以去到别人家交流,这种成长的爆发力是很强的。
用好人脉:重新定义你的伙伴关系。
大家都知道人脉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但是这个资源被开发利用的程度却很低,这取决于个人是如何定义伙伴关系的。把培训咨询公司定义为供应商是一种关系、定义为战略伙伴是一种关系、定义为成长伴侣也是一种关系。可以说如果你把对方当成服务者,你就能获得服务者所提供的价值;你把对方当成战略顾问,你就能获得战略顾问所提供的价值;你把对方当成成长导师,你就能获得成长导师所提供的价值。资源向你倾向的多少,取决于你的站位,重新定义你的伙伴关系,也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天地。
(本文作者:刘秋君,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