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是部好电影,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教育。
这里没有脸谱式的善与恶,也没有刻骨铭心的情与爱,更没有疼彻心扉的生与死。
听话——叛逆——懂事,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必须经历这样一次心灵的洗礼与蜕变,成长为一个适合这个社会的人。
李玩只是普通的我们中的一员,就像和你一起上学、一起八卦、一起胡闹的小明与小红。
也许李玩就是我们自己。
整个故事的矛盾冲突其实也曾经、正在或者即将在每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中上演。如果电影的情节让你触动,那么,你的青春一定发生过什么。
我们不必苛责李玩的爷爷奶奶父亲和后妈,可以说他们对李玩的爱和包容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大多数中国家长们的标准了。
他们为了怕李玩伤心,不敢告诉她有了弟弟的事实,还给她买了一条狗给她作伴;狗丢了,虽然他们没有去找,但是他们给李玩买了一双轮滑鞋作为补偿;李玩推伤了爷爷,奶奶还为她说好话;最后大家还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狗给她,以为这样会让她开心一些。
他们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李玩会对一只狗那么执着,为什么会发了疯地去寻找,会郁闷到用酒来麻痹自己。
他们不知道,那只狗是她全部的精神寄托,是她为数不多的可以吐露心声的对象。他们不知道,在李玩的潜意识里,已经把自己投射在那只叫爱因斯坦的狗上。
狗丢了,当然魂也就丢了。
就算再拿一只一模一样的狗回来,丢失的自己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想到自己年少的时候,被摔成两半的画笔,被割断琴弦的吉他,被撕成粉末的漫画……
同时被毁掉的,还有你尚未发芽的梦想。
用伤害孩子的方式去爱孩子,是每个中国式家长不知不觉犯下的错。
当李玩知道第二只爱因斯坦的死讯,她只是露出了微笑;当她在街上遇到曾经丢失的第一只爱因斯坦,她还是露出了微笑。
当然,在没有人的时候她依然会痛哭。但是曾经那个单纯的自己已经随着两只爱因斯坦一同离去了。
所以在吞下红烧狗肉的时候,她依然面带微笑。
微笑是每个成年人的面具。
李玩终于长大了,成熟了,懂事了。
她的家长们也欣慰了。
再过十年,我的孩子也要到了李玩的年纪,而我也将进入中年危机。
我能不能比李玩的父亲做得更好,摆脱这种成长的轮回和宿命?说实话,我真不知道。
但愿那时候,我能够跟她达成温柔的和解,让她的成年礼不至于那么苦涩、那么痛苦、那么没齿难忘吧。
网友评论