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实在是一个有意思的东西,不同曲调会让人的心产生不同感觉,最近听了容祖儿的《小小》,那种伤感的曲调一听,心就化了,遂就此梳理一下这么多年听歌类型的变化轨迹。
幼儿园听的自是儿歌,曲子简单,没有高低音的大起大落,歌词都是具象化的东西,非常有画面感,不像后来听的流行歌曲,开始讲抽象的感情、内心感受,甚至人生体悟。
小学一年级唱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是李克勤的《护花使者》,当时班上有个大块头的小霸王特别嚣张。不仅喜欢经常欺负同学,文化入侵也不在话下,课余时间就在教室里大声唱粤语歌曲,那首《护花使者》的旋律被我深深记忆,假期去中学生的表姐家,随即哼唱起这歌,才知道名字叫《护花使者》,那不知何意的粤语发音逗得他们哈哈大笑。

小学二年级有个三眼皮的小正太,名字也很特别,姓金,被老师点名的几率特别大,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唱张宇的苦情歌,《雨一直下》《用心良苦》《走样》《大女人》……因为是普通话,相对于粤语来说听得懂、学得来,再加上此同学小小年纪,特别入戏,张宇唱歌时候的痛苦表情模仿的惟妙惟肖,觉得特别酷,正好家里哥哥有张宇的磁带,于是也学会了他当年的全部歌曲。

小学五六年级上学路上有个音像店,哇,想想这行当现在已经被时代淘汰了,没有磁带、影碟的现在,只有虚拟的内存,没有物质载体,不经有些感怀。每天上学放学经过总能听到最流行的歌曲,刘德华的《男人哭吧不是罪》就是和小闺蜜一起学会的。

初中时候,大概2002年左右,陈奕迅的《十年》突然一夜之间火了,虽然不明白歌词到底什么意思,但是会唱就是牛。初中时期还买了一版磁带,有蔡依林的《爱情三十六计》、张敬轩的《断点》、刘若英的《原来你也在这里》……其中张刘的这两首歌我到现在还是最喜欢的。张敬轩干净清澈的嗓音,字里行间都是伤感,特别用情,和《小小》一样的具有感染力。有一次和新同桌聊天,原来她也买过这版磁带,顿时觉得相见恨晚,找到知音了。

初中除了陈奕迅,周杰伦的《七里香》也是很难忘的,初二那年我坐在靠窗的地方,经常走神就看窗外的麻雀如何在电线杆上多嘴,想象着秋刀鱼是何种滋味,其实我到现在仍未尝过,家里只买鲫鱼、鲤鱼、草鱼、鲢鱼,没有名字这么美的鱼。

那时候流行买歌词本,设计不同的排版,贴上各种图案,相互借阅各自抄写的歌词本。《爱情魔发师》就是那时候的,5566,187club。现在都已经成了大叔了吧。
高中班上分为两派,喜欢周杰伦的自诩实力耍酷派,喜欢王力宏的号称俊美才华派,每个星期五晚自习就由喜欢唱歌的,主要是这两派同学带磁带,装在放听力的收音机里,在黑板上写歌词,一句句教全班同学唱,为的是每天午睡后给大家醒神。那个起歌的音乐委员每次都起《十年》,由于曲调太低迷,是娓娓道来的追忆歌曲,大家又开始睡回笼觉,于是换了个文艺委员,也就是在下了,声音清脆响亮,教过一首《一千零一个愿望》,结果每次起得太高,曲高和寡,每人唱的上来,就又换了一个中音。
到了大学,MP3普及了,许嵩、汪苏泷火了,忙着参加社团、考证,似乎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歌曲,《清明雨上》《我看到的你是蓝色的》张靓颖的《西湖》……
参加工作的近四年,民谣开始火了,《大小姐》《斑马斑马》,然后就是各种剧情歌,直到最近看《中国新说唱》,发现歌词写得内容涵盖面特别广,特别能渲染情绪,加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颠覆三观的事情,微博上一些似乎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愈发觉得说唱的魅力。黄硕的《狂人日记》、《天堂来信》,功夫胖的爆发力,《冠军》《我的梦》《东成西就》《目不转睛》都喜欢。还有嘻哈研究生的《贝勒爷》,特别有韵味,我看这档节目是因为吴亦凡的新闻,然后觉得说唱其实很有意思,吴亦凡的作品不是很多,但不得不承认,很多人都是因为他开始关注说唱这种音乐形式的。

上面的流水账是听歌历程。脑中一些残存的记忆,下面总结一下听歌来源:
一是看电视剧的主题曲,好听又有画面感,故事性、年代感,《武林外史》沈浪、白飞飞,蝶儿闯入我梦,那是《一笑中》;《家有仙妻》里的“他总是只留下电话号码,从不肯让我送她回家”;《神雕侠侣》“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还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路都随风”,“昏天又暗地忍不住的流星”……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脑,电视是唯一的影音输出渠道,现在资源多了,要花好多时间去甄别、尝试,甚至经常弃剧。

二是听路边商店传来的、旅行途中听到的,记住一两句歌词,离开在网上查出原歌。《小小》就是在深圳的观澜版画村,一个雨后的下午,走到村子尽头的一个小卖部里传出来的,那几句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去年去深圳考试,晚上在宾馆的看电视,听到张智霖《狮子山下》,顿觉那就是理想型,风度翩翩,儒雅现代,香港的感觉,没错了。香江晚风撩动着他的刘海,醉了。
三是朋友推荐,那种感动过别人的歌,很多时候也感动了我,也一定有它的可圈可点之处,特

别是那种语音表达能力好的朋友,哪个把听歌的感觉具象化的描述出来。“午后的猫,懒懒的躺在阳光下睡着了”《你看到的我是蓝色的》就是大学同学推荐的,《背包》《淘汰》都是她推荐的,她能够品出每句歌词的意思,发表独到的见解,而不仅仅说:好听,真的是很了不起。
毕业后,那些花儿散落天涯,身边的人忙着上班、买房、相亲、结婚生子,都俗了,大学一起散步聊音乐、文学、理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上班了,再也没有像竹子拔节一般,那么充满仪式感的毕业、升学,一个年级一个年级上升的感觉了。感觉未来就是平的。各种听歌APP投其所好,听什么歌就推荐同种类型,新闻也是,不太喜欢如此被迎合的感觉,害怕过于狭隘。
不知道为什么,长亭外,古道边,《送别》这首歌一听就是秋高气爽,凉快、凄清的感觉,一听就冷静、牵动心脏的感觉。闭眼听会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